(1)蘇格拉底時期:對話表達了蘇格拉底的觀點,討論了美德的定義,但大多無果而終,包括:辯辭(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辯護)、克利通篇(蘇格拉底在獄中拒絕逃跑,遵守民法典)、憂心忡忡的弗羅多(在獄中與人討論虔誠無果)、拉克斯無果)、伊翁(反對詩人和朗誦者)、普羅泰戈拉(論美德即知識及其可教性)、查米德斯(論節制,無果)和呂學思(論友誼,無果)。
(2)過渡時期:對話表達了柏拉圖觀點的醞釀,包括:高爾吉亞斯(《論政治家和強者的權利,以及正義的代價》)、馬諾(《論學習是記憶和靈魂的不朽》)、尤泰莫斯(《反對智者的詭辯》)、大西庇阿斯(《論美》)和小西庇阿斯(《論美》)。
(3)成熟:對話表達了柏拉圖的理念論,包括:飲酒篇(關於美與愛),菲篇(關於思想與靈魂的輪回),理想國(關於兩個領域的區分,什麽是正義和最好的政權)和菲德爾篇(關於愛的本質和哲學修辭的可能性)。
(4)後期:柏拉圖在這些對話錄中發展了他的唯心主義和政治理論。包括:Tyatedes(論知識不是知覺和真正的判斷)、parmenides(考慮到對唯心主義的壹些批評並試圖回答這些批評)、wisdom and(用普遍理論回答對唯心主義的批評)、Politician(論統治者應該有智慧,法治是權宜之計)和Philipp(論幸福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