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契丹大約是在寶雞建立之前,當時修建了佛教寺廟。此前,契丹人普遍信仰薩滿教。遼朝建立後,薩滿教逐漸讓位於佛教,成為統治階級對各族人民進行精神統治的工具。由於統治階級的大力倡導,佛教在遼代廣泛傳播,崇佛之風愈演愈烈。到了廖興宗、道宗時期,拜佛之風達到頂峰。當時王公大臣和普通百姓競相修建寶塔寺,使得遼代的寶塔寺僧多粥少,僧尼達到數十萬人。佛教的盛行給遼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由於對佛教的濃厚興趣,統治階級更加頹廢迷茫,精神不振,綱領無力。修建寺院佛塔、開辦佛事儀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寺院壹直僧尼過度熱心,占用山林良田,嚴重影響了遼朝的財政收入和經濟發展。與金碧金碧輝煌的寺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文廟和各州縣的書院都年久失修。大量年輕人出家為僧,長年拜佛念經,嚴重阻礙了社會進步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所以元人說“遼廢佛,金亡儒”是有道理的。
但佛教的繁榮也促進了佛教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包括大規模的佛教經典的整理和編纂,如石經的續刻和佛典的整理印刷,這是遼人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壹大貢獻。遍布五京的遼代寺廟佛塔是佛教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直接體現,東北地區曾經有無數這樣的建築,但由於寺廟都是木結構建築,容易倒塌破壞,所以真正的遼代寺廟建築保存至今的非常少。豐果寺大雄寶殿是東北地區唯壹完整的遼代佛教寺廟建築。
豐果寺位於遼寧省義縣市東北角。寺廟由山門、木牌坊、無量殿、大殿、僧房等組成。,且有金、元、明三代重修碑刻。寺原名仙溪寺,始建於遼代開泰九年(1020)。碑文記載,原有七佛殿九座,後佛殿九座,正觀音閣、東三城閣、思密陀閣、思賢殿壹百二十座,還有伽藍殿、山門、齋堂、僧舍、方丈,規模相當大。目前只有大雄寶殿(即七佛殿)是遼道宗開泰九年的建築,其他遼代建築已經消失。
大雄寶殿,又名七佛殿,為五脊單檐寺廟式建築,坐北朝南,寬九間,長48.20米,深五間,寬25.13米,高21米。它建在壹個三米高的平臺上,上面覆蓋著青磚,前面有壹個平臺。大雄寶殿牌坊恢弘,飛檐深遠,飛檐如翼,屋頂折疊輕松。整個大廳為木結構,外觀極為華麗。它是遼代最大的建築。寺廟中央有七張巨大的佛桌。桌上繪有、孫的拘禁、棄屍、毗濕奴的屍體、毗濕奴的拘禁、釋迦牟尼等七尊佛,端坐在須彌座上,神態慈祥、莊嚴、高大,高達九米。每尊佛像兩側各有壹尊佛像立於身前,高2.5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佛臺兩側前角與兩天王像相對,高3.5米。這些彩塑是遼代圓雕的典型作品,其纖細寫實的風格堪比大同華嚴寺。寺內墻壁上至今仍有大量高大的壁畫,有十佛八菩薩、兩千手十壹眼觀音、十八羅漢等,推斷為元明時期作品。大雄寶殿內屋頂的牌坊、拱門、椽子上的彩畫都是遼代的原創作品,有荷花、珍寶、團級花梗、奇紋、飛天等。這些飛人有的頭戴皇冠,有的紮著雙髻,都戴著流蘇、手鐲,光著腳,系著飄帶,面容豐腴可人,姿態各異。有的仰面,有的回頭,有的捧著花束,有的捧著果盤,都像是供養七佛,在雲端飛舞。用朱砂襯地上色,用青綠色染色,用深色墨水渲染,用赭石筆勾勒出臉頰、胸部、肩膀、手腳等肌肉部位。筆法流暢,色彩極其鮮艷艷麗。這些飛天彩畫與五代宋初敦煌壁畫中類似題材的風格極為相似,堪稱宗教畫藝術的上品,也是我國遼代建築彩畫中不可多得的典範。
佛教本身就有很多教派。五代以來盛行於中國的主要佛教宗派有華嚴宗、密宗和法香宗。遼代佛教是最重要的密宗,其次是華嚴宗。遼朝雖然很重視密宗,但傾向於與憲宗結合。這是因為東北的契丹人早期信仰薩滿教,容易接受密宗的口頭禪,而廣大地區的漢人普遍信仰憲宗。豐國寺內既供奉七佛,又供奉壹百二十聖賢,有密宗與憲宗相結合的傾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遼代佛教的這壹特點。
米巖塔也是遼代佛教的重要建築形式。隨著佛教的傳入,整個遼代開始廣泛修建寶塔。因為是磚石結構,還具有抗震能力,所以保存得比較完整。僅東北地區現存遼代佛塔就有近百座。遼代佛塔是在繼承和吸收中原唐五代以來密檐佛塔建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其造型最大的特點是八角形十三層實心(或空心)磚塔,檐密。有壹個地下宮殿,地上有壹個基座。基座上面的第壹層刷成白色,所以壹般叫白塔。上層形成多層塔檐的形式。塔的四面都有精美的浮雕。這些浮雕表現出強烈的寫實技巧,嫻熟的技術,生動活潑的人物,是盛唐的遺產。它們是遼金時期宗教浮雕的代表作品。遼塔多為實心,不可攀。由於地宮塔較小,塔身第壹層常作為房間使用,是收藏舍利子、典籍等佛事物品的地方,與唐宋時期的空心塔有明顯區別。各塔檐間掛有風鈴、銅鏡等飾物,遼塔掛銅鏡制度也是壹種獨特現象。遼塔的這種造型後來被金代繼承,成為我國塔建築史上獨具風格的遼金密檐塔。
現存的遼塔和金佛塔主要分布在遼西的朝陽、錦州、北鎮、義縣、興城、綏中、遼陽、沈陽,內蒙古的寧城、喀左、巴林右旗,吉林的農安,黑龍江的阿城等地,其中以南京大明塔、遼陽白塔、北鎮重興寺雙塔等幾座遼塔最具代表性。寧城大明塔高74米,是遼塔中最高的建築。是遼聖宗年間為中京城感應寺修建的佛塔。遼陽白塔高71米,建築極為宏偉。塔建在高高的石臺上,塔的四面都有佛龕。佛龕裏有坐佛,左右有侍從簇擁,佛龕上有華蓋,兩邊飄揚。再進壹步,塔檐層層收攏,塔頂有鐵剎桿,嵌有鍍金寶珠和相輪。北鎮崇興寺東塔高43.85米,西塔高42.6米。兩座塔之間的距離是43米。塔座上雕有承重力士、鬥拱、彎水萬字等。塔身及其他神龕的裝飾與遼陽白塔相似,但風格相對美觀。上方十二塔檐每層嵌有三面銅鏡,角檐上掛有風鈴,聲音清脆悅耳。每當壹群燕子在兩塔間盤旋,便成為北鎮的著名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