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壹篇2000字的大學政治論文。

壹篇2000字的大學政治論文。

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具有整體性、可塑性、輻射性和連續性等鮮明的個性特征,對中國政治制度、大學生自身和中國政治文化都有作用。以下是我整理的壹篇2000字的大學政治論文。希望妳能從中得到壹些感悟!

壹篇2000字的大學政治論文

論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

摘要: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指國家主要通過高校向大學生傳播社會主義主導文化,使他們成為政治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具有整體性、可塑性、輻射性和連續性等鮮明的個性特征,對中國政治制度、大學生自身和中國政治文化都有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本質;特點;功能

壹、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本質(壹、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內涵

政治社會化理論是從個人和社會兩個角度進行研究的。政治社會化從個體的角度研究個體如何接受政治文化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政治觀念和行為,即個體“政治自我”的形成和發展;從社會的角度研究社會如何傳播政治文化。因此,政治社會化的概念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從個體的角度來看,政治社會化是個體獲得各種政治傾向所經歷的發展過程。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政治社會化是社會組織和團體對社會個體成員進行政治教育和灌輸的過程,即統治階級維護、改變和創造其政治文化的過程。

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是整個社會成員政治社會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從大學生自身來看,政治社會化促進了其政治自我的形成,進壹步使大學生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再走向政治人(政治上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其次,從社會角度來看[5],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國家政治教育和政治實踐的高級階段,具有壹定的強制性和灌輸性,是壹個國家政府實現政治目標的手段。再次,從個人和社會的角度來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大學生與社會互動的過程,即國家要求與大學生自主接受的統壹過程。因此,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主要是指負責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機構對大學生的政治知識、政治價值觀和政治實踐的反復教育和訓練,以及政治文化在大學生中內化的互動過程。

(二)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本質

政治社會化的本質是壹定的統治階級通過壹定的方式和手段向社會成員傳播政治文化以維護其統治,使其成為統治階級所需要的政治家和合格的社會公民的過程。政治社會化要傳播的不是人類社會所需要的普遍意義上的知識、技能、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而是特定統治階級的特定政治制度的信仰體系和與政治活動相關的政治運行方式的認識體系。因此,任何社會的政治社會化過程都代表著統治階級的利益。

“資產階級把人作為政治控制的對象,其政治社會化的目的是傳播資產階級政治文化,控制人們的思想,使人們認清現存的政治秩序,自覺服從資產階級統治。資本主義國家大學生政治文化教育包括資本主義及其優勢教育、公民權利和義務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這四個方面的教育壹直堅定不移,從不含糊。“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的主導文化是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下的政治社會化,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社會化,高校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因此,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實質是國家堅定有力地向大學生傳播社會主義主導文化,教育大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政治修養,以抵禦資產階級政治文化的入侵,使他們成為政治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二、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特點

大學生是社會成員中的壹個特殊群體。與其他社會成員相比,他們的政治社會化既具有全體社會成員的政治社會化特征,又有其鮮明的個性特征。

完整性

大學生壹進入學校,就被置於壹個更加正式和系統的政治社會化渠道,接受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直接和間接、明示和暗示的政治啟蒙。首先,通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向大學生灌輸社會主義主導政治文化,通過這種直接的政治教育方式,調節大學生的政治情感、政治態度和政治價值觀。同時還舉辦形勢政策教育、社會形勢報告會、學術講座等活動,加強大學生與社會的溝通和聯系,增加他們對社會的了解,提高他們的政治認知水平,促進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不斷提高。其次,大學生的政治生活依賴於壹定的組織體系,如黨支部、團組織、學生會等。這些組織在灌輸和傳播社會主導政治文化方面發揮著支持和強化作用。此外,大學校園中豐富的校園文化處處滲透著政治教育的宗旨,對大學生有著明確的導向作用。它們既不是單向灌輸,也不是紀律約束,而是借助校園文化活動形成的文化環境和氛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政治思想道德乃至生活方式選擇。因此,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具有整體性特征。

(2)可塑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可塑性是指人的先天結構和超越能力的特征,本質上是壹種主體塑造。”政治社會化是貫穿人壹生的過程。大學階段是壹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當代大學生大多處於青春時期,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處於壹個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階段。他們的成長環境寬松,思想活躍,好奇心強,認識和接受新思想的速度快,不容易被傳統觀念束縛,因此具有探索和創新的特點。在政治化的過程中,大學生表現出獨特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因此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更具有可塑性。

(3)放射性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的社會和政治責任不像其他社會成員那樣直接。他們的關註角度和程度與其他社會成員不同,也有更多的機會討論政治問題,而這種討論往往伴隨著理論上的追求。由於大學生具有相似的生活環境、文化水平、社會興趣、壹致的群體意識和歸屬感,以及不同於主流文化的獨特亞文化,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受到同學的巨大影響,容易相互感染。大量分散的有知識的年輕人集中在大學校園裏,必然會擴大大學生的政治影響力。在群體的影響下,大學生所能接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為容易傳遞和相互強化,大學生對大學生政治態度的變化和政治行為的走向有很大的影響。大學生畢業後,經過社會實踐,很快就會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和接班人。他們不僅在科學文化知識方面,而且在政治素質和人格魅力方面,都會對社會和其他社會群體產生積極而重大的影響,具有強烈而巨大的社會輻射力。這種在大學生中的感染,對社會其他成員的輻射影響是非常大的。(4)連續性

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過程是緊密連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集中形式,高校的每壹項政治教育活動都是常抓不懈的。高校通過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向學生傳播主導文化,壹般可分為三個層次:基本文明教育,以榮辱觀為主線,主要是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職業文明教育,主要是學習目的和態度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社會主義主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教育,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和社會主義人生觀、道德觀教育。

在大學的歲月裏,整體性、可塑性、輻射性和連續性等特征有機地結合在每個大學生具體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中。

第三,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功能

(壹)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對中國政治制度的作用

對於社會本身來說,或者說對於統治階級本身來說,社會成員或社會政治團體成員的政治社會化水平將直接影響到社會或政治團體的穩定和鞏固,關系到其生存。對於壹個政治制度來說,如果人們不信任、不支持甚至反對它,它就會失去有效治理的權威,人們就會產生政治上的不服從,帶來社會動蕩。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仍然存在各種政治鬥爭,中國仍然是壹個政治社會。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逐漸擴大,大學生數量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因此,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關系到我國社會的政治穩定。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如果出現問題,將關系到國家政治制度的秩序和政治發展的可持續性,而秩序和可持續性是政治穩定的本質特征。

通過規範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可以塑造合格的接班人,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而穩定的政治態度和信仰,形成持續的政治文化,從而促進社會政治的穩定和發展,保證政治統治階級的統治。因此,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具有穩定中國政治制度的功能。

(二)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對自身的功能

在政治社會中,人不僅是社會動物,而且是“最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3]每壹個社會成員都與政治制度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事實。作為壹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學生,應該主動關心和參與政治生活,以體現國家主人的態度。“從個體角度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有利於建立個體的本體意識。當代大學生如果不能形成恰當的本體意識,他就會成為壹個孤立的、性格古怪的、有人格問題的人,或者人格會異化。”[4]大學生如果不能順利完成政治社會化,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很容易產生不適應感或逆反心理。因此,政治社會化是大學生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健全政治人格,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最終結果是培養符合特定政治社會要求的新生,即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幫助大學生進入、適應和參與社會政治生活,使其適應角色的轉移。大學生在系統了解政治系統、系統中的各種參與角色和角色扮演者的基礎上,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識、政治認知和政治素養,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從而實現政治文明的目標。

(三)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對中國政治文化的作用

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功能體現在與政治文化的關系中,即維護、改變和融合政治系統的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是時代的主流,以民主為核心理念的公民文化構成了民主政治的文化基礎。培育公民文化的過程也是將其內化為全民知識的過程,這離不開壹種大規模的、深刻的、持久的民主啟蒙思想,因此它依賴於壹種有效的方式:政治社會化。政治社會化可以分為個人獲得和社會交往兩個方面。培養公民文化作為社會交往的壹個主要方面,反映在我國的政治教育中。正是這種交流使得現有的政治文化得以延續和維持。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就是向大學生傳播和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他們掌握正確的理論和方法,樹立* * *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崇高理想,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更大的貢獻。

首先,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具有維護中國政治文化的功能。這種功能的重要特征是在傳達關於我們社會的政治價值觀、政治觀點、政治信仰和政治規範時的某種選擇傾向。其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具有改變政治文化的功能。政治文化本身不是壹成不變的東西。面對不斷變化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也在不斷地相應變化。“每當政治現實發生某種歷史變化或政治選擇時,政治制度就會通過政治社會化來改變政治文化。”最後,“政治社會化具有匯聚政治文化的功能。從政治社會化的出發點來看,它具有促進政治文化趨同的功能。由於社會、地域、語言等因素的影響,在同壹個政治文化體系中,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化,即各種亞政治文化。”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促進多種亞文化的趨同,即政治制度通過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手段,引導和促進與主導政治文化並存的各種亞文化向主導文化趨同,其趨同的結果是歷史進步和文化創新。

參考資料:[1]程英。社會變遷對青年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J].現代教育科學,2005,05。

[2]陳·. 21世紀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理論工作體系[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2頁。

[3]陳會昌。道德憂慮[M]。北京:中文出版社,1999版,第207頁。

[4]馬振清。中國公民政治社會化研究[M].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18頁。

關於作者:

秋(1972-),女,雲南德宏師範學院思想政治系講師。

壹篇2000字的大學政治論文2

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主體、多環節、多領域創新發展的特點。因此,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育創新理念、組織創新團隊、完善創新機制、搭建創新平臺,從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11-00-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的重要環節,是解決為誰服務的問題。在社會轉型時期,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學生思想教育,機遇與挑戰並存。因此,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勢在必行。

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意義

當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各種社會矛盾逐漸顯現。未來社會的發展和建設離不開大學生,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關鍵。作為壹群年輕的大學生,更容易吸收新的東西和想法。因此,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具有健全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原因

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求消除大學生全面發展各方面遇到的各種問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具有創新精神的各種觀念和培養機制。以下是具體原因:

(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元參與性和主體性。

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建設壹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使大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相關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和作用。他們相互依賴,相互支持,明顯表現出多元參與性和主體性。高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根據大學生的個性特點,運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借助現代新科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和職業素質[1]。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不同角色和職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形成每個大學生的個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相關部門發揮宏觀調控和支持作用,完善保證人才質量的各項制度,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機制,或者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和大學生提供各種服務。在創新型大學中,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接受有關部門和人員的各種教育和服務;積極有效地與其他參與者互動;不斷提升自己。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許多環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目標、內容、手段、體系和評價等諸多環節。這些環節相互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離不開這些環節的互動、促進和發展。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初衷是使各個環節的功能最大化,相互協調[2]。首先,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個環節的作用,必須調動各個環節的全部積極性,使其功能和優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得以充分發揮。然後,通過建立和完善協調機制,保證各個環節之間的協調配合有了基礎。其次,要最大限度地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功能。使整體的功能發揮出來,使整體所表現出來的功能不是所有環節功能的總和,而是在所有環節功能的基礎上的質變。這就要求在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思考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建立健全有利於各個環節發展和不同環節協調發展的機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多學科的。

高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這些領域的內部以及它們之間的協同關系,將極大地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首先,要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離不開育人模式,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相關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和相關人員的參與。這需要每個參與者協作創新,全力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次,要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3]。我們應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引入新的技術和方法。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在運用方法時,應考慮大學生的實際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第三,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既要順應時代發展,又要符合大學生的個性要求。堅持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選擇符合大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內容。要實現這壹目標,必須協調各方面的需求,積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第三,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壹)觀念創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前提。

壹切創新的前提是理念的創新。長期以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參與者之間存在著目標不同、缺乏溝通等問題,阻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因此,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確立創新理念。

(二)高素質的創新團隊是創新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需要壹支強大的創新團隊來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要求所有參與者都具有創新意識和戰略眼光。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團隊的關鍵是提高各方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骨幹,把那些具有創新精神的年輕幹部和優秀畢業生吸收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來。這樣才能建立壹支創新團隊,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礎。

(三)健全的創新機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堅實基礎。

體制機制創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關鍵。所謂機制,是指社會有機體中各部分的相互關系和作用方式。采取特定的運行手段,促使系統所包含的子系統相互協調運行,使系統的整體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這就是機制的機制。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機制,建立壹套有效的運行模式和機制,實現三大主體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形成穩定有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結構。在這樣健全完善的機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才能順利進行。

(四)良好的創新平臺是創新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

搭建良好的創新平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載體。構建創新平臺不僅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還可以讓所有參與者在這個平臺中鍛煉自己,提高創新能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走得更遠。因此,要統籌校內外現有的各種資源,搭建校內外創新平臺,為創新型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載體。比如,高校要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與相關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合作,整合高校自身和社會的創新資源和力量。將學校教育與科技、經濟發展相結合,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結束語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因此,我們應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以達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參考資料:

[1]趙體制、制度、機制的區分及其對改革開放的方法論意義[J]。中央黨校學報,2011。

[2]董學軍。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機制[J].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8)

[3]王樹國。加強協同創新建設壹流大學[J]。大學:學術版,2011,(8)

  • 上一篇:初中環保作文1000多字。怎麽寫,要原創。
  • 下一篇:《悲慘世界》的五篇影評。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