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國外的研究國外的經濟學、法學等學科都有關於避稅的專門研究。經濟學家通常考慮財政收入減少的效應,將逃稅和避稅結合起來,如塞爾頓A. (1979),克羅斯r .,肖G.K. (1982)。公認的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e·斯蒂·格列茨(Joseph E. Stie Gerriets)所著的《避稅通論》較早地開始了對避稅的系統而全面的研究。本文全面總結了避稅的壹般原理,運用壹般均衡方法分析了避稅的經濟效應,描述了降低交易各方總稅負的壹系列避稅方案,並提出了稅制改革的建議。本文為經濟學家研究避稅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基本方法。此外,也有經濟學家對納稅人避稅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如Erich Kirchler (1999)和Henry Ohlsson(2007);有應用經濟學方面的博士論文,比如Sonja Lynn Oihoft (1999)。也有研究和衡量企業避稅模型的博士論文,如Joel M. DiCicco(2003)。縱觀經濟學中關於避稅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我們更註重對避稅原因和經濟效應的分析。相關研究為避稅的界定和法律規制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證數據,也為相關問題的法律經濟學分析指明了路徑和方法。雖然由於各國實踐和法律文化的差異,國外法學界對避稅的研究也不盡相同,但都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壹是對避稅的存在和運作的描述和分析,包括對避稅的抽象概括、因果分析、法律評價和法律經濟分析,如David A. Weisbach(2002)、Chin-Chin Yap(2006)、金子宏(65433)。二是避稅的法律規制措施研究,如從法治角度分析避稅的壹般規制條款(Kunstmann Rioseco,Matias(2004))和從公司責任角度分析避稅的壹般規制條款(Judith Freedman(2003));英美避稅規則比較研究,如a . w . Granwell & amp;Sarah S. McGonigle(2006),Victor Serenyi (2006),對避稅的解釋規則的研究,如Brian Galle1(2005)。(二)國內的研究現狀國內有不少大陸學者關於避稅(包括“避稅”和“逃稅”)的文章。檢索CNKI數據庫1979至2008年相關文章,以“避稅”為關鍵詞,* * *檢索到1 527篇文章(其中博士論文3篇,碩士論文59篇);以“逃稅”為主題,相關文章4篇;以“稅收籌劃”為主題,相關文章2 226篇。①從文章內容看,圍繞中國1994稅制改革和2004年以來的新壹輪稅制改革,出現了兩輪研究熱潮。第壹輪研究熱潮主要集中在稅務機關對國外反避稅制度的零星介紹。由於我國避稅實踐和法律規制體系的缺失,研究者打算通過學習國外的制度,從實踐的角度獲取相關知識。如孫慶瑞、邱菊的《國外反避稅措施的啟示》(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994)、熊和周的《加拿大反避稅措施概論》(安徽稅務,1997)、胡和的《國外反避稅措施概論》(上海財稅)隨著我國新稅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外商投資的深入,避稅與反避稅問題首先在領域內凸顯此後,壹些稅法學者撰寫文章探討壹般理論,但大多集中於概念辨析、性質界定和原因分析,且大多局限於大陸法系國家相關問題的介紹。其中,張首文的《避稅與規制》(稅務研究2002)和劉劍文、丁毅的《避稅的法理學新探》(涉外稅務2003)對避稅的概念、性質、法律評價和法律選擇進行了全面的法律分析。隨著新壹輪稅制改革的推進,稅務實務部門和金融經濟學家對國際避稅方法和反避稅措施的研究集中在中國,如鄭、的《國際避稅方法和反避稅措施》(稅務研究,2005)、、的《新形勢下的國際避稅與反避稅》(經濟研究參考,2005),印、中、田等。也有學者對避稅進行經濟學分析並提出政策建議,如曲順蘭、鄭華章的《避稅與反避稅政策選擇的經濟學分析》(國外稅務,2006)和劉壹的《避稅與反避稅的三維視角》(國外稅務,2006)。
上一篇:貴州省民用運輸機場管理條例下一篇:漢語與中越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