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體系,公司管理體系,會計信息系統
壹.導言:
縱觀會計發展的歷史,會計已經從簡單地記錄事件和報告管理者的經營業績的階段,發展到為組織內外的利益相關者提供有用的決策信息。相應地,會計的目標也從報告受托責任的解除擴展到優化資源配置。然而,從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的現狀來看,會計不僅沒有在很大程度上優化資源配置,甚至有時會誤導資源的流向,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會計信息質量低與會計人員素質有關。會計法規和準則是相關的,在這個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試圖另辟蹊徑,立足於公司治理、企業管理與會計信息系統的關系,從理論層面揭示會計信息質量如何受制於環境並積極影響這些環境。筆者的觀點是,會計作為企業管理體系的壹部分,與公司的管理結構和治理結構密不可分。在壹個秩序井然、管理良好的企業中,會計必然運行良好,為內外部決策者提供可靠、相關的會計信息。從經驗來看,那些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企業普遍企業管理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筆者進壹步認為,會計信息失真的深層次原因在於我國許多企業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和有效的公司治理體系。會計職責的履行和發揮離不開企業管理和治理結構。只有將會計納入公司管理和治理體系,才能了解會計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找到現實中問題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
二,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
目前,關於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兩種傾向,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慮公司治理的狹義範圍,其中主要研究內部監督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而公司管理研究只關註外部環境、企業文化和管理風格的影響,很少將公司管理制度與公司治理體系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研究。
事實上,公司治理和管理是密切相關的。根據kirkland和Wartick的研究結論,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之間的潛在沖突是公司治理的內容之壹,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標包括協調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1】治理與管理的區別取決於經濟學中定義股東與管理者關系的企業理論模型:股東只擁有企業,不參與經營管理,股東通過選舉董事會作為其在公司決策中的代理人來監督經營者的行為。相應地,公司治理被視為與公司的內部性質、目的和整體形象、實體的重要性、持久性和完整性有關,而公司管理則更多地與具體的業務活動有關。可以認為治理和管理的區別在於:(1)治理的中心是外在的,而管理的中心是內在的;(2)治理是壹個計量和釋放系統;管理是壹個封閉的系統;(3)治理是戰略導向,管理是任務導向。簡而言之,公司治理關註的是“公司將何去何從”,公司管理關註的是“如何使公司實現上述目標”。同時,公司治理與管理密不可分。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對公司的管理和經營產生直接影響,但壹般情況下,公司治理制度可以通過影響公司管理制度,間接影響公司的管理和經營,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和效益。實踐中,壹般認為專門從事公司治理的董事會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了企業管理。特別是在英美等國家的治理結構中,董事長往往是公司的CEO,很多高級管理人員是董事會成員。鑒於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之間的交叉關系,國外壹些學者指出應將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放在壹起研究,並提出了描述性模型。我國壹些學者借鑒他們的思路,構建了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壹體化分析模型[2]。
公司治理體系由內部監督機制和外部監督機制組成。我國公司法確定的“三會四權”制衡機制是典型的內部監督機制。外部監督機制是指股東、資本市場、經理市場、產品市場、社會輿論和國家法律法規等外部力量對企業經營管理行為的監督。
這裏把公司管理系統描述為由三部分組成:壹是企業戰略目標和決策系統;二是企業組織結構和組織管理體系;第三是企業文化和價值體系。根據著名的麥肯齊企業管理體系的7-S框架(因素包括結構、戰略、制度和程序、人員和團隊、技能和風格)。* * *同值),第壹、二部分主要是硬件元素,第三部分主要是軟件元素。從控制的角度看,在公司管理體系中,決策體系、管理組織體系、管理規章制度、會計審計體系構成了公司管理的自律機制,對企業管理行為形成了內在的、制度化的約束。
模型中還有兩個相關的系統。首先是企業的外部環境系統,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客戶和供應商。競爭對手、資本市場等因素,它們不僅影響著公司治理體系,也影響著公司管理體系,也構成了公司治理體系的壹部分。二是公司信息網絡。它應該是公司治理體系和管理體系的組成部分,是有效運作的基礎。強調這壹點對於現階段中國企業建立有效的治理機制非常重要,因為中國很多股份制企業的治理結構之所以發揮不了作用,除了制度缺陷和能力差,再就是缺乏信息支持有效決策和有效行動。這些信息往往是由企業管理的自律系統,特別是會計和審計系統提供的。
三。會計信息系統與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統
當現代經濟已經客觀地表現為實體經濟、貨幣經濟和數字經濟的三重世界時,現代企業中的管理信息網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數字形式的會計信息系統[3]。會計是企業管理活動的壹部分,來源於企業管理制度,以管理當局的名義披露會計信息,並對其可靠性和真實性負責。會計也是公司治理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內外部利益相關者只能根據會計信息了解和監督企業管理活動,進而做出相關決策。會計信息系統與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統的關系分析如下:(1)會計信息系統與公司治理系統。
公司治理體系由內部監督機制和外部監督機制組成。內部監督機制是大股東①、董事會和監事會對企業經營者進行監督的機制。在某些情況下,內部監督機制是公司治理的主體。壹方面,它利用企業管理當局披露的會計信息來約束和激勵企業管理者。另壹方面,由於內部控制機制的特殊地位,它有義務保證企業的會計制度和審計制度向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外界提供系統、及時、準確的會計信息。美國公司董事協會在描述董事會的職責範圍時,認為董事會在檢查和監督企業內部管理和控制方面的作用包括:“確定董事會對信息的需求,並安排及時提供這些信息;評估每年流向董事的信息,以確保這些信息的準確性。誠信理性。”[4]
外部監督機制包括資本市場、產品市場、經理市場等外部力量對企業經營行為的監督。資本市場在資本提供者和企業之間起到溝通信息、在企業之間配置資源的作用。資本市場的決策者主要是中小股東和債權人。因為他們不直接監督經營者,所以要求他們提供詳細可靠的財務數據,要求證券市場管理者制定公平交易規則,規範會計信息的供給。資本市場發揮作用的前提是企業主動披露留存信息,市場能夠及時反映企業披露的信息,實現對企業的正確評價。產品市場對企業的監控是通過企業、供應商、客戶之間的“縱向競爭”來實現的。現代企業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協調。競爭力是產品市場發揮作用的前提。社會化大生產要求企業相互協調合作,保持長期穩定的交易關系。在交易過程中,雙方提出的條件往往會直接影響到對方企業經營方針和管理模式的具體內容,因此雙方需要全面收集對方經營情況的信息,以決定合作的內容和方式。而這種所需的經營狀況信息很大壹部分來自於企業披露的會計信息。在有效的經理市場中,企業經理是壹種特殊的人力資本,其價值取決於市場評估。市場評價除了知識、經驗、信譽,還有壹個關鍵因素,就是管理者任期內的經營業績。經營業績主要通過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財務會計信息來體現。如果經營業績好,管理者不僅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其在管理者市場中的價值也會大大增加。如果管理者有不良經營記錄,其價值就會直線下降,最終會影響其職業生涯。綜上所述,現代財務會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看作是會計對現代企業煉鋼結構逐步完善的積極回應。有效的審計監督體系保證了這種互補關系的正常秩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會計信息系統和公司管理系統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司治理體系中內外部監督機制的有效運行和發揮作用,主要依賴於公司的會計信息系統。沒有可靠和相關的會計信息,董事會、監事會和外部監督機制做出的任何決策都可能是盲目無效的。因此,有必要在企業管理層面將產生和保證真實可靠會計信息的制度稱為公司管理制度的自律機制。它從企業有效管理的角度對內部管理進行財務控制,主要強調管理行為與法律法規的壹致性和可靠財務信息的暢通。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功能之壹是確保公司內部存在有效的自律機制,這是實現公司目標的必要保證。
公司管理的自律機制是什麽?美國管理會計學會(CIMA)的定義是:它是這樣壹個整體系統,由管理者建立,旨在有序有效地開展公司業務,確保其與管理政策和法規的壹致性,保護資產,盡可能保證記錄的完整性和正確性[5]。因此,公司管理的自律機制主要是指企業的會計制度和內部審計制度。完全可以認為,現代管理會計內部審計制度的建立及其日益顯著的作用,是現代會計為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發展而采取的對策。事實上,公司管理體系中的壹些硬件要素也構成了壹定的約束控制功能。這些硬件包括(1)決策控制機制;(2)管理組織體系;(3)管理制度。它們與內部會計和審計制度壹起構成了公司管理的自律機制。
由上可見,以會計審計制度為核心的公司管理制度的自律機制主要是為企業的有效管理服務的,但同時也是公司治理內部監督機制和外部監督機制運行的信息基礎。三者處於互動狀態。會計信息系統的功能是協調各方利益,特別是股東、債權人等外部利益相關者與組織內部管理者之間的利益沖突,使得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和個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會計信息系統最終服務於兩個目標:壹是為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管理決策信息;二是幫助內外部主管監督、激勵和評價企業管理者[6]。
同時,會計審計系統的有效運行離不開科學合理的決策體系、管理組織體系和完善的規章制度。公司治理的內外監督機制和公司管理制度的自律機制也處於互動狀態。董事、監事和社會公眾應從企業管理系統獲取會計信息,企業的會計、審計系統直接或間接接受董事會或監事會的領導。為此,可以構建以會計審計制度為核心的管理制度自律機制及其與公司治理制度融合的模式。
第四,公司治理、公司管理和會計治理互動關系的歷史考察。
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漫長歲月裏,盡管復式記賬法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但會計的發展始終緩慢,僅停留在簡單的記錄階段。工業革命到來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引發了組織變革和創新。以所有權和經營權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出現是這壹時期最重要的組織創新。現代流行的古典會計思想,大多源於股份公司(尤其是美國)的實踐。今天,大多數管理會計方法產生於1825-1925,而這恰恰是公司制度逐步完善的時期。作為現代生產技術的先驅,紡織業首先將制造壹件產品的所有生產流程內化、整合到壹個工廠中。這些垂直合資企業中的管理者要求會計系統提供每道工序半成品的單位成本數據,以便將自制半成品的成本與外購價格進行比較。然而,真正引發會計大發展的,是美國歷史上第壹個現代工商企業——鐵路公司的出現。第壹,他們大量雇傭薪酬管理人員,建立大規模的內部組織,嚴格劃分部門,明確各部門的職責權限。當時,鐵路公司的高層管理者深刻認識到內部信息的持續流通對於新興大企業的有效運作至關重要,他們發起了會計和統計報告制度,以監督和評估管理者的工作。由於對準確信息的迫切需求,對企業日常經營中產生的大量各種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進。更重要的是,它導致了會計制度的改革,促使會計從管理領域和它自己的學科中分離出來。新會計制度分為三類:財務會計、固定資本會計和成本會計。當時,鐵路雜誌和許多新出版的金融雜誌對新會計進行了廣泛而激烈的辯論,從而形成了美國歷史上第壹次會計討論。這些在20世紀50年代構思並在隨後幾年逐漸完善的核算方法,很快被80年代崛起的第壹批大型工商企業所采用,並在20世紀相當壹段時期內壹直是美國工商企業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基本控制手段。[7]
到19世紀末,許多大型工商企業都學會了引進鐵路公司的管理和監督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安德魯·卡內基的美國鋼鐵公司。正如霍利所指出的,工廠生產速度的快速提高,大大提高了其對管理者的要求。因為金屬生產的每壹個生產過程都涉及不同的活動,很難進行全面的協調和監督。為了管理和監督負責每個冶煉階段的工頭,他們制定了壹套協調和監督不可或缺的統計數據。特別是引入了“會計憑證系統”,每個訂單完成後,每個車間都要填寫消耗的材料和人工成本。記錄每噸鋼軌原材料成本的日報和月報,及時送達卡內基,成為卡內基的主要監督工具。
後來,在20世紀初,杜邦炸藥公司為公司制度的演變和會計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它是歷史上最早的權力集中、按職能劃分部門的聯合企業。與其他合資企業壹樣,該公司由董事會執行委員會領導。除董事長外,執行委員會成員具有雙重責任,既要負責分管職能部門的業績,又要負責公司的整體管理,第二項責任優先。執行委員會工作的主要基礎之壹是財務部門計算的成本核算和固定資本核算的日益復雜的信息。杜邦公司主管財務的副董事長皮埃爾·杜邦(Pierre dupont)將在合並後做的第壹件工作,就是統壹所有參與公司的會計制度,為公司的所有工廠和辦公室制定壹套完全相同的會計程序,牢牢控制營運資金的穩定供應。當他們完成這些任務時,他們進行了現代工業會計的開創性工作,這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壹,他們首次有效地整合了會計的三個基本類型——財務會計、固定資本會計和成本會計,從而有助於奠定現代資產會計的基礎。到1910,他們已經發展出壹套會計方法,後來成為20世紀工業企業的標準會計程序。二是設計投資回報率(ROI)的指標(杜邦財務指標分析系統,後來被廣泛使用)。利用這壹指標,杜邦公司的管理人員可以清楚地說明現代管理對利潤率和健康有很大的影響。8]
1925-1975期間,美國企業的會計制度受稅法、會計準則等外部因素影響較大。20世紀前二三十年,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會計領域變得相當復雜,早期單壹的會計方法不復存在,有效的會計方法尚未建立。在會計藝術觀的指導下,美國會計界呈現出壹片混亂的景象。當時資產評估流行很多方法,包括原始成本、重置成本、現行市價等。對收入的性質和來源有不同的理解。由於19世紀下半葉至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缺乏完整嚴格的法律和其他對公司治理的外部約束。這個時候,會計就真的成了企業家粉飾公司業績、欺騙股東、追求個人利益的“藝術”。由於當時會計實務如此混亂,在1929-1937經濟危機之初,有人對會計界進行了嚴厲的批評,甚至有人認為松散的會計實務是美國資本市場崩潰的原因之壹。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從外部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和治理越來越受到重視。美國國會分別在1933和1934通過了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規定所有上市證券公司必須提供統壹的會計信息,並在1934成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要求該機構負責制定上市公司必須遵守的統壹會計規則,從而使財務會計進入。繼SEC、APB、FASB等標準制定機構之後,他們的階段又是什麽呢?哎?大意是什麽?Γ?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已經形成了相對規範的會計準則體系。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是各利益相關者相互博弈的過程,希望通過制定強制性的“公認會計準則”來實施自己的企業治理和管理思想,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會計準則是現代企業加強公司治理和管理的產物。1975之後,對現代工商企業影響最大的是信息技術革命。技術創新必然導致組織創新。在這個時代,日本走在了企業革命的最前沿,創新了準時制和柔性生產系統等壹系列新的生產管理系統。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的工商業者開始感到了危機感,對傳統的生產管理制度進行了認真的檢查和深刻的反思。許多公司決定學習日本企業的全面質量管理,實施新的“及時和適當的生產和庫存控制系統”,徹底改革了生產管理模式。但與此同時,現代管理會計的概念仍然是老式的,已經跟不上這些新的生產管理系統的步伐。因此,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會計界指出管理會計已經陷入了嚴重的危機。1987年,約翰遜和卡普蘭兩位教授出版了震驚西方會計界的專著《相關性消失——管理會計的興衰》。他們認為現行的管理會計體系應該進行根本性的變革,以適應科學技術和管理科學發展的現實。在隨後的十年中,中西方會計界在反思管理會計的同時,進行了創新和變革。吸收現代管理科學,如企業理論、信息經濟學、組織行為學等。,不僅改革了原有的知識體系,還產生了適應現代生產管理體系的新分支,如全面質量管理會計、適時系統會計、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等。通過上述歷史考察可以看出,會計制度作為企業管理制度的壹部分,發揮著雙刃劍的作用:壹方面,技術革命引起了企業組織的變革,管理的需要呼喚會計的發展,創新的會計制度成為企業順利經營的重要保障;另壹方面,當企業組織不健全,企業缺乏外部約束時,會計制度可能成為內部人控制的工具,用來欺騙股東等外部利益相關者。要糾正這壹切,必須依靠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法律法規,而組織架構就是治理和管理體系的完善和健全。
動詞 (verb的縮寫)啟迪
當把會計信息系統放在公司治理系統和公司管理系統壹體化的框架下研究時,可以發現:壹方面,會計信息系統是連接治理系統和管理系統的紐帶,是治理系統和管理系統的同壹個組成部分,是它們正常運行的基礎;另壹方面,會計信息系統的作用的發揮離不開科學嚴密的組織管理和公司治理結構的引導和控制。它們之間是壹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根據我國的現實,當會計信息失真時,人們往往會對會計本身提出批評,認為缺乏真實、相關的決策信息是會計本身的失職。顯然,這種把會計建立在會計基礎上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當企業內部監督機制中的董事會和監事會只是壹種形式,不能產生會計信息需求和監督動機時;當企業外部資本市場成為眾多不關心企業經營的中小股東投機的場所;當企業管理者更多地通過行政手段委托給倫理,而不是從經理市場競爭時,即使是經理市場也無所謂了;當企業還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沿著制度慣性管理的時候;會計信息還能發揮作用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說,沒有健全規範的公司管理和治理體系,就不會有與決策相關的會計信息需求。因此,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關鍵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好在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度的核心”,如何形成合理的;詳細解釋了標準化的公司治理結構。同時,《決定》還強調企業管理改革,“要加強企業發展戰略研究,健全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狠抓管理薄弱環節,廣泛采用現代管理技術和方法”。這表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受到了高度重視。
在實踐中,隨著人們對會計信息失真現象認識的加深,人們開始從公司治理結構和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解決這壹問題。1993、國企派出的監事會、1998大型國企的特邀監察員制度、近年來因業績突出而日益普及的財務總監和會計委派制,都是以公司治理結構的內外部監督機制來指導和管理會計工作。新修訂的《會計法》也強調了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在保證會計工作順利進行、維護會計信息真實完整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會計信息質量將得到改善和提高,會計制度將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最終形成會計信息制度、公司治理制度和公司管理制度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