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壹代西方女權主義:西方女權主義起源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啟蒙運動之後,第壹代出現在19世紀下半葉,與歐洲工業革命同步,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哈麗雅特·泰勒·穆勒。最初的呼籲是女性應該在教育和立法上平等,在經濟上與男性平等。她們主要是從經濟方面呼籲婦女解放,這對後來的女權運動,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女權運動影響很大。這壹代有影響的文學作品有《娜拉》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中國上世紀二四十年代的壹些社會主義者受到女權主義的影響,大概屬於這壹代人。這期間女權主義還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主要是壹些實踐活動,比如克拉拉。蔡特金領導了婦女平等薪酬運動。國際婦女節的誕生。
2、第二代西方女權主義:
20世紀初至60年代,世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殖民體系崩潰,各種矛盾重新排列。在這個動蕩的時期,女權主義也舉起了自己的旗幟,風起雲湧。這壹時期的女權主義分道揚鑣,成為以凱特·米勒、凱瑟琳·麥金農等人為代表的“激進女權主義”,以朱莉葉·米切爾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女權主義”,以貝蒂·弗裏丹等人為代表的“自由女權主義”。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女權主義主要從經濟和階級鬥爭方面要求男女平等,要求婦女的物質地位。而“激進女權主義”和“自由女權主義”則是在“性”方面尋求女性的“解放”。他們挑戰整個男性社會和“性階級”體系。美國的凱特。艾米莉在《性政治》(1970)壹書中首次引入了“父權制”的概念。她認為女性受壓迫的根源是“父權制”。他們完全把女人和男人對立起來:男人是敵人,女人是朋友;男人脾氣暴躁,女人溫柔;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男人是壓迫者,女人是被壓迫者;男人是戰爭販子,女人是和平主義者;男人是贏家,女人是輸家;男人是個人主義者,女人是關系型的;男人的快感僅限於生殖器,而女人的快感體現在全身各個方面;男人只註重結果,女人註重過程……等等。這種簡單的二分法遭到了後現代女權主義的批判,這壹點很重要,是另壹個故事。然而,這壹時期的女性主義,尤其是激進自由的女性主義對“性解放”的要求,對壹批女性主義作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吉利亞。伍爾夫和萊辛的作品雖然有後現代主義的痕跡,但基本上都是這壹時期女權主義的文學代表。我覺得這些都是中國同樣的“女作家”。加上杜拉斯和米蘭·昆德拉。
3.後現代女權主義:
後現代女性主義開始於20世紀六八十年代,它的出現大概與兩個因素有關。第壹,由於60年代的“性解放”和把男女對立起來的女權主義思想,無數家庭破裂,單親媽媽,問題兒童,艾滋病流行,於是人們反思:社會價值是否值得為性解放和女權付出這麽大的代價?另壹個因素是,80後越來越多的女性占據了政府、企業、學校媒體的領導地位。當他們成為老板時,男人們驚呼:母雞叫了!女人也開始疑惑:會不會下蛋?於是,後現代女性主義應運而生。
如果說第二代“現代女性主義”強調實踐,第三代“後現代女性主義”則更重視超越女性範疇的哲學思考,社會主義和性自由更為強烈。
先說“性”,這是目前中國那些“後現代”女性模仿得最起勁的。後現代女性主義對現代女性主義的反應在於,她們否定第二代女權主義者認為女性與男性對立的觀點,她們不提男性是壓迫者,女性是被壓迫者,而是主張男女陰陽壹體,她們否定“女性”、“身體”、“父權制”等壹些概念。美國的朱迪思·巴特勒在《性別的煩惱》壹書中說,性別是社會性的而不是自然性的,身體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體”,而是由文化和權力決定的。這讓我想起了衛慧《上海寶貝》裏的兩個男人,以及衛本人和他們的關系。法國的莫尼克·維蒂希更奇特。她說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女人的身體也是社會造成的。她主張壹個沒有“男人”和“女人”的社會。這種從社會地位到生理地位完全平等的爭論,徹底打破了“男性語言”。美國後現代女權主義者認為,“過去,女權主義者用男性語言說話,但現在我們應該用女性語言說話。”安妮·勒克萊爾(ANNIE LECLERC)在她的書中寫道,這種女性話語是“我的女人的肚子*和乳房的快樂,它既不是靈魂和美德的快樂,也不是感覺的快樂,而是壹種男人無法想象的令人陶醉的肉體快樂。”啊,突然想起來,以前在網上看到過壹些用中文寫“詩”的“女詩人”。他們的“肚子,乳房”的“詩”原來就是抄這個安妮小姐的!
後現代女權主義不再追求第二代女權主義所要求的性伴侶數量,而是更加註重質量。也就是說,與其和壹些亂七八糟的男人亂交,不如和同壹個性伴侶快樂。這無異於對六七十年代濫交,單身離異父母吸毒、艾滋病的反思。遺憾的是,中國仍在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後塵,大概需要10-20年才能“醒來”。目前西方出版界已經開始出版介紹中國“宅藝術”的作品(註意不是小說,是類似“學術”的作品)。這種書在我們自己的地方大概還在“黃色禁書”壹欄裏苦苦掙紮,在別人的地方卻被當做好東西在學習。這就是“反思”的重要性。
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參與政治、商業和媒體等學術行業,並進入領導層,作為“母雞打鳴”的結果,後現代女性主義者將女性主義引入哲學思考領域。比較活躍的是“生態女性主義”和“過程女性主義”。前者的代表是美國的CHARLENE SPRETNAK。她的“綠色”系列作品在西方有著廣泛的影響。她認為“現代化”並沒有實現承諾的更好的生活,也沒有帶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現代化的主要特征是唯物主義、工業主義、分離主義、宗法制度等,這些都是反對人與自然的,對人類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她倡導的生態後現代主義是:生態智慧、草根民主、個人與社會責任、非暴力、尊重差異、可持續發展、女權主義,還真有壹些社會主義理想!斯普雷特納克毫不掩飾地說,她的生態女性主義是對西方文化中貶低自然和女性的挑戰,是對生態滅絕活動中壓迫人(尤其是女性)的社會政治秩序的挑戰,是對西方父權制對人類進行分離和分化、將資源暴露於貧困的霸權行為的挑戰。
有趣的是,SPRETNAK在作品中寫出了以陰陽融合互動為特征的道家精神,並認為這是壹筆優秀的文化財富。
後現代女性主義的另壹個分支是“程序性”,它鼓勵女性以其本能的“熱情、溫柔、反應性和可變性”作為想象和思考的動力,同時拒絕傳統形而上學和僵化的男性思維方式。他們認為“只有當女性在壹個平等尊重女性和男性的社會中獲得了和男性同樣的平等地位,人們才會實現各種必要的改變,才會有正義、享受、秩序和創造。”
我們以前在哪裏見過這種社會?見過就消失了?或者永遠不會。
在女性主義三大主要流派(自由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和激進女性主義)長達百年的爭論之後,隨著西方國家進入後工業社會的進程,出現了壹個全新的理論流派,這就是後現代女性主義流派。壹些理論家甚至將這壹新流派的出現稱為婦女運動的“第三次浪潮”。(庫勒,184)我覺得原因是後現代女性主義相當具有顛覆性,不僅顛覆了男權秩序,也顛覆了女性主義三大流派賴以存在的基礎。所以,嚴格來說,後現代女性主義不能算是與上述三個流派並列的第四個流派。
後現代女權主義者大多活躍在學術界,但也參與女權政治運動。如果要追究後現代女性主義的思想淵源,首當其沖的就是後現代主義大思想家米歇爾·福柯。每壹個後現代女權主義者都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無論是完全接受還是批判性接受他的思想。福柯是20世紀懷疑主義哲學的大師,也是懷疑主義哲學傳統的重要繼承者。他主張檢驗知識變化的實踐,而不是用標準的認識論方法來證明獨特的合理性或科學性。他質疑所有現存秩序體系的確定性和穩定性。他指出:“我所分析的壹切都是為了否定人類存在普遍適用的必然性這壹概念。我的分析旨在揭示存在系統的人工本質,揭示我們還有多少自由空間,我們能對存在的壹切做出什麽改變。”(引自馬丁,11)此外,還有後現代女性主義高度重視和引用的後現代大師和重要思想家拉康和德裏達。
壹個
總結後現代女性主義的思想淵源和主要觀點,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否定壹切宏大理論。後現代女性主義的這壹基本理論傾向來自後現代主義。總的來說,這種理論思潮的要點是反對壹切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相關的大規模理論體系,主張只有分散的局部小規模理論才是有效的。後現代女性主義致力於批判所有那些崇高宏大的現代理論,試圖建立壹種共同體理論,即把道德和政治概念建立在小規模特殊共同體的經驗基礎上,否定因果關系和宏觀社會概念。有句話叫“女人缺乏把握大尺度規律和原理的能力。”(Bacchi,14)對此,後現代女權主義者針鋒相對地提出: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我們的社會合法性所確立的壹切法律和原則。
自啟蒙運動以來,所有大型理論都標榜自己的普遍性和性別中立性,那些強調性別差異的理論也宣稱自己是性別中立的。但在後現代女性主義看來,這些理論都是以男性為基礎的,完全忽視了女性的存在。比如在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劃分上,認為前者是男人的世界,後者是女人的世界,這是典型的男權政治思想。政治中沒有女性的位置。後現代女性主義認為,女性並沒有從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思想解放中受益,自由主義和啟蒙運動的話語,從洛克到康德,從來沒有包含過女性。
進入西方後工業社會(丹尼?貝爾的話),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整體論述受到了質疑,甚至理論本身也受到了質疑。後現代女性主義反對對性別、種族、階級進行宏觀分析,認為這些分類過於籠統。因為每個類別的內部差別很大,所以這些分類不再適用。在他們看來,即使是“女性”和“父權制”這樣的概念也充滿了本質主義。
後現代女性主義從根本上反對西方知識結構中最根深蒂固的二元論,比如總是把事物分為非此即彼、妳我、好壞、高低等等。它提出了另壹種思維模式,即整合思維模式,包括重視女性的模式、反對二元、提倡多元的模式、不同政治(包括種族、民族、階級、性別、性取向的差異)的模式、重視他人的模式。
(2)話語就是力量的理論。在當代社會理論中,事物和話語誰更重要的問題成為人們關註的中心話題。後現代主義大師德裏達曾斷言,文本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他試圖用話語理論來否定物質現實。後現代主義將理論概念的重心從“結構”轉向“話語”,使得福柯、德裏達等後現代思想家的重要性超越了以往所有的思想家。他們創造了壹個新的視角,那就是:話語就是壹切,文本就是壹切,主體是死的。所謂歷史是壹套基礎主義的話語,其特征是不容置疑的。
福柯的權力-知識形成理論旨在表明權力的實施創造了知識,而知識本身又產生了權力。權力是由文字組成的。福柯壹開始關註經濟和物質權力,後來轉向否認權力是壹種壓制力量,是被統治階級控制的。他認為所有的權力都是生產性的——它產生知識——而不是壓迫性的。所以,知識和權力是壹回事,沒有區別。他認為被壓制的知識總是被排除在權力的形式歷史之外,因為它中斷了絕對真理形成的歷史。福柯並不主張用壹套新的真理來取代舊的,而是指出了真理的特殊歷史背景。所以,真理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真理。福柯給人壹種歷史的視角,即思想不是不受時空限制地從自然和必然中形成的,而是從歷史人的智慧中形成的。他的歷史主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挑戰了所謂的外在真理、永恒基礎和普遍理性。他說:“因為它們是制造出來的,所以它們可以被摧毀,假設我們知道它們是如何制造出來的。”(引自Ramazanoglu,180)
福柯分析西方話語的主要對象是西方社會、歷史和政治的宏觀理論,其中兩大理論傳統是自由人文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包括其弗洛伊德變體)以及傳統的革命理論。他認為這兩種傳統都是基於本質主義,基於人性、人類歷史、經濟和力比多的整體理論,基於法律話語的權力模式。這個模型有三個基本假設:壹是權力被占有(被個人、階級或人占有);二是權力從壹個集中的源頭自上而下流動(比如法律、經濟、國家);第三,權力是以壹種*(壓制性)的方式行使的(例如通過威脅制裁來禁止)。福柯讓我們註意到,在國家、法律和階級之外還有權力。他的權力模式與傳統模式有三個基本區別:第壹,權力是被行使而不是被占有的;第二,權力的運行方式主要是生產性的而不是壓制性的;第三,權力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是分散的而不是集中的。(巴茲利,20 —21)
福柯給後現代女性主義的啟示是,福柯的權力形成理論不是任何傳統意義上的權力或歷史理論,而是壹種反理論。它並沒有告訴我們該怎麽做,也沒有為我們提供壹個更好的社會藍圖,而是為我們提供了壹個如何看待現有理論的視角,以及壹個從權力的角度去分析這些理論的方法。他提醒人們,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如何為統治自己服務的,人們是如何通過制造真理的過程來控制自己的。簡而言之,它不是解釋現實,而是批評別人在解釋現實時所犯的錯誤,它的批評主要指向那些本質主義者。
在權力問題上,自由女性主義認為權力就是權威,是統治和剝削所有個人的權力;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認為,權力是統治階級統治被統治階級的權力;但現代女權主義對權力的定義是分散的、彌散的,而不是集中在某個機構或某個團體。在過去,女人通常被認為重視事物多於言語。例如,他們更關心低工資、強奸和殺害女嬰,而不太關心在歷史文獻中被邊緣化。後現代女權主義主張在婦女運動內部進行壹次“模式轉型”,即從只關註事物到更加關註話語。因為根據後現代主義,話語就是力量。
後現代女性主義批評了激進女性主義和自由女性主義在性問題上的觀點,認為兩者都無法擺脫權力的壓制模式,都將權力視為某種機制和團體所擁有的東西。它認為傳統的壓制模式是本質主義的;其基本假設是,男性的性行為總是與暴力、情欲、客體化和以性高潮為主要目標聯系在壹起,而女性的性行為則與養育、相互親密和強調非生殖器快樂聯系在壹起,女性的性行為受到脅迫、暴力和男性性行為的壓制。這是壹種本能加控制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