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壹個教師真正養成了這些道德品質,他自然會在教育教學行動中展示這些倫理美德,學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達到知行合壹。所以,如果說教師的專業性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那麽教師的師德則貫穿於整個教育之中,不僅體現在教學中,還體現在教學之外的教育生活中。過去,教師往往被描述成無私奉獻、自我犧牲的職業形象,導致社會上對教師的模式化、極端化的道德評價:做到的教師被“捧上天”,做不到的教師被唾棄。結果是教師自己陷入道德空虛,無法表現出真實的道德情感。所以,對於教師來說,做壹個有道德的人,不是做壹個道德聖人,而是作為壹個普通人去面對自己和學生。道德本來就存在於生活中,是人際交往中自然滋生的倫理品質,無需標榜。正如亞裏士多德所說,德性是表現在行為習慣上的品格。對於任何人來說,這種性格都應該是源於自己堅定的習慣,而不是外界強加的高標準規範。對於壹個有良知的老師來說,自然會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形成壹種基本的品德,把孩子當成壹個大人,壹個引路人。當壹個教師真正形成了這些道德品質,他自然會在教育教學行動中表現出這些道德美德,學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表現出他們對道德生活的實踐。實踐證明,學生離開學校多年後對老師的評價,往往是倫理性大於專業性。所以,如果說教師的專業性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那麽教師的師德則貫穿於整個教育之中,影響著當前的教學,對學生今後的人生也有著深遠的影響。(2)教師為什麽會成為道德教育者?教師是教書育人的主體。“育人”概念的定義揭示了教師角色的倫理維度,要求教師以符合道德的目的和方式進行教學。這是教育常識。然而,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壹些教師認為,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或價值引導,只是道德與法課教師和班主任的事情,學科教師只需要關註教學就可以了。雖然他們知道教書與育人密不可分,知道教學有教育原則,知道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與學科滲透相結合,但他們對教師要做道德教育者,要成為道德教師的理念還是心存疑慮。因為他們認為知識教學和道德教育是有區別的,壹個學科老師不應該承擔道德教育的責任。
雖然知識教學和道德教育是有區別的,教育中的道德場和非道德場也要區別對待,但這並不意味著知識和道德、事實和價值要分開。在《追求美德》壹書中,麥讓蒂勒以鐘表為例,闡述了什麽是什麽與應該是什麽的關系,這在教育領域表現得更為明顯。教育這個詞本身就體現了壹種強烈的價值關懷。“教”是中性的,可以教人學得好,也可以教人學得不好。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就是教導、教唆和教導。但“教育”就是“把孩子培養成好的”,這本身就包含了向善的目的。“教育”二字的價值規定性在於,教育不能把壹個人教壞,只能把他教好。從這個意義上說,“好的教育”是同義反復,而“壞的教育”是自相矛盾的。“教師”這個詞和“教育”壹樣,是壹個具有倫理維度的概念,兩者都包含著壹種本身就是“善”的價值判斷,即壹種善。老師教人學好,做好人,而不是做壞人,可以說是對師德師風最簡單的理解。第二,如何做壹個有道德的老師,無論是技能學習還是培訓,都和專業老師不壹樣。成為壹名師德師風的核心來自於教師自身的改變,最根本的是對教育的理解和體驗。對於教師來說,知識和技能可能是通過短期的學習和培訓獲得的,而倫理精神的獲得則需要長期的價值引導和實踐經驗才能形成。對學生來說,知識技能的教育是成功的需要,倫理精神的成長是成人的根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孩子完整的人格和健全的人性,這就要求教師在人格和人性上要有自己的美德,在教育教學中自覺地進行價值教育,踐行和傳承各種美德,引導學生過道德的生活。(1)教師應具備的基本道德素質。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在於,不僅他的知識在影響著孩子,他自身的人格特征也在深刻地塑造和改變著孩子,而後者在某種意義上支配著前者。比如孩子喜歡或者不喜歡壹個老師,往往會喜歡或者排斥相應的課程。因此,師德應該是教師的首要職業素養。如前所述,教師的基本道德素質表現為公正、善良、尊重、誠實和寬容等美德。對於學生來說,最敏感、最關心的問題可能就是能否得到老師的公平對待和尊重。如果說宏觀領域的教育公平取決於制度公平,那麽課堂上的教育公平主要取決於教師是否具有公平的素質。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面臨著能否處處享受教育公平的問題。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教育公平,首先應該尊重每壹個學生。對於課堂這個微觀世界來說,教師的尊重是教育公平的基礎。教師只有把學生作為具有平等人格和尊嚴的個體來對待,學生才能獲得應有的教育機會和資源。事實上,尊重不僅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也是教育本身的前提。壹個不懂得尊重學生的老師,是教不出學生尊重他人的,公平正義的種子是播不進學生心裏的。所以,沒有對每個學生人格和尊嚴的基本尊重,課堂上的教育公平只是壹句空話。教育的對象是人,是具有獨立人格和尊嚴的個體。壹切教育政策的執行,教育資源的分配,最終都要落實到具體的人身上。沒有對個體的公平對待,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公平。
在教師權威成為規範教育的唯壹杠桿的情況下,談論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是奢侈的。但事實上,尊重學生並不會導致他們反抗老師應有的權威。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尊重學生是教師應該具備的另壹個重要美德。在教育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出發點不同,需要區別對待。教師必須學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關註和引導。在不侵犯學生人格尊嚴的前提下,教師可以用特殊的方式關註特殊學生,可以敏感地捕捉到他們的特殊需求,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這是對學生最基本的尊重。實踐表明,老師對學生的不尊重,往往體現在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身上。但是,越是優秀的教師,越能通過恰當的教育促進弱勢學生的發展,教師的尊重觀更多的體現在能否將自己的教育之愛奉獻給弱勢學生,承擔更多的教育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應具備的倫理素質是壹系列美德,是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需要隨時付諸實踐的人格素質。客觀地說,倫理美德是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但對於教師來說,具備這些倫理品質具有更特殊的意義,這不僅是教師職業的倫理維度,也是教師引導學生過道德生活的基本要求。(2)教師應承擔價值引導的責任。教師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是引導學生過道德生活的基本前提,也是師德教師的基本屬性。但教師引導學生價值觀的責任壹度受到質疑,被視為對學生的壹種控制。從古至今,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在努力教學生好的東西,只是“好”本身有不同的標準。每個時代都把社會需要的或者意識形態要求的東西作為好的東西教給學生,教育也因此成為壹種單純迎合社會需要而失去獨立性的活動。在這種教育中,價值的引導太強,個人在它的洪流中沒有思考和選擇的余地,只能困在其中。錯誤價值觀的引導力越大,學生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越遠。針對上述情況,許多對教育充滿熱情和責任感的學者提出,教育應該是完全價值中立的,只把確定的、客觀的知識或描述性的事實告訴學生,與價值有關的事情留給學生自己的理智去判斷。馬克斯·韋伯是這壹命題的典型代表。他在《學術與政治》壹書中指出,教師沒有資格以先知的姿態告訴學生“應該……”,因為在“神”之爭的時代,沒有第二視力或先知,沒有人能回答什麽是“應該”。我們不能說韋伯是錯的。在那個政治浪漫主義的時代,價值觀處於無序狀態。作為壹個知識分子,保持自律,堅守理性的邊界,或許才是上策。但我們不能說韋伯是對的。當他將事實與價值分離,並將這壹原則應用於教育時,他就剝奪了教育應有的價值。從此,教育變成了灌輸,教育學變成了教法,老師變成了老師。而這可能並不是韋伯的初衷。
與其用錯誤的價值觀誤導人,不如保持價值中立。在這壹點上,我們應該承認韋伯的智慧。但問題是,教育、教師、學校的理念讓我們看到,教育是價值的引導,因為教育是使人行善的活動;教師的職責之壹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學校是學生獲得積極道德成長的特殊場所。這就使得教師必須承擔起價值引導的責任,用倫理知識和自身的倫理品格感染和教育學生,引導他們向善。從根本上說,學校與其他教育機構最大的區別在於,學校教育可以通過教師的力量對學生進行價值教育,引導學生的道德成長。“道德深深植根於所有正規教育中。學校教育的經歷會改變所有的孩子,有些會變得更好,有些會變得不開心。這些變化往往不是老師計劃好的,甚至他可能都沒有看清楚。然而,教師必須與他們的家庭壹起承擔重要的責任,幫助孩子們公平地面對和處理道德問題...沒有‘無道德’的學校,也沒有沒有價值觀的教學。事實上,從定義上來說,任何人際經驗都包含道德元素,課堂教學也不例外。”[2]可見,學校教育所承擔的道德使命是促進師德師風產生的必然要求。越是在推進教師專業化的教育浪潮中,師德的存在越是不能被遺忘。教育是最偉大、最無私的事業。正如孔子所說,“有教無類”,正如誇美紐斯所說,“教育是向所有人教授所有知識的藝術”。這些富有哲理的話語,激勵著世人無數次投身教育,關心壹代又壹代年輕人的成長和成熟。面對如此偉大而艱巨的事業,教師應該時刻審視自己,給予學生平等的教育愛,用自己的道德品質示範孩子,讓學生學會用道德的方式對待人和事。這不僅是老師的責任,也是學生的福祉。參考資料:[1]肯貝爾。師德師風[M]。王鍇,杜芳芳,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2-3。[2]古德曼,萊斯尼克。道德教育:以教師為中心的取向[M]。楊紹剛,楊紹剛。
¥
5.9
百度文庫VIP限時優惠現已開啟,享受6億+VIP內容。
現在就去拿
做壹名道德教師:教師角色的倫理維度
做壹名道德教師:教師角色的倫理維度
師德教師是相對於專業教師而言的。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背景下,教師的教學實踐受到各種專業要求的約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情感和專業自我成為教師發展的基本指標。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的倫理精神被遺忘,教師倫理失範等問題頻頻發生。師德師風要求教師更加關註教學的道德維度,用自己的基本道德素養來示範和引導學生。這是隱含在教師角色中的倫理要求,也是引導學生道德成長的前提和保障。
現代教育改革試圖將教師職業塑造成壹種職業,教師專業標準成為教師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大力推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教師在教育教學專業化方面確實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是,隨著教師越來越專業,教育並不是越來越好。究其原因,我們在強調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時,卻忽視了教師道德的發展,導致教育中基本倫理精神的喪失。實踐證明,壹個好老師最根本的不是要有專業技能,而是要有教育的倫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