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此次專項治理工作的治理任務包括禁止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整頓“小學化”教育環境、解決教師資質不合格問題、堅持小學零起點教學等。
在禁止教授小學課程內容中,強調要堅決禁止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對於幼兒園安排孩子完成作業,組織與小學內容相關的考試和測試,要堅決糾正。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幼教銜接為名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各地要結合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予以規範。
近年來,個別幼兒園為了自身利益,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強化知識技能訓練。“小學化”教育傾向嚴重,不僅剝奪了孩子童年的快樂,也挫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幼兒教育的“小學化”,簡單來說就是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學前教育規律,把孩子放在和小學壹樣的教育環境中,用小學的教學方法,提前教授小學內容,進行小學教學。
近年來,各地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愈演愈烈。然而,這種“超前教育”給孩子帶來的隱患也日益明顯。
壹項調查顯示,壹些小學90%以上的新生在幼兒園都學過小學課程。目前,絕大多數民辦幼兒園和部分公辦幼兒園普遍開設了“幼兒銜接班”、“學前專業班”、“超長班”,幼兒教育“小學化”已成常態。
在這些幼兒園裏,有的孩子畢業時被要求學會20以上的加減乘除,英語會話達到小學二年級的水平。更有甚者,要求孩子提前學習小學壹年級。還有雙語幼兒園要求孩子坐直,手放在背後,上課不要插嘴。
有專家表示,教育是有規律的,教育大綱規定幼兒教育的目標是“兒童在各種遊戲中享受快樂的童年”。如果過早地強迫孩子學習,壹旦孩子上了小學才真正開始接觸這些知識,可能會感到厭煩,挫傷學習興趣。
在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問題上,亂象頻發的培訓班也在其中。近年來,嬰幼兒培訓班正呈現出壹種病理現象,越是艱深復雜的教學內容,越是“專業”和“有用”。
在北京某訓練機學前班的招聘廣告中,這個針對5-6歲兒童的全日制學前班的教學內容包括:學習100以內的奇數和偶數、相鄰數和分組計數、50以內的加減法、各類應用題...識別聲母、韻母、韻母,整體識別音節。同時包含數學啟蒙、思維訓練等課程。
在其他學前班的宣傳中,基本上可以找到類似的小學壹年級。在壹些幼教培訓機構,課程從10到15不等,家長趨之若鶩。
“幼兒園不教,就去培訓機制吧!”這種心理導致很多家長選擇送孩子去課外培訓班。只有五六歲的孩子戴上“小夾板”學習,但學習效果堪憂。
根據教育部2012年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只要求5-6歲兒童能正確書寫自己的名字,並能通過物理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
但顯然,大部分培訓班的培訓內容早已超越了這些。
南師大教育學部教授秦煌說,“這些訓練,壹是知識抽象程度超過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二是教學方式采用‘集體課’,不註重孩子自身興趣和年齡特點,對孩子往往是壹種負擔。”
根據國際教育進步組織此前對全球21個國家的調查,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壹,但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這樣的數據無疑沒有揭示中國教育的短板。
2016年,中國社會調查所對武漢、北京等地的500名家長、100名幼兒園教師進行了調查,70%的教師明確表示,提前傳授知識不利於孩子成長,提前施壓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
有研究表明,孩子年齡越小,專註時間會越短:3歲9分鐘,4歲12分鐘,5歲14分鐘。幼兒教育的“小學化”是壹種重復教育。如果強迫孩子長時間集中註意力,過早灌輸大綱之外的學習內容,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害無益。
事實上,早在今年年初,青島、北京等地的教委就已經在打擊幼兒教育“小學化”,整治培訓班亂象。然而時至今日仍屢禁不止。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作為家長,很多家長都有壹種緊迫感,生怕孩子跟不上,輸在起跑線上。有的家長認為笨鳥先飛,讓孩子提前學習;其他家長跟風,看到別的孩子學習,也要跟上。
現在有些學校設置了“從小到大”的考試,題太難太逾越,也無形中促進了幼兒園的小學化教育。
家長A:我們家孩子壹年級的時候學了兩個月的拼音。老師說大部分孩子都可以,但是做不到的家長,意思就是在外面報班!學不會嗎?
家長b:不上學前班,壹年級妳爸媽就忙了。不會教,就會被罵!
家長C:什麽時候孩子考重點小學不會被選上?
孩子“小學化”教育屢禁不止的背後,既有家長的“望子成龍”情結,也有學校和社會的復雜原因,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那麽孩子應該學什麽呢?國外的學前教育或許能給我們提供壹些經驗。
比如日本的幼兒園註重讓孩子更親近自然,會開展各種戶外活動,通過玩耍培養孩子健康的身心和與人相處的能力;美國幼兒園大多手工制作手工和戶外活動課程;澳洲註重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與夥伴建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