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培根的壹生和盧梭的壹生

培根的壹生和盧梭的壹生

培根1561年出生於倫敦,是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壹位政府高官的次子。他十二歲進入劍橋大學三壹學院,但三年後輟學,沒有獲得學位。從16歲起,他為英國駐巴黎大使當了壹段時間的官員。但是當培根18歲時,他的父親突然去世,沒有給他留下任何錢。於是他開始學習法律,並在21歲時找到了律師的職業。

此後不久,他開始了政治生涯。23歲時,他被選入下議院。雖然他很有才華,但伊麗莎白女王拒絕任命他擔任任何重要職位或有利可圖的職位。原因之壹是他在議會大膽反對壹項得到女王堅定支持的稅收法案。他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借”債無所顧忌。事實上,他曾因欠債被捕過壹次。

培根成為年輕貴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顧問,埃塞克斯伯爵野心勃勃,深得民心,埃塞克斯成為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者。但當埃塞克斯野心膨脹,密謀發動政變推翻伊麗莎白女王時,是培根警告他要把忠誠的女王放在第壹位。盡管如此,埃塞克斯還是發動了政變,但是失敗了。培根在起訴伯爵叛國罪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埃塞克斯被斬首。整個事件讓很多人心疼培根。

伊麗莎白女王於1603年去世,培根成為她的繼任者國王詹姆斯壹世的顧問,雖然詹姆斯拒絕接受培根的建議,但他很欣賞培根。詹姆斯統治時期,培根在政府中步步高升。培根於1607年成為第二任法務大臣,1618年被任命為英國大法官,職位大致相當於美國法院院長;同年,他被封為男爵;1621成為子爵。

但是樂極生悲,培根後來陷入了大麻煩。作為法官,培根當面接受了訴訟當事人的“禮物”。雖然這很常見,但顯然是違法的。他在議會中的政敵正試圖抓住這個機會將他趕下臺。培根供認不諱,被判處監禁,關押在倫敦塔,並被禁止終身擔任任何公職。同時,他被罰款壹大筆錢。國王很快將培根從監獄中釋放,並免除了他的罰款,但他的政治生涯結束了。

如今,高級政客因受賄或以其他方式踐踏公眾信任而被捕的例子比比皆是。這種人被捕後,往往會起訴為自己辯護,聲稱其他人都在作弊。如果我們認真對待這壹辯護,它似乎意味著作弊的政客將逍遙法外,除非有懲罰的先例。培根的自白則不同:“我是英國近50年來最公正的法官,但我的定罪是議會近200年來做出的最公正的譴責。”

這麽積極充實的政治生涯,好像沒時間幹別的了。但是培根在這本書中不朽的名聲和地位是由於他的哲學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動。他的第壹部重要作品《隨筆》最早發表於1597,後來逐年增補。這本書簡潔而精彩,它包含了許多見解,不僅包括政治,還包括許多人生哲學。以下是壹些有代表性的詞語:

年輕人更適合發明而不是判斷,更適合實際工作而不是咨詢,更適合創新而不是既定職業...老人否認的多,談判的時間長,承擔的風險也小...如果老少兩個結合,他們會受益匪淺,...因為他們可以取長補短...

——《談青年與老年》

那些有妻子和孩子的人已經為命運付出了抵押品...

——《談結婚與單身》

培根本人已婚,但沒有孩子。

但是培根最重要的著作是關於科學哲學的。他計劃分六個部分寫壹部巨著《偉大的文藝復興》。我打算在第壹部分重申我們的知識;第二部分描述了壹種新的科學調查方法;第三部分收集實驗數據;第四部分闡述了他新的科學工作方法;第五部分提出了壹些嘗試性的結論;最後壹部分總結了通過他的新方法獲得的知識。可想而知,這個宏偉的計劃——也許是自亞裏士多德以來最雄心勃勃的想法——從未完全實現過。但《學術進步》(1605)和《新工具》(1620)可以算是他的巨著的前兩部。

《新工具》也許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這本書基本上號召人們采用實驗調查的方法。由於完全依賴亞裏士多德演繹邏輯方法的荒謬性,需要壹種新的邏輯方法——歸納法。知識不是我們推論中的已知條件,而是從條件中得出的結論,或者說是我們想要達到目的的結論。人要想了解世界,首先要觀察世界。培根指出,首先要收集事實,然後通過歸納推理從這些事實中得出結論。盡管科學家並不總是在每個細節上遵循培根的歸納,但他所表達的基本思想對觀察和實驗具有重要意義,並形成了科學家此後壹直采用的方法的核心。

培根的最後壹本書是《新西亞特蘭蒂斯》,描述了太平洋上壹個虛構島嶼上的烏托邦國家。雖然書中的背景令人想起托馬斯·摩爾爵士的烏托邦,但他的整個觀點卻截然不同。在培根的書中,他的理想王國的繁榮和幸福依賴於並直接來自於他所專註的科學研究。當然,培根是在間接地告訴讀者,科學研究的明智應用可以讓歐洲人民和他的神秘島上的人民壹樣繁榮幸福。

人們可以說弗朗西斯·培根是真正的現代哲學家。他的整個世界觀是世俗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崇拜者,是經驗主義者而不是詭辯家。在政治上,他是壹個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淵博的知識,加上他精彩的文筆,與科學技術融為壹體。

培根雖然是壹個忠誠的英國人,但他的見識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國界。他劃分了三種野心:

壹類人,彼此思念,經營慘淡,在自己的疆域之內,得蜀之長觀,覬覦青雲;第二類,政府衣食無憂,機關疲憊,想搞清楚別人的狀態,擴大自己國家的潛力。跪拜的人越多越好。這壹代人雖然貪婪,卻至高無上;如果壹個人披荊斬棘,努力攀登,讓人類享受天地的經驗,掌握宇宙的才能,那真是雄心勃勃,而且……完美。

培根雖然是科學的引路人,但他自己不是科學家,也跟不上同時代人取得的進步。他忽略了納皮爾(最近發明了對數)和開普勒,甚至他的英國同伴威廉·哈維。培根正確地指出熱是運動的壹種形式——壹個重要的科學理論,但他拒絕接受哥白尼在天文學上的理論。但是,人們應該記住,培根並不是要提出壹套完整的、正確的科學規律,而是要提出壹個應該學什麽的概述。他的科學推測旨在作為進壹步討論的起點,而不是最終的結論。

弗朗西斯·培根不是第壹個認識到歸納推理的用途的人,也不是第壹個明白科學會給社會帶來各種可能的好處的人。但在他之前,還沒有人如此熱情而廣泛地發表過這些觀點。此外,部分因為培根是壹個好作家,部分因為他作為壹個主要的政治家的名聲,他對科學的觀點在實踐中有很大的影響。1662當倫敦皇家學會為了促進科學知識的增長而成立時,創始人將培根稱為他們的啟蒙者。而且在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編纂百科全書時,狄德羅、阿朗貝爾等主要編輯都稱贊培根是他們著作的啟蒙者。如果“新工具”和“新亞特蘭蒂斯”今天的讀者比以前少了,那是因為它們的含義已經被廣泛接受。

人們有理由將培根與即將到來的科學時代的另壹位先驅勒內·笛卡爾相提並論。培根比笛卡爾早壹代(三十年)。他比笛卡爾更強調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但這位法國人偉大的數學發明使這種對比的天平稍稍向有利於他的方向傾斜。

-

盧梭

讓-雅克·盧梭於1712年6月28日出生在日內瓦。父親是個鐘表匠,母親在他出生十天後突然去世。讓·雅克自幼由姑姑蘇珊·盧梭撫養長大。1722年,父親離開日內瓦,正式定居尼翁。讓雅克和他的表弟留在離日內瓦不遠的福塞斯牧師家寄養。1724年,他回到日內瓦,住在叔叔家,拿著壹份文件當學徒。他的父親於1726年再婚。第三年,盧梭去了昂溪,被壹位牧師介紹去見德·沃倫夫人。他的妻子把他送到都靈的新牧師教育學院,在那裏盧梭發誓放棄新教信仰。當他在都靈的時候,他在德·維塞利夫人家做了三個月的仆人,後來又為德·谷峰伯爵服務。

1729年,他回到安西,住在德·沃倫夫人的房子裏,然後在拉薩爾神學院呆了幾個月,成為大教堂唱詩班的實習生。在此期間,我去了弗裏堡和洛桑,在納恰特教音樂。1736年,盧梭和德·沃倫夫人第壹次住在這個美麗的花園裏。次年,根據日內瓦法律,盧梭成年,前往日內瓦接受母親的遺產。他容易生病,越來越擔心自己的健康。1738年回到秀梅園,受到德·沃倫夫人的冷落,他努力自學。1742年到達巴黎;盧梭被推薦向法國科學院宣讀他關於新音樂符號的建議,並為此獲得了證書。1743年,盧梭成為德·蒙塔古伯爵的秘書,伯爵以大使的身份去了威尼斯。他和他壹起去,不到壹年就和德·蒙塔古鬧翻了。回到巴黎,住在公寓裏時,我遇到了洗衣婦特蕾澤·博·瓦瑟。1745年3月和她同居。他完成了歌劇《浪漫詩人》。遇見了狄德羅和孔蒂·雅克。他還將伏爾泰和拉莫合作的《拉米爾節》改編成歌劇。

1746年,他成為杜平夫人的秘書。在杜平的《鄉間別墅》中,盧梭寫了壹部詩劇:《西爾維之路》。他的第壹個孩子出生了,他把他送到了孤兒院。我父親死於1747年。他還寫了喜劇《大膽契約》。1749年,在達朗貝爾的要求下,他編寫了百科全書中的音樂條目。他計劃參加第戎學院組織的作文比賽。1750年,第戎學院因《論科學與藝術的繁榮將是敦化還是毀鳳風俗》壹文授予盧梭壹個獎項。

1752年10月,他的喜劇歌劇《鄉村先知》在楓丹白露宮法國國王路易十五面前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國王想召見他,但他沒有去。1754年,盧梭在特裏薩的陪同下前往日內瓦,再次皈依加爾文主義,恢復日內瓦公民身份。1755年,他寫了《社會不平等的起源》。1756年,盧梭和泰蕾茲住在德比夫人家的僻靜處,開始寫《新愛洛伊斯》。1757年,他和狄德羅吵架,後來和好。他與德比夫人不和,於12月搬出了隱居處。盧梭感受到了幻想喪失的悲傷。愛情和友誼拋棄了他。他開始懷疑有壹個巨大的陰謀:他所有的老朋友都密謀傷害他。他很沮喪,放棄了很多寫作計劃。然而,他幻想受到有權有勢的人的保護,接受盧森堡元帥的好意,住在蒙莫朗西的蒙路易花園。

1761年,《朱莉》(或《新艾羅》)在巴黎出版,獲得巨大成功。1762年,他出版了《給德·馬萊澤布先生的信》(2月)、《社會契約論》(4月)和《埃米爾》(5月)。不久《愛彌兒》這本書被警察沒收,在巴黎大學(索邦)受到批評,並被國會查禁。盧梭風聞當局下令逮捕他,立即逃往瑞士,抵達艾維頓,躲在沃德山村。這時,日內瓦還查封了《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下令逮捕盧梭。盧梭不得不再次逃亡,藏身於納恰特的莫蒂埃,那是屬於普魯士的土地。

1764年,他在山裏寫信。12月,日內瓦發表匿名小冊子《公民的感受》,暗指盧梭拋棄了自己的5個孩子,並把他們送到孤兒院,這促使盧梭決定寫《懺悔錄》。盧梭於1765年被逐出莫蒂埃,去了比恩湖的聖彼得島。隱居兩個月後,他逃到了斯特拉斯堡,去了巴黎,然後接受了英國哲學家休謨的邀請,去了英國。沒過幾個月,盧梭和休謨就吵了壹架,互相寫小冊子指責對方。倫敦和巴黎的輿論界對這場爭吵非常關註。1767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同意每年給盧梭100英鎊年金。盧梭離開了英國伍頓,從此下落不明。1768年,他帶著在島上收集的書籍和植物標本到了裏昂,到了格勒諾布爾,途經尚貝裏,在布古萬住下,並於8月正式與特蕾澤結婚。

1770年,他去裏昂參加伏爾泰雕像的揭幕儀式。回巴黎住下,然後《懺悔錄》手稿開始在密友中流傳。1774年,他和德國音樂家格魯克壹起外出為《鄉村先知》作曲。1776年《對話錄:讓雅克評論盧梭》完成,《孤獨行者的再思考》第壹卷寫成。他年事已高,生活艱難,而泰瑞莎已經病了很久。盧梭於1778年7月2日逝世,葬於楊舒島。1794年,法國大革命五年後,遺體被轉移並埋葬在巴黎的先賢祠。

盧梭身後出版了總結他壹生的三本書:《懺悔錄》(前六卷1782,全文1789)、《壹個孤獨行者的白日夢》(1782)和《對話:讓·雅克評論盧梭》(1789)

1761年底,荷蘭編輯雷伊告訴盧梭,希望在他的全集第壹卷附上壹個作者的生平。盧梭回答說,這樣的文章會牽連很多人。不過他已經在《新艾羅伊斯》這本書裏透露了寫自傳的意思,他想采取小說的形式,有點像《愛彌兒》這本書的結構。這壹次,在他禮貌地拒絕了雷的建議後不久,他就給德·馬萊澤布爾先生寫了四封著名的信,讓他為自己畫像,這可以看作是《告白》的正式前奏。他在信中為自己的利益辯護,但同時否認自己是大家說的那種憤世嫉俗的人。

1762年6月,發生了壹件事,對盧梭來說是晴天霹靂:巴黎議會禁止埃米爾,並下令逮捕作者。盧梭倉皇出逃。此後,他壹直寫文章在輿論面前為自己辯護。1764年,他寄宿在納恰特伯爵的封地莫蒂埃,從壹個不認識的人那裏收到了《公民的感受》這本書。他不承認伏爾泰是真正的作者,但他相信這本書是在他的老朋友德比夫人的唆使下寫的。這本小冊子充斥著汙言穢語,對喪失良知、拋棄兒女的父親,對秦雷子勒瓦塞爾的情人,對盧梭壹生中所有他標榜為獻身美德的惡行,進行了可怕的揭露。盧梭這時真的想到了寫回憶錄,試圖贏得後人的理解。不要讓敵人玷汙他的生活。

盡管他四處流浪,但寫自白書的工作壹直沒有中斷過。1766年底,第壹部分完成。當時他在第六章結尾說:“後來我大了壹點,做了壹些好事。我也會同樣坦率地提到他們。這是我的計劃。但我必須在這裏停下來。”但在沈寂了兩年之後,他認為敵人還在密謀,他是這場陰謀的受害者。如果他不反擊,他會被銘記很久。1770年底,他寫了第12章;盧梭原本打算寫第三部,但最後放棄了。

《懺悔錄》有三個手稿。第壹份,也是最早的壹份,不完整,在第四章暫停。他的委托人杜·貝魯死後,他把它送給了納恰特圖書館。第二個副本是完整的,保存在巴黎眾議院圖書館。還有壹份日內瓦手稿,盧梭指定為出版文本。

按照盧梭的意願,《懺悔錄》似乎在他死後很久才出版。但第壹部分是在他死後四年出版的。作者當時還活著的敵人沒有受到影響。第二部分出版於法國大革命爆發的1789年。有人說,這些其實都是盧梭本人的巧妙安排。他知道這本書是秘密的,或者不出版,必然會讓敵對團體深感不安。他於1770年正式定居巴黎,並在沙龍裏至少讀了三遍他的《懺悔錄》。這讓他們感到不安嗎?有壹點可以肯定,他真的嚇壞了德比夫人。她要求警方介入,與盧梭協商停止閱讀。後來,她開始寫自己的回憶錄。早在1766年,休謨就發表了他與盧梭爭吵的故事,狄德羅在《克勞德與尼隆的成就》壹文中對他的老朋友進行了暗中攻擊。《自白》在出版前就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和爭論,這是成功的保證。

盧梭無論是序言還是正文,都口口聲聲說要寫壹部獨壹無二的作品給後人看。他的書名讓人想起聖奧古斯丁(354-430)的《懺悔錄》。盧梭可能沒有直接看過原著。但他在《自白》第壹部分提到他讀過?休厄爾的《教會與帝國史》;至少他能看到聖奧古斯丁《懺悔錄》的壹些摘錄;而他在秀梅園閱讀耶穌會士的著作,又不可避免地讓他接觸到奧古斯丁的理論。但是,即使有人認為盧梭在萬森的頓悟就像是上天的啟示,導致了精神上的改造,類似於聖奧古斯丁放棄摩尼教,皈依基督教,應該說盧梭的胸懷和千悔與其聖人先驅大相徑庭。

蒙田是16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壹,他的散文集也是自傳性質的。但盧梭提到他時,語氣很不尊重:“我把蒙田當成這種虛偽的領袖,他們也講真話騙人。”他暴露了自己的缺點,但只是壹些可愛的,沒有壹個人有可惡的。蒙田把自己畫得像自己,但只畫了壹面。“然而,在我們看來,盧梭和蒙田在精神上並非毫無關聯。蒙田散文集的結論“懂得光明正大地享受自己的存在是絕對的,甚至是神聖的”,並不是盧梭在《懺悔錄》中所追求的幸福公式的準確表述。畢竟這兩本書的目標非常相似,盧梭在談到蒙田時咄咄逼人,這或許說明他痛恨自己沒有完全擺脫蒙田作品的影響。

17世紀出版了很多回憶錄勸人善良,18世紀以第壹人稱寫的小說,作為正式回憶錄出版,開始流行。這些肯定不會對盧梭《懺悔錄》流派的形成產生影響。

上面提到的碎片化影響,只能說明盧梭在寫自傳體小說或者小說方面,並不是壹個絕對的創新者。但和所有偉大的作家壹樣,他借鑒了自己時代的新潮流,用當時還在搖擺不定的探索,創作出了獨壹無二的作品;從這壹點來說,人們可以同意他的作品是獨壹無二的。

寫《懺悔錄》前後,說明盧梭本來只想為自己辯護。對他來說,這是壹場官司。在這場訴訟中,他扮演的是被告的角色,原告是他曾經的朋友。他們揮舞著他的書籍作為證據,列舉了他的醜惡行為,並做出了這壹無可辯駁的判決:讓-雅克是壹個野蠻人,壹個壞蛋,壹個怪物。

盧梭認為,作為被告,對他最好的辯護就是壹絲不茍、如實地畫出他的精神畫像。他“希望自己的靈魂在讀者眼中是透明的”。他透徹地解釋了人們指責他的缺點,並承認了其他埋藏在他心中、不為人知、總讓他產生負罪感的缺點。同時他還說,“壹個人的心再純潔,也不掩飾壹些可憎的罪惡。”他生命中的每壹個思想和行動都有壹個意義,這個意義有時由他直接解釋,有時他要求讀者和他壹起去發現。同時,我們也看到《懺悔錄》是整個生活的壹面鏡子,對這種生活的敘述完全是為了個體;他寫這本書是作為遺囑,寫的時候怕自己近期寫不完;寫完之後,他不想留給同時代的人,而是留給後世,可見盧梭寫這本書時的思想復雜性。

隱士制定的寫作計劃中有壹部巨著,書名可以叫感性倫理學,也可以叫聖人唯物主義。他認為“大多數人在生活的過程中往往不像自己”。從這個論證出發,盧梭建議他“尋找這些變化的原因,研究那些依賴於我們自身個體的原因,並指出我們如何才能掌握它們,以便使我們自己變得更好”。他很快就放棄了這項工作,因為這樣壹項工作的深度和廣度使他氣餒,但在《自白書》中,他提到並闡述了這項工作所支持的論點。這也解釋了為什麽盧梭在《懺悔錄》中對每壹件小事都進行了細致的描述,為的是找出人性在物質世界和社會世界中屈服於外界影響而出爾反爾的原因。他還加了壹個解釋壹切的意誌和壹個近乎科學的方法,並這樣說:“感覺和思想之間有某種連續性。第壹個影響後壹個,妳必須理解第壹個才能判斷後壹個。我盡力到處解釋最初的原因,為的是讓人們看到聯系的後果。”

因此,盧梭在童年時就知道應該去尋找,並充分意識到最初幾年對他行為的影響。跟隨他,我們可以看到盧梭的童年是在模糊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他掙紮著去承擔壹個成年人的責任。敏感的靈魂缺少溫暖和愛,真的是悲劇。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壹個家庭的焦點。他的精神狀態和物質生活總是處於不斷的波動之中。他過早地接觸了浪漫的遐想,羅馬的繁華氣象,甚至愛情的神秘。於是,這種不著邊際的驕傲中隱藏著壹種病態的膽怯;於是乎,這種對偉大的向往和熱愛夢想的興趣,這種對矯飾和偽裝的需要,這種逃避自我,藏在另壹個暫時的人身上的稟賦。他的缺點和他的優點壹樣,都離不開壹個自由放任、不確定的青年。

他反復提到童年的場景,這些場景決定了他的命運,也標誌著壹系列無法控制的痛苦的開始。他並不滿足於提出壹個造成嚴重後果的災難,而是列舉出各種各樣的災難,不斷地把他束縛在壹張解不開的網中。這壹切都是為了強調他是命運殘酷的玩物。所以當他回顧自己的壹生時,他嘆道:“我的出生是我的第壹次不幸。”

他孤獨又討厭,他想走遍全世界找個住的地方。罪在社會,因為社會先誤解了他。這樣,自白就有了新的方向。這個有著復雜智慧的人,不怕越軌。他說他心中的惡來自社會,他的不幸是世界對這個不怕起訴世界的人的報復。所以,為了自己的信仰而受苦,堅持只有自己才能掌握的真理,忍受不可思議的艱辛,才是烈士的作為。盧梭在這方面認為自己是蘇格拉底的類似者。他的出身和教育似乎註定了他壹生的平庸。但他像悲劇中的英雄壹樣,自強不息,因苦難和不可逾越的命運而異於常人。他要為後人豎立壹座傑出的雕像:他是壹個離不開思考的思想家。

如果沒有盧梭和盧梭本人(也就是《對話錄》中的讓-雅克)之間的官司,盧梭和他同時代人之間的官司可能不會這麽嚴重。盧梭壹生中最聰明、最嚴厲的法官是他自己,別人對他的指責相比之下無疑會顯得微不足道。很容易確定其他人都有罪,但這樣做,他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自己的良心。他在當時的生活中發現了什麽?為了解釋戲劇、藝術和文明的惡果,他自己也成了劇作家、小說家和音樂家。他是壹個普通人,但他受到王公顯貴的保護。他創造了壹個想象的世界,在那裏幸福是對美德的最高贊美,但他自己卻是痛苦的。他真誠地熱愛正義、真理和善良,但他撒謊,不講正義,做壞事。誠然,他在世人面前大聲疾呼,但他也知道——正如《愛彌兒》中提到的——良心只有在隱藏著什麽的時候,才會與理性討論。所以他期望的是在人前透明。他用這種透明來平復內心的焦慮。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內心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至於邪惡,他願意在後來的世界面前公開承認,這樣他就可以得到凈化。在他年輕的時候,有過偷絲帶的悲慘事件。他錯誤地傷害了馬裏恩,這讓他壹生都感到沈重的負罪感。成年後,他拋棄了自己的孩子,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在晚年,他遇到了壹個曾經對他很好的心上人。沃倫夫人對貧窮和疾病漠不關心;對於杜德托夫人來說,有壹段不合時宜的愛情。經過這壹番懺悔,他又恢復了原來的天真無邪的狀態,那時候他可以安心的享受自己的存在,逃離當時地獄裏的痛苦輪回,走向過去還沒有完全失去的幸福。

與此同時,盧梭給了自己壹個完全徹底的赦免。因為他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所以赦免是理所應當的。在他看來,他的直言不諱和痛苦本身就是壹種贖罪,洗刷了自己的罪惡,他可以平靜地凝視這個迷失了方向的人。

最後,他向每個人發出挑戰,要求他們揭露自己生活中荒謬的隱私。現在他擁有了這壹切,他只留在裏面尋找真正的幸福。回憶都在這裏,讓曾經的快樂重現了當初的光亮。這是他的最高論點,他的最高快樂。每個人都害怕面對隱藏最深的自己。而盧梭則處於孤獨的中心,遠離了每個人都在玩樂的世界,感受到了說不出的快樂。Bosse裏那段迷人的日子壹去不復返了,但他會重新創造,重生的時候會更美。

然而,告白並沒有給他帶來他所期待的內心平靜。前六章頻繁回憶這些往事,全書喜氣洋洋。第二部分的基調是陰郁的。雖然隱居和聖彼得島有壹種快感,但整頁都是作者與他的原告對抗的痛苦篇章。最後還沒有結束,然後他繼續他那令人討厭的對話借口,只有在壹個孤獨行者的遐想中,他才達到了相對的寧靜。

對於藝術家來說,最大的幸福就是創作出自己滿意的藝術作品,盧梭不承認自己是作家。他向我們提到,他進入文學領域是因為壹次不幸的頓悟,他的文學生涯是由無盡的誘惑、投降甚至偶然形成的命運。其實他在寫作的過程中還是有藝術家的特質的,就是在愛好形式上不妥協,勤奮,完美。他批評《論藝術與科學的繁榮會敦化還是毀俗》的發言缺乏邏輯性和層次性,是他作品中“推理最差,最不註意節奏與和諧”的文章。但是15年後,他是壹個熟練的作家。他拿起筆想證明自己不是作家,但他出色地展示了自己作為小說家的天才。

如果不對事物進行選擇和解釋,並給出或多或少有意義的評論,要描述五十年的生活是不可能的。為了使他的生活成為壹部文學作品的素材,為了使讀者讀得清楚,對其進行重新整理是必然的。我們看到盧梭是如何報告自己的命運的,並指出,從他的童年開始,壹切都朝著以下這壹點安排:他是真理的見證人,他的命運難以違背,他註定是烈士。除了驕傲的情懷和標新立異的欲望,還有藝術家的訴求。在這壹點上,讓我們借用阿爾伯特?加繆在《叛逆者》裏說的很貼切。加繆說:小說是壹個想象的世界,但它是通過糾正現在的世界而創造出來的。在我們的世界裏,如果痛苦來自我自己的意誌,它會持續到死後;情欲永遠不會被解除和消失;每個人都堅持壹個想法,始終擺脫不了別人。加繆接著說,“人們在原始條件下徒勞追求的形式和令人安心的界限,最終讓自己置身於那個想象的世界。小說根據體型定制了人的命運。小說以這種形式參與了創世紀的工作,它也戰勝了死亡壹段時間。”小說家盧梭沒有屈服,也沒有猶豫進入自傳創作領域。這就是他,再壹次看到了自己的生活,與真實的人和故事爭論,有時還會堅決糾正。最後,他在對實際生活修修補補的同時,給自己割了壹個“按大小定制的命運”。

但是我們不能懷疑盧梭寫《懺悔錄》的誠意。我們知道盧梭的同時代人連忙否認《懺悔錄》的真實性。壹些評論家在他們之後也表示懷疑。布倫提爾說;“這不是他寫的自白書,這是他為了防止後代而采取的預防措施。他的回憶錄不是他實際上是那個人的回憶錄,甚至不是他願意做的那個人的回憶錄。他想讓人們相信他是這樣的人,這簡直是小說。”

盧梭是在抹黑自己,也是在質疑敵人的說法嗎?他寫作是為了增加他憤世嫉俗的謊言的可信度嗎?這也是妳可以問自己的主要問題。很多人對書中的情節做了大量的典故,證明《告白錄》存在很多日期錯誤和事實不符之處。但它也指出,盧梭的敘述在本質上是非常真實的。他希望他的作品能給他帶來平靜和安寧

  • 上一篇:南寧市食品從業人員衛生知識培訓試題及答案
  • 下一篇:簽中介合同需要註意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