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3月16)發表《整治自媒體亂象,周立波撞炮》壹文後,發現“整治自媒體亂象”成了網絡熱搜詞,感覺意猶未盡。於是這位“人民+體驗官”今天下午將繼續向網友推廣“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文化產品《人民日報評論:打破媒體亂象背後的利益鏈》。截圖:來源“百姓+體驗官”推廣平臺我們首先要明白為什麽要“整治自媒體亂象”。《人民日報》評論稱,“自媒體”行業亂象“按下葫蘆浮起瓢”時有發生,根本原因是利益驅動。炒作社會熱點事件,擺拍視頻流量,挑動反對聲,引來罵聲壹片,背後卻是同壹套商業邏輯:收割流量,實現盈利。要徹底整治“自媒體”亂象,必須從切斷利益鏈入手。堅決打擊自媒體造謠,采取適當措施,精準管控“自媒體”亂象。那麽,如何才能做到對癥施策,精準控制“自媒體”亂象呢?請聽《民視》:“在這個“萬物皆媒體”的全媒體時代,“自媒體”以其互動性強、更新快、傳播廣的特點吸引了大量用戶。然而,隨著發展速度的加快,壹些“自媒體”通過蹭熱點、“標題黨”、編造虛假事件等方式吸引眼球、獲取流量,滋生了大量虛假有害信息。這不僅對網民造成惡劣影響,也擾亂了網絡空間秩序,亟待整治。”雖然此前多年,網信系統陸續開展了壹系列“清朗”專項行動,也取得了積極成效。然而,“自媒體”行業的諸多亂象“按下葫蘆浮起瓢”時有發生,其根本原因是有利可圖。比如炒作社會熱點事件,誘騙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擺視頻流量,挑起對抗引發戰爭。雖然類似的劇情已經上演過很多次,但背後還是同壹套商業邏輯:獲得關註——收獲流量——粉絲上升——實現盈利。由此看來,要徹底整治“自媒體”亂象,需要從切斷其利益鏈入手。也就是說,此次專項行動特別強調,要壓實網站平臺主體責任,督促網站平臺完善賬號註冊、運營、關閉全鏈條管理制度,加強賬號名稱信息審核、職業資格認證、信息內容審核等常態化管理。據統計,2021年,中國從事“自媒體”的專職人數達到370萬,而兼職人數超過600萬。考慮到“自媒體”範圍廣,分布在各種網絡平臺,單純依靠自上而下的治理難免失敗。因此,促進“自媒體”行業有序健康發展,需要完善行業規章制度,引導從業者自覺提高專業能力,遵守相關規定和法律法規。只有從自身做起,切實維護行業形象和社會公信力,才能實現新業態的持續健康發展。
上一篇:殯葬法規有哪些細則?下一篇:字面解釋是壹切法律解釋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