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次走進趙王城遺址,是在三年前的夏秋之交。壹家人拿著邯鄲地圖,騎著新買的自行車,壹路打聽。沿著壹條坑坑窪窪的鄉間小路,好不容易摸到了趙王城,但與我想象中的趙王城和國家級文物單位有著天壤之別。我找不到任何城墻的痕跡,也找不到這座城市應有的雄偉氣勢。出現在我眼前的,只是壹片無盡。要不是邯鄲市政府在高高的土臺邊上豎起的文物警示牌,我怎麽也猜不到,這裏會是戰國七雄中唯壹能與比肩的趙國王城。
趙王城遺址位於邯鄲市西南角,淹沒在茫茫綠紗帳中默默無聞,伴隨著貧瘠的墳墓和蒿草。很少有人像我壹樣參觀這裏,但有許多農民在田裏工作。兩千多年的輝煌就這樣真實而無奈地暴露在我眼前。昔日的輝煌,在洗去千年鉛華後,露出了它單純、真實、無奈的面孔。
但作為壹個邯鄲人,對於趙王城從壹國之都淪落到如此慘淡的境地,從雄偉的宮殿到幽僻的曠野,從金壁輝煌到起伏的草地和黃土,我是不忍也不甘心的。應該是怎樣的世界差異和心靈落差?但是現實就是這麽殘酷!可能邯鄲很多人會和我有同感。
每當這種時候,文熙回漢時帶來的胡佳十八拍就會在心底奏響,蕭瑟的胡佳聲會在趙王城曠野寂寞的秋風中久久回蕩...
從此,趙望城成了我永遠的心痛和牽掛,成了我永遠放不下的牽掛。好像是壹個患難之交,想都想不起來的朋友。只要壹有時間,我就會壹個人或者和三五個朋友去趙王城,讓我對趙王城的感覺越來越壓抑。
多次心潮澎湃,準備給趙望城寫點什麽,可是多少次剛開始,不知道寫什麽,壹次又壹次寫不出來。是關於它的輝煌,它的古老歷史,還是背後的故事?壹直沒說到點子上,感覺這些都不是我想寫的。所以我壹直很擔心趙王成,不開心。當我看到關於趙望城的報道和資料時,我很關註,也很關心。漸漸的,趙望城成了我永遠無法擺脫的壹塊心病!
二
據權威資料顯示,趙王城遺址為趙宮遺址,又稱宮城。位於邯鄲市復興區彭家寨鄉西大屯村南。由西城、東城、北城三部分組成,平面呈“針”字形,總面積51.2萬平方米。城址周圍至今仍有3至8米起伏的夯土墻,似丘陵山勢,蔚為壯觀,城門遺跡眾多。城墻內有十幾個夯土平臺,整個建築朝北,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地面以上三個夯土平臺形成壹條南北中軸線,反映了東周以來的城市布局和建築特點。這種建築布局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城建築講究對稱的基本格局,對後世都城的建築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西城最南端的龍泰是趙王城的主要建築基地。目前遺址底部南北長296米,東西長264米,高19米,類似正方形,呈梯級水平。是戰國時期最大的夯土臺基。當時是壹群回廊環繞,屋檐重疊,高聳入雲的高樓。是中國同時期保存最完好的戰國遺址,是邯鄲能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瑰寶。
三國時期魏文學家劉紹在《趙都賦》中用豪放的筆墨描述了趙王城的盛況:
“爾是萬雉之都,百裏周回。九經交錯,三開門。樓層稀疏,樓房相連。華爵大師是個表,如果翔風會飛。正廳是天上掉下來的,朱昱——他很舒服。盤曲承載著彩虹的飛光。雲傑亭在南嶼,叢臺在邵陽。”
雖然我不能完全理解劉紹的描述,也不知道劉紹是怎麽知道趙王城被毀四五百年後的樣子,但是通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想象趙王城的雄偉氣象。今天,我們只能從劉紹的話中陶醉於趙王成的輝煌。
據專家考證,在公元前386年趙侯景遷都邯鄲之前,趙王城已經有了西城,後來又擴建了東城和北城,經歷了1.8年多的繁榮歷史。公元前209年,張寒攻陷邯鄲後,秦朝“把人民遷移到河內,並減少了它的城墻”。這裏說的“城墻”就是趙王城。也就是說,從古趙人遷徙到趙王城被滅,已經過去了2200多年。兩千多年來,它風雨飄搖,孤獨寂寞,從皇家貴族變成了農田布衣。我現在看到的是它2200多年後的廢墟。
在其輝煌的近200年間,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為邯鄲崛起成為秦漢時期中國五大城市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流傳千古的故事數不勝數,也曾是眾多英雄本色的舞臺。趙武靈王曾在此與儒辯,力推民意,在胡夫發起騎射改革壯舉;文官藺相如不負使命,完好無損地回到了趙;武將廉頗攻城略地,戰無不勝;自薦,聯楚抗秦...真的是群英薈萃。在它的全盛時期,趙國的疆域擴展到數千裏,遠至今天的內蒙古。它是戰國末期唯壹能與強秦抗衡的東方力量。
趙王城,沙丘宮,叢臺,辛宮,沈殿閣,都無法形容當年趙的宏偉。卻說引兵投馬,安然回趙,自告奮勇。他富貴豪邁,裹著戰國的榮光,驕橫跋扈。但是這個城市的輝煌歷史和它衰落的時候相比只是曇花壹現!在近2400年的長河中,也不過是180年的輝煌,淹沒在歷史滾滾紅塵中!
“簡陋的房間是空的,床是滿的;枯草枯楊,曾經是舞廳。……"
面對趙望城,不知不覺間,這樣的詩句湧出心頭。
三
是無情的戰爭摧毀了這座宏偉的皇家城市。面對戰後的趙王城遺址,今天我們優雅地稱之為趙王城遺址。有人炫耀趙王城的雄偉壯麗,有人贊嘆趙王城悠久的歷史文化,有人慶幸趙王城能完整保存至今。
沒有人是孤獨的,把它說成壹場毀滅性的殘酷的戰爭吧!每當我面對它的時候,我的耳朵裏就會響起鼓聲,馬蹄鐵會被打碎,戰車會隆隆作響。想到的是天梯高聳,箭如飛蝗,潮水般沖向陣亡將士。胡佳和強弟壹起玩,狼煙直入血色天空。生命的撕裂聲此起彼伏,趙王城在無盡的火焰中崩塌。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都會感到壹陣揪心的抽搐和痙攣。成千上萬祖先鮮活的生命和雄偉的古城垛消失得無影無蹤,變成了眼前綿延數裏的丘陵梯田!
在我眼裏,正是胡夫騎射的軍國主義國策,讓趙國如同春藥壹般,迅速擴張為軍事帝國,攻城掠地,擴張疆土,走上了不歸路。戰爭成就了趙國,血肉築起了趙國雄偉的城池,也用暴力埋下了它的敗亡。畢竟趙的騎射沒有抵擋住侄子嬴政更為野蠻兇猛的西北秦軍,以158為主的趙國帝國最終在戰爭中崩潰,趙王城結束了它的歷史角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從趙王城看我們的歷史,幾千年來我們壹直在壹種叫做王朝更替的黃金律中徘徊,壹直在破壞與重建的循環中磕磕絆絆。壹個王朝興起後,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政府大興土木,廣泛修繕寺廟,人民安居樂業,繁榮昌盛;壹個周期下來,狼煙再起,生靈塗炭,國家傾覆,社會基礎設施空前破壞,生產力被摧毀,又壹個王朝崛起,壹切從頭重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歷史是壹部推翻重建的歷史,是壹部處處不連續的歷史。所以今天我們看不到趙王成的本來面目也就不足為奇了。幾千年來,我們民族的每壹個人都在為朝代的更替買單,付出生命財產的巨大代價和犧牲。
“其盛也富,其亡也驟。”歷史往往給人這樣無奈的感嘆,國家和人民的財富就是這樣循環毀滅的。
這就是我們長久以來引以為傲的悠久燦爛的歷史和文明?!在趙王城的廢墟前,官員,平民,專家,甚至孩子都還那麽津津樂道!
我們的文明是不是主張不斷摧毀壹個舊世界,然後不斷重建壹個新世界?為什麽我們不能學會在舊世界的基礎上更好地建設我們的新世界?難道我們不能站在過去文明的肩膀上,走上壹段樓梯嗎?難道我們的文明只會粉飾太平,高呼“萬歲”,明哲保身,順應潮流,甘於奴役,卻很少主動批判現狀,反思過去,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設計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國體,監督約束極權主義,N權分立,避免重蹈歷史覆轍!?
幾千年來,我們的民族壹直在進行著壹個萬物從無到有的循環!
我們重復的歷史,其實就是壹部連綿不斷的戰爭史。孟子曰:“二百年必有王。”君王的崛起往往以戰爭為墊腳石和鋪路石,且不說戰爭的間隔,哪裏用了兩百年?可想而知,中華民族和平安寧的日子是多麽珍貴和難得!每壹次改朝換代都是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邯鄲在歷次戰爭中壹直處於前沿。戰爭構成了邯鄲歷史文化的主要內容,也造就了邯鄲成語典故之鄉的別稱。據專家統計,約有1800個成語來自邯鄲或與邯鄲有關,其中有多少是戰爭的相關衍生品?也許沒有人想到要具體統計它們。不過我隨便列了幾個邯鄲成語,都和戰爭有關,比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與騎射,圍魏救趙,盜符救趙,紙上談兵,言而有信,義無反顧,徹底歸趙,破釜沈舟,最後壹戰,誰死誰活...是戰爭的鮮血凝固了這些生動而殘酷的故事!這場戰爭還產生了許多邯鄲歷史上的名人,如孫臏、廉頗、趙奢、荀子、嬴政、趙括、樂毅、李牧、曹操、劉伯承和鄧小平...是無數鮮活的生命讓這些人出名!
不知邯鄲是幸還是悲?
我們的文化是贏家和輸家的文化。這是壹種暴力、暴君和暴民的文化。帝業從多頭做起,人們只為勝利者歡呼歌唱。不以成敗論英雄,只是人們搪塞的借口。政權需要靠暴力獲得,統治需要靠暴力維持。有暴力就有戰爭,有戰爭就有流血和犧牲。每壹次戰爭,都不知道會死多少鮮活的生命,毀掉多少像趙王城壹樣輝煌的建築。所以邯鄲號稱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但妳看不到地上1000多年的建築,甚至看不到500年的建築。有壹座明清建築,如黃梁夢、盛京崗、叢臺等,是很大的文物。我們對趙歷史的了解,只能建立在掘墓的基礎上,根據地下墓葬中的文物來推斷歷史。
暴力殺人在歷史上反復上演,持續時間很長。武王伐周,商賈差點被殺;趙奇長平之戰,45萬趙國軍隊被活埋,只有女人能守邯鄲;漢朝時全國人口達到5000多萬,但經過漢末動亂,三國人口只有700萬。當時中國的人口還沒有現在邯鄲壹個城市的人口多。其中蜀國的人口在最高峰的時候只有90多萬,還沒有現在邯鄲的人口多。因此,不難理解,除非與吳聯手抗魏,否則蜀國的基本戰略是自衛。曹操詩中“白骨露於野,千裏無烏鴉”的描述,並不是文學上的誇張,而是當時人口滅絕的真實記錄。再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我已經不再欣賞五虎上將的英氣和互相較勁,而是慶幸這些英雄沒有被戰爭的硝煙吞噬!五亂中遼宋對峙,成吉思汗踏平中原,清兵入關...甚至有報道說,宋朝以後黃河以北的中國人,基本上都不是原來的中原人,都是蒙古人的後裔。
我對中國的歷史不熟悉,但我可以通過瀏覽別人的歷史文章來閱讀這些史料。
邯鄲,曾經是壹個國家的首都,也是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和貿易中心,戰國時期人口超過30萬,在中國五大城市中排名第三。當時邯鄲經濟繁榮,商賈雲集,交通繁忙。“繁華天下無不為利,繁華天下無不為利”。中原溫州(今河南省溫縣)、浙(今河南省濟源縣)的富商是“北有、中有山”,郭總、卓在邯鄲“以冶鐵為王發財”,成了壹家,在邯鄲生活。
經濟繁榮也帶來了文化繁榮。當時邯鄲讀書人很多,著書立說。思想家荀況、沈導,邏輯學的創始人公孫龍,知名學者余慶、戚務子、毛公、聖母等。他們都住在邯鄲或去邯鄲從事學術活動。平原君趙勝的3000名食客中有許多是學者,他們中的許多人將來會成為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藝術家。他們經常在平原君家中討論學術問題,這對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產生了重要影響。正如《邯鄲縣誌·藝文誌》所言:“諸子皆盛,惟荀況、沈導之徒,以其論勝壹時,與公孫龍、白白辯異同,而後為後世之祖。這是文化最繁榮的時代。”
同時還有趙歌、趙舞、趙鼓、趙瑟、趙慈、趙曲等。,都具有鮮明的趙文化藝術特色,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邯鄲學步”的幽默故事流傳至今,使邯鄲這座繁華的城市,天天豎琴裊裊,夜夜歌舞升平。
但是,對於我們這個民族來說,太平天國事件永遠是曇花壹現,繁榮永遠屬於某個歷史時期某個英明大師的某個時刻的政績。經過壹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和戰爭洗禮,邯鄲隨著中國歷史的震蕩而起伏,最雕零的時候只有幾千人。到1945年解放時,邯鄲已經成為當時冀南的中心城市,只有兩萬人。如果妳問現在生活在邯鄲的每壹個人,沒有人敢說自己是戰國時期趙的後代。我們都聽說他們是山西省洪洞縣的移民。不管妳姓馬還是姓趙,他們都是明朝時代或之後的山西移民,包括我自己!
被稱為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重復了壹個王朝二百年的戰爭周期。這就是我們口頭上常說的輝煌文明!面對兩千多年的趙王城廢墟,是否應該從我們的文明中反思壹些東西??
不要壹味宣揚、反芻、陶醉於我國悠久燦爛的文明。我們應該看到我們文明野蠻、愚昧、血腥、暴力的壹面,從我們幾千年的歷史經驗教訓中吸取教訓,為我們的民族找到壹把鑰匙,不要重蹈黃金律王朝更替,千千十萬趙王城的悲慘命運,眼前身後戰火紛飛,然後毀掉我們幾代人剛剛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現在這個點。
戰爭,不管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都是殘酷的、反文明的、反社會的、反人類的。無論哪壹方獲勝,都會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國破家亡,壹人成名萬人亡。我們應該更多地學習其他先進文明,他們的公民意識,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和發達的政治文明。不同的利益階層要多學習妥協、退讓、溝通、交流的藝術,多學習談判、競爭、團結、共贏的能力,學會互相鬥爭而不是互相爭鬥,學會投票,學會運用議會、投票、代議制、憲政、法律、稅收、金融等現代文明的國家治理理念來縮小貧富差距,調節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和矛盾。暴力只能帶來暫時的平靜,其實蘊含著崩潰的危機。
如果我們的祖先有現在歐洲人的政治智慧,就不會有秦始皇統壹六國的殘酷戰爭。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集團,比今天的歐盟早兩千年;如果東漢末年有總統選舉制度,就不會讓羅貫中演繹幾百年的三國殺故事;如果...到目前為止,我們中的許多人害怕疾病和醫生,我們無法開始討論。否則,我們的趙王城可能會保存至今,我們看到的是它歷久彌新的魅力,而不是趙都府裏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字和面目全非的廢墟,這些必須由考古學家來講述!那才是我們邯鄲人真正的驕傲和自豪!
我們常常羨慕我們的民族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為什麽我們燦爛的文明要毀掉壹代又壹代前人積累的文明成果?我們的敵人是我們自己,幾千年來我們壹直不明白!我們的文明什麽時候才能涅槃重生,成為讓我們趙王城歷久彌新的全新文明?面對趙望城,我們該這樣想嗎?
我在想我的想法是不是太天真太幼稚了?
2004年11月29日,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