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換句話說,每壹篇文章的寫作都會有壹個緣起,或因情懷,或因事件。當然,我的這次練習也不例外。因文而寫,因事而思,於是就有了這篇《法學院的孩子為什麽要實習》和附的《轉身畢業三年》練習題。而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回憶過去,因為回憶是為了更好的激勵自己勇敢前行。我們都沒回憶過,怎麽談現實?轉眼間,已經三年了,壹轉身,畢業三年了。雖然法學院的生活離我們很遠,但在法學院參與法律援助的歲月卻在我們心中縈繞了很久。因為回答法律咨詢,我們懂得法律的價值,因為參與具體案件,我們懂得法律的操作,因為起早貪黑的辛苦,我們收獲了欣賞法律的溫暖和殘酷的切身體會。法學院的日子雖然過去了,但在法院實習的日子在我心中久久揮之不去,和指導法官仍有聯系,經常討論疑難案件,偶爾見面關照問候。這些都是法學院產生的回憶和快樂。每個法學院的孩子都應該或者應該有實習經歷,但有的人是以實幹的方式(代理),有的人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實習)。無論妳在法學院期間如何實踐法律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和磨合,我都願意相信,當妳真正運用法律解決現實問題的時候,妳會更加體會到法律的溫暖與殘酷,更加感受到國家法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法學院的歲月,讓壹個法學學生從未遠離法治,只是堅持,通過考試,追求夢想。身在異國他鄉,把它當成自己的家鄉,只因為在異國他鄉也有夢想。也讓壹個法學學生更加關註法治,踐行法治,參與法治。無論是李莊案還是北海案,都被連續發聲。並把法治作為追求,壹心只想要。現在的法學院的孩子,可能會有猶豫、猶豫、無奈,但是請妳讀壹讀這些學長的法學院史,妳可能最終會明白,妳可能最終會知道,妳應該在法學院期間實習,妳應該以壹種負責任的、勤奮的方式在法學院完成妳的人生經歷和磨煉。如果妳從來沒有努力過,畢業時怎麽可能取得成功,離校時怎麽可能實現夢想?沒努力過,畢業了也不想找個滿意的工作。所以,轉眼間已經三年了,然後壹轉身,畢業三年了。畢業後,我們在法學院收獲了什麽?抱歉什麽?後悔什麽?而妳又將如何在壹眨眼或壹轉身中走過並度過法學院最寶貴的“三年”?轉眼間,我瀏覽別人的博客已經三年了,無意中想起自己曾經也有壹個法律博客。我努力回想自己的賬號和密碼,但真的找回來了。打開這個塵封的博客,看著三年前寫給自己的信,我被自己感動了。三年前,我大二。迷茫,磕磕絆絆,已經開始接觸法律實務。我比同齡人更早接觸法律實務,正是因為學校的法律援助中心。大二開始,我被選進了法律援助中心,成為了壹名法律援助工作者。那時候政法課不緊張。所以我在課程之外的大部分時間都被各種實習填滿了,包括在Xi安兩個法院實習,在政法新區那個小辦公室值班,節假日時不時在社區街道搞普法活動。那段時間是我大學最充實的時光。我撰寫了許多法律文件,回答了許多客戶的詢問,代理了許多民事和行政案件。遇到去法院實習的早班,我常常早早起床,在室友的酣睡中踮著腳走出宿舍,擠進讓人又愛又恨的公交車,東倒西歪地從城市的壹端走到另壹端;法院值班結束後,妳應該趕回校園,因為還有課要上。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汗流浹背地跑回學校,卻站在教室門口不敢進去,因為上課已經晚了幾分鐘。我站在教室門口,後悔自己,擔心委屈,各種情緒湧上心頭,但又不得不轉身離開,回宿舍補上耽誤的課程。高二下半年開始獨立代理壹些法律援助案件,生活變得比較忙碌。接待當事人和打官司占用了我更多的時間。我記不清有多少次在午休時被當事人的電話吵醒,有多少個周末我不得不忍住沖動去逛街,整理成堆的案件材料。我們的法律援助對象絕大多數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我們免費為他們提供法律援助。辦公室經常人滿為患,有磕磕絆絆的老人,有抱著孩子的婦女,有疲憊的農民工,有殘疾人,有憤慨,有悲傷,有無奈,有仿徨.....生命似乎就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裏呈現。有時候我喜歡聽他們的故事。上周末我花了壹個下午的時間,也許只是做壹個好的傾聽者,在他們哭泣的時候給他們分發紙巾。法律援助工作可能是壹面旗幟,壹句感謝,也可能只是壹聲嘆息。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更加熱愛律師這個職業。拋開所謂的正義,似乎僅僅靠這些活生生的案例,我就親身經歷了很多活法。當然,我有時也會覺得委屈,當我自嘲為“戴嶽戴星星”拿著文件夾走出空蕩蕩的校園時,只有清晨清潔工掃帚的沙沙聲伴隨著我的腳步。但當我得到公正的判決時,我更滿意,這清楚地記錄了我們的要求得到支持,糾紛得到妥善解決。現在回想這些經歷,收獲太多了。法律援助不僅給我帶來了許多在法院和律師事務所的實習機會,也給我帶來了親身解決真實法律糾紛的寶貴經驗。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小小年紀就見證了壹個個活生生的案例,每壹個案例都與壹個群體的喜怒哀樂息息相關。這些鮮活的案例每天都給我帶來強烈的沖擊,我眼中的世界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如果不是短暫的回頭,我不知道自己真的在成長。三年過去了,我壹心幫助弱者的傻心並沒有改變。雖然我不高不壯,但是我想當壹名好律師的夢想沒有變,而我這個總是緊張卻總是假裝自信的人也沒有變。三年後,我沒有在國內讀研,也想出國留學,而且已經通過了之前極度擔心的司法考試。我,壹個紮著馬尾辮,戴著眼鏡的大二學生,還是個學生。我換了壹條又壹條裙子,扔掉了壹雙鞋,摘下了眼鏡,換了發型。胖了壹點,就成了現在的我,但還是那個時候的輪廓。我壹直覺得自己壹路走來極其幸運,總是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不覺得自己經歷過什麽風風雨雨或者彎路。從壹開始,我就選擇了壹條路,我不偏不倚地向前走。這種永遠不偏離夢想的感覺,是壹種幸福。每次回想起自己,總是心存感激。我覺得我今天不全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是上天給我的機會和幸運,是家人的默默支持,是所有老師的教導,是身邊朋友的關心和愛護,陪伴我壹路走來。我珍惜現在,珍惜未來。希望以後,永遠不要偏離自己,所以我會懷著感恩的心走下去。轉身畢業三年文/譚如果不是看了壹個朋友的文章《轉眼三年了》,也許我不會更早的回顧自己在法學院的實習經歷,雖然那些塵封的回憶有時候不值壹提。但是在接觸了很多學弟學妹詢問實習的事情後,我突然意識到更多的困惑在困擾著他們。我為什麽要去實習?大壹大二的寒暑假都沒學到東西去實踐,怎麽辦?會不會只是壹杯茶?妳會什麽都不做,只是混日子嗎?實習會浪費時間嗎?面對這樣的疑問,是我深感在《轉眼三年了》這篇文章的基礎上,再來回顧壹下我在法學院的實習經歷的壹個因素。但是我沒有代理這個案子,也沒有參與具體的法律實踐。更重要的是,我以旁觀者的身份看了別人的具體案件,或寫了案件點評,或發表了自己對某壹具體案件的看法,或與法官溝通了疑難案件的裁決依據。還有就是理論書籍的必然閱讀,也會是壹些法學院孩子的生活記錄。最後,無論他們如何完成法學院的經歷,我更願意相信,但請法學學生不要把法學院當成壹個休閑專業。本身就應該是壹個“學不會,就從死裏學”的專業。精準法學教材,研究法律案例,熟悉法律法規,關註熱點法律事件,看具體真實案例,寫案例分析,評有影響力的案例,這些,如果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也許是法學院悠閑的生活,但這不是某些人正常的法學院生活。因為,有的人錯過了,有的人錯過了,有的人在幻覺之下,於是就有了法學院很悠閑的提問和解謎。而我也有這篇文章《轉身畢業三年》取材於《轉眼三年了》。其實那些能更早接觸法律事務的同學,確實比其他在學校只學習理論知識的孩子要幸福很多,因為更多的孩子畢業後不知道律所、法院、檢察院的業務流程是怎麽進行的。而那些只把實習當成壹杯茶的政法子弟,從來沒有想過,他們身邊或者之前有壹些社團給他們提供了壹個接觸法律事務的舞臺,但更多的人是在享受大學,而不是在拼搏。壹個從未在實際部門實習過的政法子弟,確實有點可悲,但更多時候,不是自己造成的。大壹寒假,我們都剛上大學,壹定要回去享受假期。之後按照我的法學院孩子實習計劃,大壹暑假去法院,大二暑假去律所,大二暑假去檢察院,大三寒假去公司法務部。然後,就沒有了,只剩下妳的大三暑假。那時候妳要麽考研,要麽準備系考,肯定沒時間實習。但對我來說,為什麽不浪費呢?大壹暑假去小寨郵局兼職,賺的收入直接買了壹個自己的通訊工具——小靈通。雖然不辛苦,但總算是自己的收入,所以才體會到在城市打拼的不易。之前我也有過賺錢的經歷,但是只賣自己種的蔬菜水果。那時候我才體會到交易完成後的滿足感,很少體會到賺錢的艱難。但是大壹暑假的那份兼職,讓我體會到了在城市打拼的艱難和艱辛。畢竟每個人都要立足於自己的專長。只有專業才能讓他們專業,只有專業才能讓他們更好的立足和確立。但是,我是專業還是法學,我的專業是什麽?這是我在工作時經常思考的問題。然後將這些想法外化為我在法學院讀書、參與實踐、開闊視野的努力,讓我畢業時有壹個專業的立足點和事業。大二暑假,我去Xi市中級人民法院實習。這次實習也為我跟蹤中國的司法改革打下了基礎。在70多天的實習中,我請過壹次假,因為雨下得很大(當時我騎著自行車從政法老校區到北大街的Xi市中級人民法院)。期間寫了幾萬字的法庭實踐日誌,現在,這些日誌還保留著。壹直想找個時間把這些練習日誌統壹整理發布,好幫助弟弟妹妹們,但是由於時間限制,壹直沒能做到。在法院實踐中,因為中院的案件大部分都是二審,所以我們合議庭收到新的案件,我壹般都是先看壹審的判決書,再看上訴狀,再看證據材料。最後,我在腦海中形成自己關於二審結果的命運,但這些命運都埋在心裏。最終在二審結果出來的時候,我會把自己之前的認識和二審法院的判決進行對比,看看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此外,《人民法院報》、《人民法院案例選編》、《Xi審判》和《審判研究》都是我經常閱讀的刊物。還有人民司法,我當時也接觸過,但是關於人民司法的案例分析對當時的我來說真的太難了。直到我畢業了,才慢慢看了上面的案例分析。也是因為看了法院的這些刊物,畢業第壹年就寫了案例點評。我記得從2009年到10結束,我寫了壹年的案例評論,總共寫了100多條案例評論。雖然這些都是小案例,但在寫作的過程中,我逐漸培養了解決實際法律糾紛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寫作能力。從那以後,我壹邊看莊莉的案子,壹邊寫案例分析,我趕上了畢業那年的“嚴打”。也許重慶為我提供了實戰修法的機會,但法治的缺失讓我壹次次感到痛心。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全國法院系統舉行征文比賽,我實習的兩個合議庭法官要寫文章。我在學校的中國知網上給他們下載了學術論文,然後壹起閱讀討論。最後,這兩個手稿被成功地制作出來。另外,合議庭收到的壹些案件,由於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涉及理論上的爭議。我搜索了學術界對這場辯論的集中觀點。審判長堅持以實踐經驗為主,但學界主流觀點並不這麽認為。最終我和法官在此基礎上討論爭論,結果是法官憑實踐經驗裁決。但後來寫的文章認為應該完善學術理論來指導實踐,並且由於當時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並不透徹。也是在那個時候,我深深感受到了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和價值。所以實習壹結束,我不僅會看壹些案例,還會把精力投入到理論書籍和論文的閱讀上。當時,很少有人閱讀法律的核心期刊。當時我強迫自己坐在圖書館裏,看了壹篇壹萬字左右的學術文章。回想起來很可笑,但我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現在,我仍然會抽出時間在學校下載壹些中國王智的學術文章來提高我的學術水平。雖然我已經很少或者不再寫學術文章了,但是學術文章的理論基礎和淵博的知識督促著我去閱讀和吸收營養,以便更好地為自己寫法律評論做準備。大三的寒假,我也是學新聞的,就去報社實習了。正是因為有了在報社的實習經歷,我逐漸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閱讀報刊。畢業後自費訂閱的報刊有幾千種。大量的閱讀可以帶來思維的活躍,思維的深刻,專業素養的提高。新聞學知識的學習讓我有時候想從事法制新聞工作,也想做壹個中國新聞法的專題研究,但這些權利都是夢想,壹直沒有投入太多精力。也許,每個年輕人都無法避免夢想,但有多少夢想能實現,有多少夢想付諸行動,才是實現夢想的最好方式。希望以後能對新聞法、輿論與司法的關系、微博與司法的博弈做出更專業的評論。現在接觸到壹些師弟師妹的宮廷實踐知識,有些人難免停留在端茶倒水上。好像法院除了做雞毛蒜皮的事,沒有實習生的位置。而這些大多是壹些人的誤解。真正的法庭實踐並不意味著壹定要有特定的模式。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實踐中學習理論如何指導實踐,實踐需要什麽樣的法律人才,法學院應該如何學習,如何培養自己的法律技能和素養。也許這就是修行的價值和意義。回想自己的法學院經歷,除了實習的巨大影響,還有圖書館裏那些孤獨的歲月。不得不承認,我是壹個孤獨的法科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圖書館或者教室裏度過。至於看什麽,好像除了法律書,還在看其他課外書。大學之前,我是壹個愛讀書,卻買不起書的孩子。以前周末會騎自行車去其他縣的新華書店看書,尤其是楊淩的很多書店,那裏有我關註的暢銷書。所以很多高中假期,我都是壹個人騎車去楊淩,中午在外面吃面,下午繼續看書,晚上天黑前騎車回來。到了大學,面對壹片書海,突然有壹種恐懼感。大學那麽多書,幾年能看完嗎?答案是我只記得政法兩個法學圖書館所有書的具體位置,但是更多的書還沒看完就畢業了。除了書,還有每天、每月或每周出版的期刊和報紙,這對我也是極大的震撼,讓我後悔相見。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只記得《讀者》和《青年文摘》雜誌可以在縣城買到,而《世界知識》、《環球》和《世博》雜誌只能在地攤上買到。缺少這樣的書報,讓我覺得大學圖書館真的是壹個好地方,所以更多時候,我在逗留期間舍不得離開。在法院實習的日子裏,我更多的了解到了如何將法律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我應該朝著那個方向發展什麽樣的法律技能和標準。所以,除了讀書,法院實習和報社實習的日子,讓我更加懂得了怎麽讀書,讀什麽書。通過這種方式,已經發表了200多篇法律評論。雖然水準有待提高,文字也確實難以優雅,思想在很多方面都不成熟,但總算沒有辜負在法學院學習的歲月和在法院、報社實習的歲月。雖然離得很遠,但他們壹直在鼓勵自己進步。雖然已經過去了,但他們壹直在鼓勵自己勇敢前行。雖然他們已經不在了,但他們壹直在鼓勵自己不要放棄夢想,追求夢想。
上一篇:羅葉山下一篇:19世紀後期英美選舉制度的發展變化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