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有哪些浪漫主義特色?

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有哪些浪漫主義特色?

代表作《悲慘世界》出版於1862。這部小說從構思到寫作歷時數十年,是雨果的代表作之壹。雖然作品中有現實主義的成分,但就其藝術基調而言,仍是壹部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作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想”與“真實”的巧妙結合是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壹個顯著特征;

2.美醜對比法的運用是雨果最重要的浪漫主義創作原則;

3.人物的奇特經歷和故事的發展都讓人捉摸不透。

我就從這三點入手,用具體的小說文本來回答問題。

01在雨果的《克倫威爾》中巧妙地將“理想”與“真實”結合在壹起:序言中明確強調文藝必須“真實”。他指出:

“我們的時代首先是戲劇的”,“戲劇的特征是真實。”

雨果在這裏強調的藝術真實不同於現實的反映真實。現實主義作家要求對現實生活的濃縮、概括和典型化。浪漫主義作家要求從現實生活出發,根據自己的浪漫激情創造理想的畫面。

在《悲慘世界》中,他巧妙地將“理想”與“真實”結合起來,達到了完美的藝術境界。這是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壹個突出特點。

《悲慘世界》通過描寫下層社會的悲慘生活,控訴了當時不公正的社會和腐朽的法律。他在自己作品的“序言”中寫道:

“只要法律和習俗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壹天,在文明的全盛時期,人類世界就會被人為地變成地獄,人類固有的運氣就會遭受不可避免的災難;只要這個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人貧窮,饑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孩子軟弱——仍然沒有解決;.....只要這個世界上還有愚昧和苦難,那麽和這本書性質相同的作品就不會沒有用。”

這篇“序”既表明了作家的創作意圖,也反映了他同情沒有出路的窮人,要求改變黑暗的社會現實,積極尋求社會出路的思想。因為作品是為嚴肅的社會問題而創作的,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悲慘世界》以拿破侖滑鐵盧戰役到反抗七月王朝的街壘戰這壹歷史舞臺為背景,以主人公冉阿讓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為主線,穿插不同階層人士的典型故事,展現了19世紀上半葉法國社會政治生活的廣闊圖景。這部小說反映了作家基於現實生活的理想和激情。

雨果對下層階級受壓迫、受歧視、受屈辱的悲慘境遇深表同情。他從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中觀察到:

“在社會成員中,獲得財富最少的人,也是最需要被照顧的人,社會只是對他們要求最高的人。”

他通過壹幕幕令人心碎的畫面真實地描述了勞動人民的貧困和苦難;無情地揭露了整個社會的虛偽和無情。

淳樸的工人冉阿讓為了生存,偷了壹塊面包,被判苦役19年。雖然他壹輩子都在做對社會和苦難人民有益的事情,但他壹直是司法機關的打擊對象。善良的勞動婦女芳汀為了生存和撫養孩子,被迫出賣自己,過著悲慘的生活。她因冒犯壹位紳士而被警察判處6個月監禁,可憐的失業工人尚瑪蒂因用蘋果撿起壹根樹枝而被判終身苦役。但是那些制造苦難的人——統治階級、浪子和紳士——從法律上消失了。

雨果面對嚴酷的社會現實,在小說中經常站出來發表評論來表達他的思想,他對不平等的法律表示憤慨:

“法律的規定是僵化的。在我們的文明中,有很多令人不寒而栗的時刻,就是刑法讓人感到絕望的時刻。壹個有思想的生物被迫遠離社會,被無可挽回地拋棄,這是多麽悲慘的壹天啊!”

雨果對社會的壓迫感嘆道:

“芳汀的故事說明了什麽?說明社會買了個奴隸。”“壹般認為,在歐洲文明中,不存在奴隸制。這是壹個誤解。奴隸制壹直存在,只是壓迫女性,那就是賣淫制度。”

小說深刻揭露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種種社會和法律弊端,積極尋求改造社會的方法。

雨果幻想用“愛”、“道德完善”、“慈善”來改造社會,解決勞動人民的生活問題。

例如,比恩維努主教的仁慈和慷慨改變了冉阿讓的人生道路。冉阿讓改名為馬德琳,成了蒙特雷的市長。在這裏,作者用無拘無束的激情描述了蒙特雷這個理想的和諧美好的社會:人人豐衣足食,人人幸福。每個人都有健康的工作生活。人與人之間是和諧的,相互理解,相互憐憫,相互同情。

這個勞動人民的理想天堂,顯然是虛構的,是作者以浪漫的激情為老百姓描繪的壹幅烏托邦社會主義的藍圖。“善”和“善良”這種萬能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但是雨果看到了改造社會的暴力革命正在發展,他也相信暴力革命能夠推動社會進步,所以他在《悲慘世界》的後兩部重點講述了群眾的革命行動。

1832巴黎人民起義和街壘戰的場景驚心動魄,催人奮進。聖安東尼街英勇戰鬥的畫面是根據現實改編的。起義前夕,聖安東尼區的勞動人民已經做好了準備,大街小巷民怨沸騰,謠言四起。在描寫起義場面時,作者表現出了激烈的戰鬥熱情。

他熱情地歌頌街壘戰中的英雄們,他把這些衣衫襤褸、傷痕累累的窮人寫成了英勇善戰、視死如歸的革命巨人。

已經80歲高齡的馬白夫公公勇敢地舉起了被密集的子彈打掉的紅旗。流浪者伽弗洛什面對敵人的槍口,撿起子彈,唱起戰歌,表現了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精神,群眾革命領袖安德羅拉在街壘戰爭危機時發表了演說。

那場莊嚴而又充滿感染力的演講,充滿了革命激情,預示著朦朧的未來,點燃了理想。

在雨果的作品中,人民起義的英雄都是非凡的理想。雖然他們倒在血泊中,但他們高大的形象將永遠活在讀者心中。

這些充滿強烈浪漫主義色彩的描寫,達到了“真中有大,大中有真”的藝術效果。

02美醜對比法的應用是雨果最重要的浪漫主義創作原則。雨果從對復雜的社會矛盾的觀察和分析中認識到,世界上有光明與黑暗,有美與醜。他指出:

“作為高貴美麗的配角和反襯,滑稽醜陋是大自然賦予藝術最豐富的源泉。”

這就明確指出了對比的目的是為了突出“美”和“善”。在《悲慘世界》中,雨果遵循美醜對照的創作原則,塑造了兩類人物形象。

壹類是有理想的善良的人。他們是崇高而優美的化身,如比恩維努主教、冉阿讓、芳汀、街壘戰爭中的英雄老馬白夫和街頭流浪兒伽弗洛什。另壹類是反面人物,是卑鄙醜惡的代表,如沙威、德納第等。

這兩個典型的人物,栩栩如生,非常自然和諧地相互映襯,使得人物十分突出。

雨果根據自己的文學理論進行創作,通過聚物聚象之鏡,將崇高美好的人物與滑稽醜陋的人物更加清晰地區分,產生了強烈的浪漫主義藝術效果。

小說主人公冉阿讓壹生坎坷。在他身後站著兩個影子:壹個是警官沙威,另壹個是主教比恩維努。它們分別代表法律偏見和宗教道德。

沙威和比恩維努主教對冉阿讓的態度截然不同。

沙威出生在監獄裏。他是個惡人,是只鷹狗。作者用幾筆勾勒出了他的五官:“有壹個塌鼻子,兩個深鼻孔,兩頰的大胡子壹直長到鼻孔。”

雨果通過討論進壹步表達了自己熱愛僧侶、贊美批判的思想感情,並在小說中寫道:

沙威不常笑。沙威嚴肅的時候是獵犬,哭泣的時候是老虎。

他尊重政府,討厭叛亂。在上層階級和上級面前,他充滿了奴性,靈活,像個盲從者,壹條忠誠的走狗,但對悲慘的下層階級卻非常堅決,嚴肅,殘忍,殘忍,無情,是壹只張著嘴的老虎。是他像毒蛇壹樣壹直追著追著冉阿讓。他的形象體現了法律的兇猛和殘酷。

比恩維努主教是“仁慈”和“博愛”的化身。年輕時,他是壹個享受榮華富貴的迷人貴族。大革命的風暴使他看破紅塵,成為著名的主教。他自願換房子,施舍窮人,過著簡樸的生活;他救人於苦難,總是寬大待人,從不惡意待人。他的善良和正義的大規模行動處處閃耀著人道主義的光輝。

冉阿讓是壹名失業工人,因偷了壹條面包給他饑餓的侄子而被判五年苦役,因企圖越獄而被加重刑罰。這期間,他的“心路有起有落”。他意識到自己有錯,更加痛恨社會法律的不公平。

出獄後,他繼續偷竊以報復社會。冉阿讓從他過夜的主教家裏偷了壹套銀餐具,被警察送了回來。主教沒有責備他,反而替他掩飾,送給他價值二百法郎的銀燭臺,鼓勵他做壹個誠實的人。

比恩維努主教高尚的心、慈悲的心和聖潔的行為影響了冉阿讓。從此,他皈依宗教,壹心向善,變成了壹個“人道慷慨”的人。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作品通過比較沙威和比恩維努主教對冉阿讓人生道路的影響,形象地說明了世俗的資產階級法律使人不斷墮落,“仁”恢復了人的良知,宣揚了宗教道德優於法律偏見,“愛”優於“恨”,“善”優於“惡”的人道主義思想。

冉阿讓樸實、真誠、善良,是作者極力美化的理想人物。他的經歷、立場、生活方式,都充滿了奇異而浪漫的色彩。冉阿讓,壹個苦役犯,在改名為馬德琳後,出現在蒙特雷的小鎮上。通過壹項技術創新,他降低了成本並變得富有,成為了壹名產業資本家。

這個富有但不驕傲,快樂但不自滿的人因為他的善行而被譽為市長。他用自己的努力改變了這個城市貧窮落後的面貌。他扶弱濟貧,同情失業女工芳汀,答應幫助她們母女團聚。他認為:

“最高的美德是為他人著想。”

為了救壹個無辜的工人,他毅然向法院自首。他以德報怨,釋放了沙威,沙威被革命青年抓住並處死。無情的沙威發現冉阿讓背著馬呂斯穿過迷宮般的下水道逃跑,突然良心發現他投河自殺了。冉阿讓的“善良”和“博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冉阿讓身上的非凡才能與高尚的品格是壹致的。他從壹個苦役犯到成為市長的慈善家的不尋常經歷形成鮮明對比。說明惡的社會異化了他的人性,在“善”和“愛”的作用下,人性壹旦回歸,就產生了無窮的力量。壹個被社會拋棄,陷入絕境的人,壹旦有機會服務社會,就能造福人類。

與冉阿讓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德納第。他們屬於壹個混雜的階層,既有爬上來的粗魯人,也有失敗的聰明人。他們有壹些下層階級的弱點和中產階級的大部分惡習。

這對情侶,外表壹瘦壹胖,對比之下,道德品質同樣自私惡毒。為了追求金錢,他們勒索,搶劫,為了錢殺人,什麽都聽。在拿破侖戰爭中留下來的德納第的可憎形象,在對比中起了更突出的作用,襯托出冉阿讓的高大形象。

芳汀和她的女兒珂賽特是悲慘世界中受苦受難的人們的反面典型。冉阿讓和德納第在對待芳汀和珂賽特的態度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顯示了他們不同的道德規範和人格特征。

冉阿讓出於對芳汀的同情,救出了珂賽特,把她撫養成人,並幫助她結婚。在這裏,我們通過把人逼入絕境和把人從危險中解救出來的鮮明對比,強烈抨擊了利己主義,歌頌了善良博愛的崇高社會風尚。

人物的奇特經歷和故事的發展都讓人捉摸不透。《悲慘世界》中的人物大多是有著奇特經歷和非凡能力的人。

比恩維努主教出身於壹個正義的貴族家庭,年輕時混跡於上流社會的交際場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他逃到意大利避險,後來回到法國成為主教。從那以後,他過著貧窮的生活,把大部分薪水都給了窮人和病人。他說:

“活在世上不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而是為了保護世人的心。”

是比恩維努主教的光輝照亮了冉阿讓的心,使他和比恩維努主教壹起成了救世主。

主人公冉阿讓的經歷更奇特。他從壹個剪樹枝的窮工人、苦役犯壹躍成為工廠老板、市長,從此致力於行善、扶弱、濟貧。他擁有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能力,綽號“傑克”。

因為他的出現,改變了壹個工廠的面貌;因為他被擁戴為市長,這個城鎮繁榮起來;因為他的出現,芳汀免於屈辱,珂賽特免於奴役。之後,他帶著珂賽特小心翼翼、神神秘秘地在巴黎生活。這些不尋常的經歷表明冉阿讓不同於常人。

他的生活環境也很奇怪。冉阿讓壹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警察的追捕下度過,除了在監獄裏的苦役。他的活動主要是在夜間,活動場所主要是監獄、法庭、修道院、下水道、墓地等等,都呈現出奇特而浪漫的特點。

非凡的人物並不都是完美美麗的形象,作者塑造的極其醜陋的形象也是非凡的。德納第的外貌和靈魂都是醜陋的。德納第是滑鐵盧戰役中的壹個盜屍賊,後來在孟費郿開了壹家小旅館,是個騙子。破產後去巴黎繼續行竊,作惡多端,是社會惡勢力的代表。作者用誇張的藝術手法寫出了壹個平凡醜陋的靈魂。

小說情節跌宕起伏,壹波三折,充滿戲劇性。冉阿讓的不尋常經歷是這部小說的主線。當她當上市長,得知芳汀的不幸身世,準備幫助母女團聚,商馬第案出現,冉阿讓投案自首,第二次入獄。這時候作者安排了壹個拯救海員的場景。冉阿讓果斷地折斷腳上的鐵鏈,飛上軍艦的梯子,救下了圍著橫桿打轉、懸在空中的海員。

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他平安歸來,突然帆杠搖晃了壹下,掉進了海裏。這個故意落水的鏡頭很新穎,驚險刺激。它突出了冉阿讓非凡的勇氣和高超的技巧,表明他的行動是非凡的。

冉阿讓帶著珂賽特出現在巴黎,壹個裝扮成乞丐的間諜發現了他。盡管他機智又謹慎,他還是沒能逃脫警察的追捕。有壹次,他和珂賽特壹起被逼上了絕路,冉阿讓像壹頭陷入羅網的野獸站在那裏。這非常危險。警察離他只有幾十步遠,槍和刀叮當作響。他急中生智,憑借“囚徒的本事”,用燈繩跳過高墻,以快速、穩健、準確的動作潛入修道院。這時,他碰巧遇到了他救過、保護過他們生命的老人。

壹波未平,壹波又起。要想長期隱居,必須先逃離修道院。在老人的幫助下,把躲在棺材裏離開修道院的場景描寫得驚心動魄,別出心裁,令讀者嘆為觀止。計劃是等我們到了墓地,老頭會把被埋的工人灌醉,然後他們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逃走。

然而,壹進墓地,壹個陌生的埋葬工人出現在他面前。老人很震驚,但他利用自己的驚訝得到了卡片,並強迫工人離開墓地。冉阿讓這才逃脫。

這些驚心動魄的動人情節,充滿了曲折、偶然的巧合和戲劇性。通過誇張離奇的情節,冉阿讓被描繪成壹個具有神奇力量、智慧和勇氣的非凡人物。

總之,在這部小說中,雨果對善與惡、美與醜進行了強烈的對比。為了渲染氣氛,他運用極度誇張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揭示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表達他的宗教人道主義思想。

回答完畢。

  • 上一篇:10關於紅樓夢的高考作文。
  • 下一篇:海龜交易在中國合法嗎?有多少人在養?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