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5日在南非因病去世,享年95歲。
幸運的是,他因病去世了。幸運的是,他在95歲時去世了。這對全世界尊敬這位偉人的人來說,是壹點精神安慰。畢竟,壹個走在血雨腥風的革命道路上的人,能有這樣的結局,是值得欣慰的。
我想今天很多年輕人壹定在疑惑——為什麽今天有這麽多關於曼德拉的新聞?這個人是誰?為什麽他的死能占據各大新聞的頭版?
是的,在網上關註最新的電視劇和最新更新的《爸爸去哪兒》比關註壹個外國前總統的生活有趣得多——這是大多數年輕人的認知現狀。
在我的印象中,初高中的歷史課本裏都沒有見過曼德拉這個名字。我不知道為什麽。所以,2012年冬天,在大型紀錄片《金磚四國:非洲》中看到這位偉人的事跡,我很驚訝。我的歷史素養告訴我,曼德拉壹生的目標和為之付出的壹切,足以讓他的事跡被編入歷史教科書,供全國的年輕人學習。
那為什麽不呢?我不知道。
幸運的是,雖然我在學校的課堂上錯過了他,但強大的互聯網讓我認識了遠在南非的他。與其壹生與他擦肩而過,不如晚遇見他。
《金磚:非洲》是我第壹次認識曼德拉。那時候我只是壹個熱愛紀錄片的大學生。得知他的事跡後,我的第壹感覺是,我壹定要記住這位偉人的名字。雖然記不清他的全名,但記住曼德拉就夠了,因為他已經是壹種精神,而不僅僅是三個字。
1948年,布爾人執政的南非民族主義黨贏得大選。因為這個政黨支持種族隔離政策,曼德拉開始積極參政。他在1952年的非國大叛亂運動和1955年的人民議會中發揮了領導作用。這些運動的基礎是自由憲章。
“消除種族隔離,實現民族和解”是曼德拉壹生的目標。清清楚楚,清清楚楚,棒極了。為了進行這場“膚色戰爭”,他投身政治,異常艱難。這讓我們想起了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他為了維護美國及其領地人人生而平等的權利,發布了《解放宣言》。
“人人生而平等”是最大的目標。
1962年8月,在美國中情局的幫助下,曼德拉被南非種族隔離政權逮捕入獄。當時政府以“煽動罪”和“非法越境罪”判處曼德拉5年監禁。從此,曼德拉開始了他長達27年的“監獄生涯”。
這是曼德拉為革命付出的最大代價。我們27年的生活被埋葬在監獄裏。
偉人之所以是偉人,不僅因為他們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努力奮鬥,更因為他們在奮鬥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即使環境惡劣;無論敵人多麽強大;即使為了自由而入獄,他也付出了常人無法非法承受的犧牲。
正因為如此,曼德拉成了壹個為實現和平而執著奮鬥的人。
在種族隔離後期,南非受到國際社會的嚴厲制裁,最終導致1990年種族隔離的解除和民族和解。2月1990日,南非總統德克勒克宣布無條件釋放曼德拉。1990年2月,曼德拉在獄中度過27年後,終於重獲自由。
現在想來,其實在20130616期的《世界周刊》上,央視就已經告訴我們曼德拉病重的消息了,並且說曼德拉因為坐了27年牢,已經病入膏肓了。在那壹期的《世界周刊》中,央視回顧了曼德拉的全身,而我則回顧了曼德拉的精神。之後,我想起了央視給這位偉人的稱號——“仁慈的”曼德拉,在心裏默默祈禱他戰勝病魔。
今天,他走了。
不知道為什麽,當我看到他去世的消息時,我想,可能大街上10人被隨機詢問,沒有壹個人之前聽說過曼德拉,更別說了解他的生平了。
這個想法讓我很生氣。
不要說大家都不能理解他。家裏有電腦的人都在幹什麽?
我又想,可能很多本科以上學歷的人都不壹定認識他,我就更生氣了。
學生們現在關心什麽?淘寶,韓劇,芒果臺?有多少人關心那些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人?
想到這裏,我幾乎絕望了。
但這也不能全怪他們,因為他們正處於壹個麻木的娛樂時代。手機、平板、電腦、火鍋、桑拿、KTV……...物質享受條件現在已經到了頂峰,更多的商家在利潤的驅動下,想盡辦法為妳創造娛樂。
我們的眼睛被壹切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的東西所吸引。
這個時候,引導大眾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在,引導公眾思想的手段有哪些?不外乎教育和媒體。
教育方面,我覺得教育環境好的初高中還是有壹定作用的,大學教育真的不敢恭維。
學校教育的影響固然重要,但社交媒體應該更重要。社交媒體引導著每壹個沈浸在當下社會的人。作為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電視,它在做什麽?
它在告訴妳今天哪個明星會來我們電視臺打遊戲;
它在告訴妳,妳可以在舞臺上這樣相親;
它告訴妳誰贏得了我們節目的冠軍...
我不是管所有的電視頻道,也不是說電視頻道不允許娛樂。我只是說壹個電視頻道不可能是純娛樂或者低級娛樂。壹個壹半時間娛樂妳的媒體,遲早會被娛樂死。要麽它死,要麽妳死!
如果非要我看低級娛樂節目,我想我寧願看低俗娛樂。那種方式獲得的快感更直接,不會汙染大腦。
如果壹個人在壹次大學教育後還能長時間沈浸在低級娛樂節目中——偶爾放松壹下也無可厚非——我覺得妳在壹次失敗的大學教育後真的失敗了!
抵制低級娛樂已經是壹場戰爭,而這場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挽回精神上的侵蝕和認知上的自卑。該是電視和網絡展示壹些有靈性有思想的節目的時候了!
我不是偉人,所以我不能像曼德拉那樣,為了壹個理想的目標而不懈努力和奮鬥。即使是現在,我也找不到幾個壹起“抵制低級娛樂”的同誌。
這個拯救精神侵蝕和低認知的組織還遠未成立。
就算將來有壹天有幸成立,我也不壹定會加入戰鬥,因為我背後有我的社會角色,我有我要承擔的東西。如果我要為這個目標付出太多,我也可能因為沒有足夠的勇氣戰勝敵人而退縮逃跑。
思想有價值,認知價格更高。我不這麽認為,因為我太高尚了。我只是不想看到我祖國的同學在小時代看到韓國人“哦”或者帥哥就喊“我的大寫K”。我想這會讓在場的青年知識分子很緊張。
最後,我以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壹書的中心思想作為結尾:
就像印刷術曾經控制了政治、宗教、商業、教育、法律等重要社會事務的運作壹樣,現在電視決定壹切(現在互聯網決定壹切)。)
在法庭、教室、手術室、會議室和教堂,甚至在飛機上,我們不再互相交談,而是互相娛樂。我們交換的不是思想,而是圖像。我們不是靠觀點爭論,而是靠表象、名人效應、電視廣告爭論。電視傳遞的信息不僅僅是“世界是壹個大舞臺”,更是“妳要和xxx壹起做到這壹點,才能跟上時代”。
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願意成為娛樂的附庸。——《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