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觀點對應的結論是,誰總是談論遊戲,誰就意味著忘記了時代的變遷。其實遊戲本身就包含合作,把“遊戲”和“博弈論”等同於“沖突”和“沖突論”是壹個極大的誤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曾經在中國做過壹次演講,題目是《通過代理研究博弈中的合作》。事實上,正視和研究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博弈,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國與國之間的沖突,也為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國與國之間的合作提供了壹把“智慧的鑰匙”。先從“囚徒困境”看基本博弈模型。博弈論,又稱博弈理論,是由匈牙利出生的數學家約翰?馮?由紐曼創立。這壹理論研究的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參與者的博弈中,各自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研究對方的策略,並采取相應的有效對策,從而形成以沖突與合作為基本形式的互動。學習遊戲可以從最簡單的二人棋局開始,了解各類遊戲中常見的基本形式和原理。這是壹個參與者人數確定,遊戲規則明確,純靠策略取勝(包括靠對手策略失誤取勝)的簡單遊戲。但最近三四十年,博弈論已經遠遠超出了對象棋的研究,成為人們處理生活小事、解讀國際局勢的壹把“智慧的鑰匙”。以博弈論著名案例“囚徒困境”為例:警察抓到兩個縱火嫌疑人,然後把他們隔離起來,讓他們招供。假設:如果兩人都承認縱火,各判三年有期徒刑;如果他們不承認,大家都判1年;如果壹方否認,另壹方供認並作證,否認者將被判5年監禁,供認者將被釋放。這兩個犯人會做出什麽選擇?顯然,在上述假設中,最好的結果是雙方都選擇否認,結果是大家都只判1年。但是,由於兩個囚徒理論上都是基於自身利益做出決策的所謂“理性行動者”,所以在無法獲得對方完整信息並給予對方充分信任的情況下,大家很可能會選擇看起來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即坦白。“囚徒困境”最早是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曾科在1950年提出的。這個假設的故事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壹個極其深刻的道理,現在人們經常用它來分析經濟政治領域的各種現象。比如軍備競賽就是這樣的“囚徒困境”。作為遊戲的雙方,由於信息溝通不暢,甚至人為制造各種信息來強化彼此的不信任,陷入了不斷尋求自身安全,進而不斷感到不安全,安全形勢也確實在相應惡化的困境。希望冷戰後的中美關系不要再進入類似的“囚徒困境”。擴大盈余(92%)
上一篇:離婚應該起訴哪個部門?下一篇:股份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股份的增資方式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