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無法閱讀-宗教生活基本形式筆記1:簡介

無法閱讀-宗教生活基本形式筆記1:簡介

簡介?研究課題:宗教社會學與知識論。

這本書的首要主題是分析和研究最簡單的已知宗教,以確定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為什麽在原始宗教中更容易找到和解釋這些形式。

1.這本書的目的是分析和解釋宗教。

2.最原始宗教的判斷條件:可以在最簡單的組織化社會(原始社會)中找到;不借用以前宗教的任何元素來解釋它是可能的。

3.相比民族誌和歷史,社會學會提出更多的問題。社會學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和重建已經消失的各種形式的文明,解釋離我們很近並且能夠對我們的觀念和行為產生影響的現實,也就是人。

4.為什麽要研究原始宗教?因為原始宗教比其他宗教更能讓我們理解人類的宗教本質,更便於我們展現人性本質和永恒的壹面。

5.為什麽現在要回到歷史的起點去理解人性?塗爾幹認為有必要將宗教思想的最高形式降低到最低層次,將兩者進行比較,找出相似之處。很多學者之所以反對這種觀點,是因為他們認為原始宗教在理論上是重要的,但它與體制內的所有宗教都有不同的見解,所以他們對原始宗教有偏見,損害了這壹研究的進展。

6.社會學的基本前提:人類的制度絕不能建立在謬誤和謊言之上,而應該建立在事物的本質之上。原始宗教與人性有關,需要研究。

7.不能簡單地把混亂的宗教信仰和儀式歸結為根深蒂固的謬誤(這是壹種偏見)。我們必須通過宗教信仰和儀式的各種符號,找到它所代表和賦予意義的現實,即人類的某些需求和個人或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雖然信徒用來證明這些儀式和深化的理由可能(或通常)是錯誤的,但真正的理由是不存在的,找到真正的理由是科學的職責。

8.不同宗教間的相似之處:

(1)雖然反應形式不同,但任何宗教都是對人類現有生存狀態的反應,所以任何宗教就其自身的存在方式而言都是真實的。

(2)所有的宗教都值得關註,因為它們滿足同樣的需求,出於同樣的原因扮演同樣的角色。

9.宗教之間的差異:宗教之間有什麽差異嗎?因為不同的宗教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復雜性和理想性,所以可以說壹種宗教高於其他宗教。這種更高程度的復雜性和理想性,意味著更高層次的心理功能被發揮,更豐富的思想感情被激發,更多的概念被包容。這些感情中很少有感情和意象,安排也比較合理。

10.之所以選擇原始宗教作為研究對象,是出於方法論上的考慮:

(1)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 * *時間+歷時):這種方法可以使我們把某壹個系統分解成它的構成要素,在時間上展示這些要素產生的過程,也可以把每壹個要素放在它產生的條件下,探究這些要素形成的原因。(調查內容包括:宗教信仰、道德戒律、法律規範、審美風格或經濟制度等。)

笛卡爾:“在科學真理的鏈條中,最初的壹環總是占主導地位。”

即使是最專業的學者也不得不在自然崇拜、泛神論或其他宗教形式的假設上做出選擇,並以此為出發點。在說話或學習之前,選擇壹個假設或理論是不可避免的。)

為什麽自然崇拜或泛神論到處都采用這種特殊的形式?或者說,它們是如何擴張或衰落成這種形態的?這個基本問題是無法回避的,這個問題的解決會影響到整個科學,所以要在初始階段解決這個問題。很重要的壹點是,我很關心現代卻很喜歡先秦。)

(2)研究原始宗教本身具有極其重要的直接意義:它有助於分解宗教的要素。

A.哲學家過去采用的主觀思辨方法需要拋棄。哲學家們在探索宗教時從個體到壹般的方法是純粹思辨的,他們只限於分析他們所認可的宗教概念。從宗教中截取的例子也是主觀的,需要摒棄用這種主觀的東西進行思辨分析的方法。

B.所有的宗教都有壹些永恒的元素。在所有信仰體系和崇拜體系的基礎上,必須有壹些基本的表達或觀念,以及儀式態度。它們雖然形式多樣,但無論何時何地,都有著相同的客觀參照物和相同的作用。正是這些永久的要素構成了宗教永久的、人性的部分,形成了人們在談論壹般宗教時所表達的思想的全部客觀內容。

C.大雜燴中宗教元素的多樣性:

每壹個復雜宗教的成分都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很難區分哪個是首要的,哪個是次要的。哪些是基本的,哪些是附帶的。如果我們要研究的宗教是像埃及、印度或者古典時代的宗教,那麽它們就是壹個多種崇拜形式的大雜燴,這些崇拜形式因地點、寺廟、時代、王朝、入侵等等因素而發生了變化。其中,群眾的迷信和最純粹的教義還是相互混淆的。在信徒中,無論是宗教思想還是宗教活動都不是均勻分布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條件,人們看待信仰和儀式的方式也不同。他們這裏是牧師,那裏是僧侶,其他地方是凡人;此外,還有各種神秘主義者、理性主義者、神學家和先知等等。

D.?高級社會和低級社會的區別;

A.低級社會:差異和變化保持在最低限度,宗教的主要因素沒有被掩蓋(提取客觀內容的方法):人格不發達,群體規模小,外部環境差異小,活動千篇壹律,思想壹致,沒有扭曲的神話,由單壹相同的主題組成,儀式手勢少,永遠赤裸著供人考驗。當壹切都整合在壹起,壹切都變得簡單。)這裏塗爾幹認為不能簡化的初始要素是最本質的要素。這種觀點正確嗎?有沒有後面的元素從上面來,變成本質元素的情況?

B.先進社會:群體之間很難在智力上和道德上達成壹致。

E.原始文明提供的各種例子極其重要:民族學者的考察可以促進人類系統研究的更新。埃格·巴霍芬研究中的親屬問題。上帝不是宗教的必要因素;祭祀儀式的力量是巨大的。

(3)原始宗教容易解釋:事實變得簡單後,它們之間的關系會更容易分析。

人們解釋自己行為的理由並沒有因為研究和反思而得到澄清和變質;他們與真正決定他們行為的動機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對於宗教思想來說,情況並無不同。宗教形成的原因與歷史進程密切相關。雖然它還活著,但是很難被感知,除非我們用大量的解釋圖式讓它變得無法識別。這正是通俗神話和玄學神學所做的:它們在原有的感覺上添加了許多不同的東西,雖然它們並不否認前者,但作為壹種解釋形式,使前者的真實特征無法完全顯露出來。原因和結果之間,表面原因和實際原因之間的心理差距越大,頭腦就越難超越過去。

我覺得這是壹種凡事皆有因的觀點,最初的原因是最本質的。

11.?研究新條件下的“宗教起源”問題。

(1)告誡:不要探究宗教起源的確切起點。

註:曾經的“起源”的意義並不是絕對的開始,而是我們實際知道的、現在能夠知道的最簡單的社會狀況。所以“出身”這個詞是壹個相對的意思。

(2)為什麽要探索宗教的起源?因為妳想找到壹種方法,來識別那些基於並始終存在於最基本的宗教思想和儀式形式中的原因。

12.塗爾幹研究宗教的方法是利用原始宗教的簡單化來發現各種事實之間的關系。

此外,在盡可能解釋這些簡化的基本事實時,我們還得解釋各種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出現的、尚未得到解釋的新問題。這些問題只有在解決了那些簡化的問題之後才能討論。不過不用擔心,這些問題都是可以依次解決的。

13.

宗教顯然是社會性的。宗教表達是集體現實的集體表達;儀式是發生在集合群體中的行為,它必須激發、維持或重塑群體中的某種心理狀態。

副題:思想和範疇的基本概念的起源——即起源是宗教的,即社會的根源——知識論的再闡述(對知識論的反思)

1.純粹的宗教思想很有趣。人類描繪世界和自身的最初表達系統源於宗教,宗教最初取代了哲學和科學。人類所依賴的宗教是大量的知識以及可以闡述這些知識的形式。

2.人們依靠壹些基本概念(也稱智力範疇)來做出判斷。這些知性範疇包括:時間、空間、範疇、數量、原因、實體、人格等。)

它們就像壹個包含了所有思想的堅固框架:不可能在不傷害思想本身的情況下把思想從這個框架中解放出來(這個表達很喜歡),因為我們不可能去思考既無時間也無空間也無數量的事物。

3.?示例1:時間類別。

(1)時間範疇既是個人經歷,也是集體表現。時間定位的標記來源於社會生活,時間範疇是名副其實的社會系統。

時間的概念或範疇不僅是對我們過去生活的壹部分或全部(即私人經驗)的紀念,也是壹個抽象的、非個人化的框架。它不僅包含了我們個體的存在,也包含了整個人類的發展。所有可能的事件都可以根據固定和確定的標記來定位。按此安排的時間不是我的時間,而是宇宙時間,是同壹文明中所有人從客觀角度構想的時間...所有這些都打上了社會生活的烙印。

註:這樣我們會看到自己在時間中定位的感覺,以及影像組和時間範疇的所有區別。前者是個體經驗的總結,只對經歷過的個體有價值;但是,時間範疇表達的是群體的同壹時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社交時間。從根本上說,時間範疇是名副其實的社會體系。另外也是人類特有的,動物沒有這種表現。

4.?例2:空間範疇。

(1)塗爾幹並不認為康德的空間是對的。

空間並不像康德想象的那樣是壹種不明確、不確定的媒介;如果空間是純粹的,絕對同質的,那麽它就沒有任何用處,也不能被頭腦所掌握。

(2)塗爾幹的觀點:從本質上來說,空間的表達是感官經驗材料的初步協調。太空起源於社會。

5.?範疇、力量、人格、功利或矛盾的概念也取決於社會條件。

6.?科學和宗教都不可避免地會與同壹性發生沖突,但與宗教相比,科學對同壹性要求更嚴格。

今天,同壹律支配著科學思維;然而,龐大的表達系統不僅總是在思想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常常會拋開身份:這些表達系統本身就是神話,無論它們是最膚淺的神話還是最理性的神話。在這些神話中,我們會不斷地遇到最矛盾的特征:它們既是“壹”又是“多”,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它們可以無休止地分裂自己而又不失其基本構成;“部分與整體同值”,這是神話的壹般規律。

註意:我們並不是說神話思想忽視了同壹性,而是說神話思想比科學思想更容易頻繁地、公開地與同壹性發生沖突。另壹方面,我們將證明科學本身必然會形成與之對抗的局面,盡管科學對統壹性的要求比宗教更嚴格。事實上,和許多其他問題壹樣,科學和宗教只有程度上的區別;然而,即使這些差異不應該被過分誇大,我們也應該給予更多的關註。它們很有意義。

7.知識有兩種提法:壹種是先驗論,認為範疇不源於經驗,邏輯上先於並決定經驗,範疇是許多簡單的、不可逆的物質;然而,經驗主義認為範疇是由個體建構的。

8.超驗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矛盾:

(1)第壹個矛盾

A.範疇的特點:範疇與超驗主義有關

正是由於普遍性和必然性,範疇才能區別於其他壹切知識。範疇是最常見的概念存在,因為它們適用於所有實際存在的事物。它們獨立於任何特定的對象,因此它們也獨立於所有特定的主體;它們構成了所有靈魂能夠相遇的同壹個領域。理性本身只是所有基本範疇的聚合,具有我們即使想擺脫也擺脫不了的權威性(我也喜歡這個表述)。當我們試圖抗拒它,脫離這些基本概念的時候,會遇到很大的阻力。他們不僅依賴我們,還把自己強加給我們。

B.經驗主義將剝奪範疇的所有獨特屬性。強迫理性回歸經驗會導致理性本身的消失,因為這樣做會使理性的普遍性、必然性等特征淪為表面的東西,淪為有實際意義但根本沒有真理的幻想;這樣就否定了邏輯生活的壹切客觀實在,調整和組織邏輯生活就是範疇的功能。

C.總結:範疇是壹個普遍的概念,它獨立於壹切主體,構成壹切靈魂都能相遇的同壹場域,而理性只是壹切基本範疇的聚合。然而,經驗材料所呈現的特征是個體的和主觀的。如果按照經驗主義的觀點,理性被迫訴諸於經驗,把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理性特征降格為個體性和主觀性,就等於否定了邏輯生活的壹切客觀實在,就會走向反理性主義。這個觀點很重要,這就是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矛盾,而塗爾幹在這兩個問題上用“社會”找到了調和二者的方法。)

(2)第二個矛盾:超驗主義的缺點是人們無法用科學解釋和證明超越經驗的力量;而且不斷變化的人的心靈和不變的神性之間存在矛盾(這種固定的本性怎麽會導致不斷的變化呢?)。經驗主義的缺點是經驗不足以產生知識。

9.壹種新的態度可以避免超驗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問題——認識到範疇的社會起源。(源於社會的範疇)

(1)人有兩種存在:壹種是個體存在,它是以有機體為基礎的,所以它的活動範圍是嚴格限定的;第二種是社會存在,它代表了我們通過觀察所能知道的智力和道德秩序中的最高現實,也就是我所說的社會。在實踐中,我們的雙重性質的結果是,道德概念不能被簡化為功能動機;理性不能在思考過程中簡化為個體經驗。只要個人屬於社會,他的思維和行動就會超越自我。(這個表達也很好。壹個人在社會中,不僅僅是社會在壓制人,人也會因為社會因素而超越自我。)

(2)範疇起源於社會。

A.範疇代表了事物之間最普遍的關系。如果社會把類別拋給個人自由選擇,無異於自暴自棄。社會需要道德的壹致性和邏輯的壹致性才能生存,所以社會要杜絕不和諧。

範疇顯示了事物之間最普遍的關系;它們在廣度上超越了所有其他概念,主宰了我們智力生活的所有細節。如果人們不總是認同這些根本概念,如果人們沒有相同的時間、空間、原因和數量的概念,那麽他們的心之間就不可能有聯系,他們就不可能生活在壹起。所以,如果社會把類別拋給個人自由選擇,無異於自暴自棄。社會要生存,不僅需要令人滿意的道德壹致性,還需要起碼的邏輯壹致性。如果超過這個限度,社會就岌岌可危了。正因為如此,社會會對其成員施加權威以防止不和諧。

B.?人是走不出範疇的。

在我們之外,是評價我們的輿論;而且,因為社會也可以在我們內部表現出來,它也會在內部反對我們的革命幻想。

這也許就是理性固有的、獨特的權威的起源,它使我們全心全意地接受它的教導。這是社會的最高權威,它把自己轉化為某種思維方式,成為壹切行動不可或缺的條件。範疇是壹種特殊的道德必然性,它對理智生活的影響就像道德強制對意誌的影響壹樣。

10.?社會不是絕對的權威,而是自然的最高表現。只是因為它足夠復雜,才與其他領域相區別。

11.範疇即使是符號,也是有理有據的符號。品類復雜,積累了人們最好的知識資本。所以探討符號的形成並不是沒有意義的。

12.內容提要:塗爾幹試圖解釋這個認識論問題。在塗爾幹眼中,“人”是個體存在和社會存在的集合。“只要個人屬於社會,他的思想和行動就會超越自己”。壹方面,個體保留了自身認識的唯壹性,但也繼承了社會的集體觀念(自足的現實),這種觀念是壹代又壹代人長期積累經驗和知識而形成的。正是因為每個社會的個體都有相同的集體觀念(道德壹致性、邏輯壹致性等。)那個社會是可能的,他們可以生活在壹起。

壹切都是建構的,所以壹切都可以解構回來。人類社會是壹個歸納、創造、分化的社會。

本筆記來自於不確定不確定的“我看不懂”交流平臺會員的個人筆記~?閱讀版是埃米爾·杜爾凱姆寫的。由曲東和吉喆翻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

  • 上一篇:電視劇《苦戀》的結局是什麽?
  • 下一篇:二手房買賣糾紛案例分析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