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道德與法律論說文

道德與法律論說文

無論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上,大家對論文都很熟悉。這篇論文是讓我們深入研究某個問題的文章。妳總是沒有辦法寫論文?以下是我給妳的道德與法律議論文,僅供參考。讓我們看壹看。

在1的漫畫中,壹位老人剛上車就要求壹位年輕人讓座,並振振有詞地說:“年輕人有讓座的道德義務,妳要主動。”而那個年輕人說:“法律賦予我坐的權利,所以妳不能強迫我放棄。”。什麽是對與錯?我認為,只有當“法律”和“道德”齊頭並進,我們才能建立壹個和諧的社會。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壹個永恒的話題,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和智者都在試圖給出答案。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法律和道德是不可能劃清界限的。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德不能綁架法律。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讓座是壹種美德,但美德不等於義務。也就是說,個人沒有讓座給他人的義務,也沒有任何法律法規要求公民讓座。每位買票的乘客都有優先使用座位的權利。況且現實中很難界定誰更需要這個位子。比如有時候有的人看起來年輕力壯,但偶爾也會趕上身體不適。可能這個時候他們更需要座位。所以在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主動讓座是自願的,不能進行道德綁架。老人從自己做起,用道德標準告誡年輕人,要求他們讓座。他的行為本身就是道德綁架。

眾所周知,讓座不是法律意義上的義務,但毫無疑問是壹種美德的體現。在擁擠的公交車上給予老人最真誠的關愛,是因為自身的修養,善良,也是社會的文明進步。另壹方面,無視法律和規則也不會形成制度正義,這與之前重慶公交車墜江的悲劇類似:當時壹名沖動的乘客與壹名不配合的司機發生激烈爭執,直接導致13乘客死亡。這件事的教訓還不夠嚴重嗎?

社會的良性運行離不開法律和道德。以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以道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自覺。可以說,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哲學家康德說:“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能深深震撼我們的心靈。壹個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壹個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我想說,道德和法律從來不分男女老幼。壹個文明和諧的社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創造。

論道德與法律2林肯曾說:“法律是顯現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這句話告訴我們,法律和道德缺壹不可,相輔相成。

從古至今,世界上沒有永恒的道德,也沒有永恒的法律。法律和道德是不斷變化的。

而且完美。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律和道德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考古學家威爾遜在他周遊世界的日記中記錄了這樣壹段親身經歷。

在非洲的壹個原始部落裏,部落裏的人發現東西經常被偷,於是部落的首領召集了壹次全部落的會議:“為了讓我們保持和平與和諧,我作為全部落的首領下令,壹旦小偷被抓,按照部落的規矩,他將受到20下鞭刑的懲罰。”

但是,小偷還是壹意孤行,不聽勸告。族長還是召集人開會警告他,但是小偷還是繼續偷。族長忍無可忍,召開第三次會議,說:“小偷壹旦被抓,就要鞭打40下。”

壹天,有人報告說小偷被抓住了。消息傳開了,人們都來到廣場看誰是小偷。當大家看到小偷時,誰也沒有想到,小偷竟然是族長年邁的母親。但族長信守承諾,代替母親鞭打了40下。

而這件事告訴我們,公眾是無私的,公平是不偏不倚的。

族長不僅完成了法律,也完成了壹個人的道德,完成了自己的責任和對母親的孝心。所以,法律和道德是不可分割的。

如果壹個國家有法律卻沒有道德,那麽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壹定是暴君。比如秦國的秦始皇,因為他的專制統治,讓百姓苦不堪言。如果只有道德,那麽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法律和道德不能割裂,要相互配合。然後這個國家才能繁榮昌盛,經久不衰。作為中華民族的壹員,我們應該遵紀守法,弘揚社會公德,傳遞正能量。

道德在我們心中,法律在我們身邊。我能遵守法律,行為合乎道德。

  • 上一篇:代理報稅費靜安
  • 下一篇:電信騙人,很黑,收費高。它捆綁了很多服務,霸王條款,霸王收費。我沒有大驚小怪,只是提醒大家小心電信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