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學生網絡遊戲成癮調查報告

學生網絡遊戲成癮調查報告

兒童沈迷網絡遊戲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摘要:為什麽孩子會沈迷網絡遊戲?本文試圖以與八名熱愛網絡遊戲的五年級小學生的談話為第壹手資料,經過整理,對這壹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並進壹步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網絡遊戲原因分析及應對策略

壹個偶然的機會,筆者發現我校相當壹部分五年級學生對網絡遊戲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據初步統計,兩個班的75名學生中有43人玩過網絡遊戲。然後我們設計了簡單輕松的談話內容,采用了更輕松的談話方式,盡可能營造了更開放的交流氛圍,並與其中八位熱衷於網絡遊戲的人進行了單獨交流。主要話題有:妳對網絡遊戲了解多少?妳知道哪些遊戲知識?妳個人認為妳從遊戲中得到的好處是什麽?妳失去了什麽?妳是從什麽時候,什麽地方,怎麽開始玩網遊的?父母對妳玩網遊是什麽態度?等壹下。針對這些問題的談話結果,我們進行了梳理、分析和思考。

首先,分析了兒童迷戀網絡遊戲的原因

1.社會趨勢的影響

在社會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時尚”日益成為大眾的價值追求。網絡遊戲的出現,以其前所未有的獨特魅力,迅速成為“時尚”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人壹說起網遊就眉飛色舞,讓聽者無不為之著迷。於是,盲從和追求“時尚”的價值取向,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網遊的行列。這種“時尚”的誘惑,大人都難以抗拒,更何況是價值觀還在完善中的孩子。和他們交流的八個同學,除了壹個因為家長要求壹次打10 ~ 30分鐘,其余的壹次打遊戲都在兩個小時左右,有的甚至達到了四五個小時。

2.家長對網絡遊戲缺乏理性認識。

雖然我們只和幾個學生交流過,但是這種個別談話的調查方法得出的結果更準確,更有解釋力。胡斌喝農藥,張小藝跳樓,難道不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案例嗎?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玩網遊只是因為電腦輻射對眼睛和身體有害;即使個別家長意識到網絡遊戲的危害,也沒有采取有效措施;甚至有些父母允許他們的孩子在家裏玩。我不知道,是父母的縱容最終讓孩子沈迷網絡。

3.夥伴的不良影響

眾所周知,伴侶對成長中的孩子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他們渴望獨立,但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追求刺激,善於模仿,缺乏足夠的抵抗誘惑的能力;同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很強的逆反心理,特別反感老師和家長的管教。相對於老師的父母,他們更喜歡和同學、親戚的兄弟姐妹交流,更願意接受他們的影響。他們之間的交流程度直接決定了他們影響力的大小。從我們所獲得的信息來看,這些兒童網遊的接觸也無壹例外地起源於自己的夥伴。壹旦夥伴間交流的話題指向網遊,影響的效果可想而知。

4.忽視教育工作者

無疑,對學生發展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對學生玩網遊的認識不夠,導致重視和幹預不夠。壹方面,他們沒有意識到學生沈迷網絡遊戲會對學習活動乃至整個班級管理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另壹方面,壹些老師認為,即使學生染上網癮,也不必承擔太多責任。從根本上說,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來自於現行的教育制度,具體來說,就是對教師的評價制度。毫無疑問,老師就是老師,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也不是潛力無限、永遠不知疲倦的機器人。他不能不考慮自己和家人的生存,不能不考慮別人對他工作效果的認可。對於那些沈迷網絡的孩子來說,雖然他們的老師難辭其咎,但所有的不良後果最終還是由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來買單,胡斌和張小藝的案例就是明證。

教育者的忽視還表現在學生沈重的課業負擔上。學生在學習中很少在網絡遊戲中獲得情感體驗。壹方面,他們很平淡,甚至在學習上遭受了太多的挫折。另壹方面是網遊的成功經驗。孩子怎麽會愛上網遊而不去學習?壹位同學坦言,玩網絡遊戲會遇到困難,但他可以也願意向網絡求助。妳可以把妳想解決的問題輸入進去,網上就會出現很多答案供妳選擇,不過那樣比較麻煩。簡單的方法可以是直接向“夢幻精靈”求助。在“夢幻精靈”的幫助下,“就像哥哥站在我身邊壹樣”,任何困難都會迎刃而解。結果源於學生,但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這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我們教育的悲哀。

5.孩子們缺乏正確的價值觀

在孩子眼裏,他們對網遊的熱情不完全是為了尋求刺激和快感,而是壹種真正的追求:增加點數或者提高等級。其中壹個學生認為通過網絡遊戲,他可以成就事業,獲得成功。比如,我現在有了結拜的資格,我成了金蘭五霸之壹。“我要成立幫派,為幫派增光添彩,最後成為長老。”。還有壹個學生認為“玩俄羅斯方塊可以鍛煉智力”,等等。

6.開發和運營網絡遊戲的“收益”動機

有研究結果表明,人們沈迷網絡遊戲的主要原因是網絡遊戲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但是,網遊開發商的“盈利”目的也不容忽視。

首先,我們壹起走近網遊。如果我們稍微留意壹下,就會發現很多網絡遊戲都有這樣壹句寫得很工整的“警告”:“抵制不良遊戲,拒絕盜版遊戲;註意自我保護,謹防上當受騙;適度遊戲益腦,沈迷遊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乍壹看還挺有道理,可以稱之為大家的作品。但是,這段話和煙盒上的“吸煙有害健康”有什麽區別呢?稍微分析壹下就能知道那段話裏的隱語:據說是“抵制不良遊戲”。言下之意,遊戲還不錯,但是玩玩還是可以的。玩家甚至可以振振有詞地和別人爭論。至於“註意”、“謹慎”、“適度”、“理性”、“享受”,純屬扯淡。試想在茫茫人海中,真的可以。絕大多數玩家都“沈迷”其中,難以自拔。所以,這段話表面上看似是“警告”,實則暗藏玄機。

此外,網絡遊戲的神秘性、天生的互動性、系統性(遊戲等級眾多)、特殊的獎勵方式,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包括孩子,沈迷其中。

其次,我們再來看網吧經營者。雖然國家相關法律明確規定未成年人不得進入網吧,但很多網吧經營者對此置若罔聞,任由孩子進出。雖然早在2005年,新聞出版總署制定的《網絡遊戲防沈迷系統標準(試行)》就對玩家的網絡遊戲時間做出了嚴格的限制,但這並不會影響網吧經營者打“持久戰”的做法,並聲稱“我可以申請更多的通行證,在這個賬號玩滿3個小時後,我會使用另壹個賬號……”[1]

所以網遊生存的壹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的“收入”誘惑。

二,沈迷網絡遊戲兒童的應對策略

1.加強網絡遊戲監管。

雖然“網遊防沈迷系統”對玩家的網遊時間有嚴格的限制,但有調查顯示其效果並不樂觀:34%的遊戲玩家不歡迎“網遊防沈迷系統”;21.9%玩家表示“限時”推出後,會將自己的遊戲玩時間限制在每天3小時以內;60.8%的人表示會換號繼續狂玩;9.6%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發明壹個軟件來征服防沈迷系統。

北京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認為,“防沈迷系統”應該能夠發揮壹定的作用。然而,在“利潤”的誘惑下,設計師在遊戲中註入了太多的賭博、暴力和色情。所以,只有從源頭上切斷這些誘因,才能回歸網遊娛樂和益智的本來面目[2]。

治理網絡遊戲任重道遠,但令人欣慰的是,2007年文化部、工商總局、公安部、信息產業部等14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進壹步加強網吧和網絡遊戲管理的通知》,要求全國網吧總量不得增加;對網絡遊戲虛擬貨幣交易做出規定;等等[3],這些讓我們看到了經營網遊的曙光。

2.教師的正確引導

教育是關乎人的事業,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廣大壹線教師,我們應該抓住新《義務教育法》實施的良好契機,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改革,把學生從單調枯燥的學習活動中解放出來,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課堂建設成為自己和學生快樂成長、自主發展的平臺,讓學校成為學生享受幸福生活的美好樂園。壹定不能讓學生沈迷網絡遊戲,或者簡單粗暴的制止。我們必須耐心細致地找出原因,並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走出網遊的沼澤,步入健康的人生旅程,同時讓其他學生從中吸取教訓,真正收到懲前毖後、挽救生命的教育效果。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關心孩子身體的健康成長,更要關心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網絡遊戲的理解。除了註意到網絡遊戲帶來的身體傷害,更應該關註它對孩子心理發展的不良影響。在關註兒童上網行為的同時,更應註重對兒童上網行為的正確引導,讓兒童正確應對網絡,在網絡世界中自由行走。

  • 上一篇:根據長江保護法的規定
  • 下一篇:合肥市建築裝飾裝修管理暫行辦法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