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詞
1.名詞的意義和類型
名詞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稱,包括表示時間、地點和方位的詞。有以下名詞:
(1)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稱,稱為壹般名詞,細分如下:
A.人、電腦、筆、桌子和鋼(常用名詞)
B.魯迅、黃山、雷鋒、廣東、歐洲(歐洲經濟的同體)(專有名詞)
C.學生、樹、紙、青年、馬(集體名詞)
意誌、道德、理想、政治、友誼和熱情(抽象名詞)
e水、土、金、氣、雨、火(物質名詞)
(2)時間:九月、夜晚、夏天、後年(時間名詞)
(3)表示地點:肇慶、高峰、遠方、美洲(地點名詞)
(4)表示方位:上、下、東、西、左、內、東(方位詞)
2.名詞的語法特征
語法特征包括詞的功能和形式,語法特征包括語法功能、形式和意義。
(1)常用作主語和賓語,如青春是早晨的太陽;大多可以做定語,帶定語,比如,“(肇慶大學)校園很漂亮。”“(石)山”。壹般來說,名詞不能直接充當狀語,但在表達方式、態度(電話聯系、廣播找人、科學地看問題、歷史地看問題)、原因(友情)、比較(產量飆升)等方面可以直接充當狀語。不能當補語。
(2)名詞前壹般可以加表示事物數量的數量短語,壹般不允許加副詞。比如妳可以說“十斤肉”“四噸鋼”,但不能說“沒有廣東”“沒有老師”。
個別名詞主要由個別量詞修飾。比如:壹條魚,壹罐酒,壹盤牛肉,壹支筆,壹盤茴香豆。除個別名詞外,其他名詞與量詞的組合要加以限制:集合名詞不受個別量詞短語修飾,壹般只能用“批”、“壹些”、“點”等集合量詞來表示不定數。比如“壹批船”、“壹些槍”、“壹點紙”;抽象名詞沒有具體的形狀,只能用表示類別的“壹類”、“壹類”來修飾。比如“壹種情緒”、“壹種看法”;專有名詞表示獨特的人或事物,壹般不用量詞短語修飾。但對於強調,如“中國有壹個毛澤東”,比較,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比較,如“壹個李公樸倒了,千千壹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了”,特殊情況,如“絕不允許兩個中國”,“壹京有十幾個劉慧芳”,可以用個別量詞修飾。
名詞前可以加幾個副詞,但不能單獨使用,如“路上的泥”、“衣服上的灰塵”。它們只能在句子中作謂語,是判斷動詞“是”的存在的省略形式,即“路上的泥”、“衣服上的灰塵”。在《王是小王》《已經很清楚了》《我都大姑娘了還瘋了》。“我已經是少先隊員了,還在哭。”“我都快老了,不想跳迪斯科了。”書中強調了這壹點。“沒人”“沒鬼”“沒山”不能單獨說,只能在“沒人沒鬼”“沒僧沒道”“什麽山不是山”“沒人沒鬼”等句子中成對使用或連用。此外,近年來還出現了程度副詞修飾書畫名詞的現象,如“很淑女”、“很紳士”、“太傳統”、“很專業”、“很克林頓”、“金星”等。這類名詞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這些名詞的語義上,都包含壹個描寫性的語義特征。比如“非常紳士”中的“紳士”壹詞,就有“禮貌、優雅、尊重女性”等語義特征。“非常淑女”中的“淑女”具有“美麗、安靜”等語義特征。所以不是所有的名詞都可以用程度副詞修飾,比如“很紙”壹般是站不住腳的。個別抽象名詞前面也可以加“不”,如“不道德”、“不滿意”也是帶有描述性語義特征的用法。
(3)名詞不能用重疊來表達* * *的某種語法意義。親屬稱謂和其他少數民族詞語,如“爸爸、姐姐、哥哥、弟弟”、“星星、奶奶”等,是語素重疊,不是形態變化。有幾個單音節名詞略有例外:人、家、戶,重疊起來表示“每”。“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住戶”的意思是“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住戶”。有些名詞成對提及時可以重疊。兩個單音節名詞的重疊可以是同義的,也可以是準語義的。比如“山河”、“枝葉”、“瓶瓶罐罐”、“條條框框”、“坑坑窪窪”等等,名詞重疊的意思是“全面復雜”少數重疊或重疊的名詞已經定型為成語,比如:婆婆、風火,常用引申義和比喻義。
(4)我們可以在名詞後加“男”來表示群體(詳見助詞“男”),如“同學、女生、先生、女士”。不帶“人”的名詞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比如:“向妳的孩子問好!”“地裏有農民”。
3.時間名詞和方位詞
時間名詞比較特殊,除了可以做主語(早上做什麽?這裏是晚上。)和定語((下午)時間),常用作狀語,表示某事發生的時間,如“班上來了壹個新同學[今天]”
方位詞是名詞的附屬物。方位詞有兩種類型:單音節和雙音節合成。單調是:上、下、前、後、東、南、西、北等等。由單音節詞加上“指、意、邊、面、頭”等構成。,有:上、下、前、後、東、南、西、北、內、外、中、間、上、下、前、後、東、南、西、北、內。以下是方向詞列表:P13。方位詞具有附著性、定位性和封閉性的特點。
方位詞主要是加在其他詞上形成方位短語,表示地點或時間。比如“在房間裏,上班前,會後,桌上,會前,出國後”。方位短語既可以表示空間關系,也可以表示時間關系,有的還可以表示數量界限,如:“壹歲以上;七十以內;五萬左右。”
方位詞基本是附加的,但有時也可以單獨充當句法成分。比如,方位詞可以單用,表示方向或位置,如“向北走,過兩個路口,再向東拐,就到了”,其中“北和東”表示方向;“前怕狼,後怕虎”中“前、後、上、下”的表位置和“上老下小”的位置詞如“上、中、下”也有表示條件、範圍等引申用法。詳見“方位短語”和“虛詞的應用”。
帶方位詞的名詞構成方位短語,常作介詞賓語構成帶方位詞的介詞短語,例如在會議室、開會前。
(2)動詞
1.動詞的意義和類型
動詞表示動作、行為、心理活動或存在、變化、消失等。
動詞分類的壹般方法是根據語義功能分類:
(1)走、坐、看、聽、打、拿、批評、宣傳、辯護、學習(動作動詞)
(2)愛、恨、怕、想、喜歡、怕、想、感覺(心理動詞)
(3)存在,存在,存在,存在,出現,失去,消失(表示存在,變化,消失)
(4)是(判斷動詞)
(5) Can,Will,Will,Willing,Dare,Should,Want(意願動詞)
(6)上、下、進、出、回、過、上、開、來、上、下、進、出、回、過、上、走、上、下、進、出、回、過去、走(趨向動詞,詳見《趨向補語》)。
2.動詞的語法特征
(1)動詞可以做謂語或謂語中心,大多可以帶賓語,如“他笑了”、“熱愛祖國”、“復習功課”、“認識小貓”、“學會開車”、“看京劇”等。大多數動詞也可以驅動數量補語。比如:看三遍,罵壹遍,看壹遍,跑壹遍,去壹遍,查壹遍,見壹面,
(2)動詞前可以加副詞“不”,大部分不能加程度副詞。大部分動詞可以加“不,不(是)”來否定,如“不要做,不喜歡,不要怕,不要走,不要坐,不要在,不應該,不要,不要進去,不要出去”;但不能說“很幹,很走,很坐,很在場,很上進,很外向”。動詞可以有“V不帶V”或“V不帶V”的形式。比如:“是,能,不能去,願不願意,知不知道,值不值得,死不死,有沒有,行不行,成功不成功。”
大多數動詞或動詞短語都可以被副詞修飾。比如:在過程中,在表演中,已經產生了,都是贊成的,大力提倡的,都是喜歡唱的。
只有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和壹些願意的動詞才可以放在程度副詞前面,比如可以說“我很喜歡,我很害怕,我挺擔心,我有點懷念,我很討厭”和“我很願意,也應該”。有些帶賓語的動詞可以被程度副詞修飾。比如:很守紀律,挺有禮貌,很守時,很通情達理,比較戀家。
(3)大多數動詞後面可以跟“著、了、過”來表示動態。大多數動詞可以帶時間助詞“著”、“了”和“過”。比如維護,表揚,補充,整理,重復,負責,調查,分析,改革。少數動詞後不加“著”、“了”、“過”,如:是、會、應、懶、願、試、行。(見“動態助詞”)
(4)有些動詞可以重疊,表示短暫和輕微(動作的動量或時間很小),僅限於表示持續的動作動詞。單音節動詞重疊是AA型,如“看、嘗”,雙音節動詞重疊是ABAB型,如“鍛煉、分析、鼓勵”。有些動詞有阿樂a和a-a的重疊形式,比如:“吹壹吹,點壹點”,這些重疊形式壹般都有短期或試用的意思。
3.特殊動詞
動詞比較復雜,有些需要單獨解釋。
(1)判斷動詞“是”
壹個典型的判斷動詞只有壹個“是”,此外,“for”、“即”、“tie”也可以表示判斷。“是”有很多和壹般動詞相似的語法特征:可以被副詞修飾,經常單獨做謂語,可以單獨回答問題。但也有區別,比如不重疊(修辭除外),不加助詞和表示時態的趨向動詞。“是”在主語和賓語之間的用法很多,主要有五種:
(1)表示等於或屬於什麽。例如,楊沫是《青春之歌》的作者。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孫中山是我們的國父。鯨魚是哺乳動物。蔣子龍是改革文學的先驅。(物種關系)
②表示事物的存在。杯子裏有茶。道路被泥水覆蓋。臉上滿是灰塵。在這種用法中,主語通常是方位詞,所以,“是”除了表示判斷外,還表示某物的存在。
(3)表示事物的特性、材料和條件。這個女孩很高。這套茶具是用唐三彩制作的。我剛剛聽到這個消息。
(4)表達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系。火車早上5: 30從北京開出。壹份盒飯二十五元。他仍然穿著農民的衣服。當時國民黨用飛機增槍,我們用小米和步槍。
(5)比喻和比較。比如,困難是壹個彈簧。妳強他就弱,妳弱他就強。人是鐵,米是鋼。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
註意謂語動詞和形容詞前常用的副詞“是”,如“他變心了”、“小白走了”、“今天很高興”、“鄉下人很老實”。這些“是”要重讀,意思是“確實,確實”,不能省略。
當“是”不重讀時,可以省略,只表示壹般的肯定。這種“是”和句末的語氣詞“的”構成了“是”
(2)意願動詞
也叫助動詞,“助動詞”有助動詞的意思。情態動詞對動詞和形容詞的作用主要是評論。用作狀語時,與副詞有很大區別,多可構成“×××”和“不×不”,如“能”、“不能幫”。
可以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面,表示客觀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觀意誌。主要指三種意思:
桌子可能:是,是,是,是,是,是,是,是
表必要性:想要,應該,應該,應該,應該,應該,得到(dai214)
表達意願:要,願,敢,願,願。
表格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壹種表示有能力,另壹種表示有可能。嘗試比較:
我的腿傷得不重,我還能走路。滿天都是星星,怎麽會下雨呢?
它經常在句子中用作狀語,如“今天不會下雪。”"我們能夠實現四個現代化。"“妳[不應該][應該]遲到。”“妳能來嗎?”“我要去上課了。”“每個人都應該幫助他。”
也可以做謂語或謂語中心或定語,如“妳願意來嗎?”“非常喜歡。”“我會的。”“這是(可能的)事情。
情態動詞不能用在名詞前(瑤、惠英語中的瑤、惠為壹般動詞),不能重疊,不能帶著了、著、過等助詞。
意願動詞和壹般動詞的區別主要在於:
沒有重疊,沒有時態助詞。大部分可以用“x不x”的格式(dai214除外)。意願動詞常構成正反並列聯合短語(以正反重疊的形式提問)。比如他會來嗎?我能拍張照嗎?妳應該這樣做嗎?如果句子中動詞後面有其他主動詞,動詞可以作狀語,沒有其他主動詞,動詞可以作謂語。
有些情態動詞的否定之否定不等於肯定,有些則等於肯定。例如:
我必須去=我必須去≠我可以去=我會去。
不敢去=不得不去≠不敢去=應該去。
拒絕不去=必須去≠願意去=不應該去=應該去。
不得不去=妳應該去≠妳可以去,妳不能去=妳可以去。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否定的力度不同,也和每個詞本身的意思有關。
(3)趨向動詞
表示運動的趨勢,有單音和雙音。僅限於以下內容:
上,下,進,出,來回。
快,快,快,快,快,回來,快,快。
走上、走下、進去、出來、回來、經過/開走。
趨向動詞可以單獨做謂語或謂語中心,如“學生進去了,小貓沒出來。”但是,它經常用在其他動詞或形容詞之後,表示趨勢,作為趨勢的補充,如:
“加油”“起來”“下去”高高興興的起來。
趨向動詞作趨向補語時,位置可以靈活:“端壹碗飯”、“端壹碗飯”、“端壹碗飯”。“帶碗吃的來”
“來”、“去”側重於說話人的位置,“上”、“下”、“進”、“出”、“回”、“過”、“起”側重於對方或其他事物的位置。比如壹個人在半山腰,山腳的人喊“快爬上來”,山上的人喊“快爬上來”。在這裏,“上”是給攀登者的,“走”和“來”是由呼喚者的位置決定的。再比如壹個人站在門口。外面的人說“快進來”,裏面的人說“快進來”。
“向上”可以表示物體向上:舉起壹塊石頭,升起壹面紅旗。也可以指事物以行動出現:奏國歌,點篝火,聽掌聲。也可以指開始:壹部《二十四史》從哪裏開始,隊伍就從這裏排起。“三折向上”(開始,向上)。
“打開”可以表示人或物用動作分開:打開盒子,閉上眼睛。它也可以表示散開:揮動錘子,開始工作。向前邁出壹大步。也能預示開始:消息在團部迅速傳開;她壹看到親戚就哭了;聽到這個消息,我的心鼓了起來。
“起床”表示初始狀態,如“說話的時候就開始哭了”。“繼續”表示持續狀態,如“妳繼續”。“繼續”和“說話”是不壹樣的。前者的意思是停頓後繼續,後者的意思是繼續說。“下去”和“起來”都可以說明情況開始發生,並逐漸加深。“下去”壹般跟在否定意義的詞後面,“起來”壹般跟在肯定意義的詞後面。比如敵人壹天比壹天爛,我們壹天比壹天好。積累的經驗逐漸多了起來。糧食儲備壹天比壹天少,但救援車還是不見蹤影。“下去”和“起來”不能互換使用。“下去”和“下來”都可以表示不斷發展的過程,“下來”著眼於現在,指過去到現在。“往下走”著眼於未來,意為現在對未來。比如:最後堅持下去,堅持下去。這種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必然會繼續流傳下去。
“上”可以表示動作的結果,常表示結束。比如:關窗戶,釘後門,戴手套,看上那個帥氣的運動員。它也可以表示開始和繼續。比如大家都勸妳休息,為什麽又看中了?這些家夥又來了。會議開始前,每個人都在談論這件事。
“下”可以表示動作的完成,往往表示超脫。比如:脫零件,鞋子,月季花,做計劃,打地基,留地址,寫輝煌的詩篇,拍珍貴的照片。“下”用在“的”之後,也可以表示可能性,比如這個房子怎麽住八個人?這間教室很大,可以再坐十個人。才20斤。這個口袋能裝下它。
“來”和“去”用在動詞後表示趨勢。有兩個位置:送十塊錢——送十塊錢。請壹個人來-請壹個人來。不同的是,前壹種是陳述句,表示已經行動了,後壹種是祈使句,表示還沒有行動。所以自主動詞都可以有兩種表現形式,不是自主動詞。只能有前者,不能有後者。比如壹只信天翁飛了進來,迎來了新的壹年,聽到了壹陣腳步聲,飄來了壹股香味。
普通話中,“起”和“去”不能構成復合趨向動詞“起”。“走開”不常用,只能跟動詞“飄”、“走了”、“感動了”、“傳播了”,比如思想飄走,消息傳播開。
動詞根據帶賓語的情況可以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可分為名賓動詞、述賓動詞和名謂賓動詞。說了不同類型的對象之後就很好理解了。這些動詞放在“賓語”之後,然後舉例說明。
(3)形容詞
1.形容詞的意義和類型
形容詞表示性質、狀態等。
(1)性質形容詞:冷、熱、硬、苦、好、壞、單純、善良、優秀、天真、嚴厲、高尚、奇怪、自私、安靜、急躁。
(2)狀態形容詞:大的、小的、方的、圓的、紅的、黑的、漂亮的、尷尬的、模糊的、拂去的、灰色的、粗糙的、快樂的、輕松的。
(3)非數量形容詞:多少、壹點、壹些、全部、全部(這部分有相同數量的詞交叉。)
2.形容詞的語法特征
(1)形容詞可以作謂語或謂語中心語和定語,而定性形容詞作謂語,壹般在程度副詞前或程度補語後,大部分狀態形容詞可以直接作謂語,也有部分狀態形容詞後面帶“的”。例如:
她很美,井很深,孩子很調皮,空氣挺清新,味道很棒。她很保守,很有活力,有很多想法,衣服,白路。
性質形容詞和狀態形容詞都可以作定語。大部分可以直接修飾名詞。例如:
性質形容詞作定語大致有兩種情況:直接作定語和帶“的”作定語。
直接:紅太陽,白手帕,好孩子,美麗的母親,偉大的祖國
優美的旋律,糟糕的設備,美麗的風景和蒼翠的松柏
狀態形容詞充當定語還有兩種情況,壹般需要“的”。還有壹些狀態形容詞可以直接做定語。例如:
筆直的路,白色的襯衫,筆挺的西裝,可口的食物,大大咧咧的樣子,白花花的銀子,沈甸甸的稻穗,嬌滴滴的聲音,空蕩蕩的房間裏慌張的表情
直接:雪滾滾,人流輝煌,戰功輝煌,硝煙連綿,夜長,海瀟瀟,瑣事灰暗,胡須瘦高。
還有少數性質形容詞不能做定語,是表語形容詞。例如:
廣拓發呆了很久,感覺很興奮。齊新上癮,累贅
少數形容詞可以直接修飾動詞,充當狀語。單音節形容詞可以作狀語。單音節形容詞壹般做狀語不帶“的”,雙音節形容詞做狀語,可以加也可以不加“的”。
無“地”:學起來很難,走得慢,但喊、看起來粗糙、活得長、小跑、跑得快,很容易正確把握和理解。
可加可不加“地”:耐心等待粗暴幹預
狀態形容詞大多是帶“地”的狀語,少數可以直接作狀語。例如:
我幹巴巴地說,我退了出來,生氣地問我在糊塗中犯了壹個錯誤。我走過來害羞的說了幾句,話裏話外都是。
有些形容詞還可以作補語,而定性形容詞可以直接作補語,也可以在“的”後面作補語。例如:
看著吃著,伸伸懶腰,走遠點,站穩點,聽清楚點,解釋清楚點,洗幹凈點,紮牢點,放整齊點,穿漂亮點,說話好聽點,唱難聽點,綠的可愛點。
狀態形容詞要用“的”來補充。例如:
畫得筆直,擦得鋥亮,炸得香噴噴,打扮得行雲流水又變黑,黑眼睛睜得大大的,小手冷得鐵青,氣得直跳。
有些形容詞可以在心理動詞或感覺動詞後作賓語。例如:
不喜歡臟,愛熱鬧,怕麻煩,貪圖便宜,討厭懦弱的追求幸福,喜歡安靜,覺得好,看起來威風,覺得清冷
少數形容詞可以充當主語,它們的謂語通常是判斷動詞或命令動詞。例如:
方便最重要,美貌不能當飯吃,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當賓語和主語的作用有爭議時,有的教材認為這是壹個形容詞,作為名詞靈活使用。我們的教科書裏沒有提到它。
(2)大多數性質形容詞都可以用程度副詞修飾,如:“很大、很小、很美、很尷尬、很模糊、很開心、很輕松、很冷、很熱、很辛苦、很善良、很優秀、很安靜、太草率。
性質形容詞的重疊式和狀態形容詞不能再被程度副詞修飾,因為它們是表達性的或具有某種程度的意義。具有程度構詞形式的形容詞有以下特點:
(1)不能被程度副詞修飾。例如:
很白-很白又太黑-太黑又有點紅-有點紅。
非常直-非常直
(2)不能用“不”來修飾。例如:
不安靜-不安靜也不困惑-不困惑。
(3)無補語。例如:
非常紅-非常紅,耀眼的白色-耀眼的白色
(4)不能進入“日益”格式。例如:
天越來越白,越來越黑,越來越黑。
(5)不能用於比較,不用於“比”字句。例如:
今天比昨天冷——今天比昨天冷。小李比小王胖——小李比小王胖。
(3)形容詞不能帶賓語。但有些雙音節形容詞也屬於動詞,用作動詞時可以帶賓語。
形容詞不能帶賓語,帶賓語的形容詞都是動詞。這類詞,前面帶程度副詞時,是形容詞,不能帶賓語;妳不能在賓語前加程度副詞。這些詞既是形容詞又是動詞。動詞性詞語帶賓語主要有六種情況:
(1)形式+使役賓語≈使役NA。例如:
繁榮的經濟,端正的態度,穩定的人心,穩定的情緒,平整的地面。
(2)形式+動賓≈想NA。例如:
重男輕女,重量輕利,重義輕利,登泰山而小天下。
(3)形式+自動賓語句≈那了≈由“那了”的“n”移位形成“VN了”。例如:
又瞎又啞,嗓子好了,傷疤爛了,壹筐桃子打碎了壹大塊玻璃。
(4)形式+對象≈對象≈ NA。例如:
寬厚的犯人淡泊名利,親近小人淡泊,小張疏遠小李,張三厚李四薄。
(5)形狀+比較對象≈比率NA。例如:
比小馬快兩分鐘。比他的頭還貴兩塊錢。兩個人丟了壹本書。晚了半個小時。我兩歲,比他矮。
(6)形式+存在賓語≈NA(某處)。例如:
家門口橫著壹條長凳子,壹個小分隊在山區活動。最近,街頭流行花旗袍。
(4)有些性質形容詞可以重疊,重疊後的用法與狀態形容詞相同。大多數自然形容詞可以重疊。比如:
單音節詞的重疊是AA式的:仔細、仔細、大大、輕輕、迅速、早、遠、緊滿。
兩個音節的重疊就是AABB:幹凈快樂,誠實冷酷,魯莽明朗,美麗大方,整潔壹般
有些不能重疊的形容詞表示不滿意的特征,如“醜”、“笨”、“卑鄙”、“冷漠”。有的寫的是“漂亮”“幹凈”“偉大”“勇敢”。
帶有貶義性質的形容詞,往往以“阿李AB”的形式重疊:古為古怪粗糙,混淆不清。
性質形容詞重疊後,在功能用法上轉向狀態形容詞。比如不能在前面加程度副詞,不能用“不”來否定很短很輕的腳步聲不打掃房間。
而且定語和補語都要加“的”:清空景挺立滿。
隨著這種重疊形式的頻繁使用,這種構形的重疊也會轉向構詞的重疊。比如上面提到的A中的AB類狀態形容詞,大多是由性質形容詞重疊定型而成。有些動態形容詞可以以ABAB的形式重疊,表示某人有某種感受或經歷。例如:
深情,深情,放松,清醒,清醒,活潑,安靜,安靜,溫暖,溫馨。
形容詞ABAB重疊和動詞ABAB重疊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不能帶賓語,重疊後帶賓語的詞都是動詞形式的詞,而且大多帶有使役義(使役用法)。例如:
積極活躍的氛圍,端正的態度,清晰的頭腦,溫暖的心靈,溫暖的身體
AB類狀態形容詞的重疊方式也是ABAB形式,大多帶有“的”。例如:
紅,紅,直,直,暗,白,白,綠,綠
(5)有些單音節形容詞可以伴有重疊詞綴或其他詞綴。此時的用法與狀態形容詞相同,如“白、水、黑、灰、古怪。”
狀態形容詞的重疊方式是ABAB,比如“無憂無慮,無憂無慮,歡快,愉悅,平靜,涼爽,涼爽”。
需要註意的是,還有兩個單音節形容詞重疊在壹起,如“高與低,大與小,紅與綠,綠與綠”,這是句法結構上的固定格式(有些名詞、動詞、區分詞都有這種格式,如“鍋碗瓢盆、來來回回、抄寫、打架、來來往往、男女有別”。兩個單音詞反義詞或意思相近的AABB(聯合重疊格式)表示多種意思)。
3.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的比較
動詞和形容詞具有相似的語法特征,可以統稱為謂語(謂語也包括代詞,而不是動詞和形容詞)。謂語和名詞的語法特征相反。試試下面的“名詞和謂語對照表”:
區分詞類
主要語法特征名詞謂語(動詞、形容詞)
可以經常做主語和賓語嗎?
經常可以做謂語嗎?
是否可以用“不”來修飾?
可以正反並列提問嗎(v不是v)?大部分都可以。
能不能重疊?
人或事物的行為或特征。
內容太多了,隨便找本漢語語法書就能解決。如果妳是壹名中學生,妳可以看看《中學語法教學體系總結》。如果妳是成年人或者大學生,建議妳選擇黃伯榮廖旭東主編的《現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