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清朝為什麽沒有出現“宦官亂政”的問題?

清朝為什麽沒有出現“宦官亂政”的問題?

清朝,壹個幸運的朝代,開國、建國、亡國都是幸運的。它能成為壹個統壹的王朝,不是靠自己,更多的是靠中原內部的勾心鬥角,從而成功入主中原。那麽它能以少數統治多數,雖然與統治者的能力有關,但更多的是依靠制度的優勢。其制度是清朝統治者總結近十個統壹朝代近千年的統治經驗而形成的最完善的制度。最終其亡國更是萬幸。皇室中沒有人被清算,甚至宣彤皇帝仍然可以在宮中宣稱皇帝的頭銜,繼續享受那個人的至高無上的榮耀。

當然,縱觀清朝296年(從金朝努爾哈赤建立開始),其最輝煌的地方不是其開國、開國或亡國,而是其?獨壹無二?政治環境。清朝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不存在宦官玩弄權術、外戚玩弄權術、權臣玩弄權術問題的朝代。即使中國的封建歷史延續了兩千多年,如唐朝的強漢興盛,外戚玩弄權術,宦官玩弄權術也是必然的。清朝雖然沒有漢朝強大,沒有唐朝繁榮,但是上述問題從來沒有出現過。清朝末年除了慈禧的專權,清朝皇帝從來不讓皇權落到別人手裏。

在這裏,我們來談談。為什麽在清朝不經常發生?太監亂?問題。

宦官亂政在封建時代屢有發生,清朝以前屢禁不止,如漢代的十廷臣、唐代的李、明代的魏忠賢等。這些強大的統壹王朝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的問題。更有甚者,在唐朝,宦官甚至殺了皇帝,幫助建立新的君主。比如鮑莉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劉克明殺死,另壹個宦官王守誠做了唐文宗。

可以說,宦官亂政,會影響壹個國家的根基,會導致國家事務日益腐敗,百姓窮困潦倒。更有甚者會讓壹個國家直接陷入亡國的境地,天下淪落到外姓人手中。正如葉凡所說,太監?妳不能寫壹本關於國家和政府失敗的書?亂太監簡直是害人不淺。

但不可否認的是,宦官確實是封建帝王存在的必要,正如司馬光在《資同治鑒》中所說。殿民之官(宦官),自三王時代起,已載於《詩》《禮》中,故謹禁閨房,通內外之言,如此是否穩妥??正是因為宦官的存在,可以極大地方便皇帝行使皇權。所以歷代皇帝雖然知道宦官可能對國家造成危害,但也不能直接廢除,只能用規則來遏制宦官亂象的出現。所謂的是什麽?中國封建君主集權制度的產生和封建專制主義的長期延續,是中國封建社會宦官制度充分發展的根本原因?。

當然,歷代皇帝雖然大多知道宦官失序的危害性,但由於種種原因,還是主動或被迫讓宦官失序的問題公開出現在法庭上。

比如東漢時期,宦官之亂的出現,大部分是因為東漢皇帝需要宦官來制衡外戚,甚至是擊敗外戚,以幫助自己奪回皇權,讓宦官坐上皇位,直到災難性的國事問題出現。再比如唐朝。唐朝的宦官之亂,主要是唐太宗的壹系列錯誤政策造成的,正如唐太宗張居漢所說。立國之初,國家太平之時,宦官並不為朝廷做準備,天寶時期宦官逐漸強大。貞元末年,開始侍奉皇帝,掌管宦官。從此宦官參秘,篡官奪權,相互勾結,使得* *違法。大了會煽藩鎮,危害國家。小的時候會賣官鬻爵,危害國家大事,皇族大亂。就是因為安史之亂後,唐高宗讓宦官掌管軍隊和政府,所以中晚唐出現了宦官亂政的問題。

總的來說,宦官亂政問題是封建君主專制集權下的政治需求造成的。大部分宦官能亂是因為皇帝自身的原因。由於皇帝專制集權的需要,宦官具備了亂政的條件,這也是宦官亂政問題能夠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但是到了清朝,這個制度基本上是照搬明朝的(黃宗羲曾經說過:?宦官的詛咒,漢唐宋都沒有,但也不清楚有多兇。漢唐宋有宦官幹預朝政,不追究宦官的朝政。明朝的宦官亂是除了東漢和唐朝以外最嚴重的問題。此時,明朝的宦官雖然沒有躍居皇權之上,但對朝廷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幾乎等同於明朝的內閣。幾乎是壹脈相承,在專制集權方面,也是中國封建時代專制主義最高峰的朝代。但偏偏漢唐明三代都沒有太監亂。

那這到底是為什麽?

第壹,獨特的宦官管理機制。明朝管理宦官的最高機構是什麽?司李健,的監魁是掌印太監,也就是說,明朝對太監的管理是采用了?太監管太監?法,而這種形式必然導致宮禁事務長期由宦官控制,使控制內廷的宦官有可能利用這種權力控制外朝,最終宦官大亂。所以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這個時候管理太監的最高機構是?內部辦公室?內務部的最高官員是負責內務部的部長。這個職位主要從滿洲的親王、大臣、大臣、侍郎中選拔。也就是說,清朝管理太監的是朝廷官員,而不是太監。

清朝這樣做,避免了宮廷禁事長期被宦官獨斷專行的局面。

同時,清朝掌管內務府的大臣多為滿洲人,也可以防止宦官亂政。畢竟是貴族,是大清的主子,自然不會允許宦官幹涉自己的事情。當時的清廷對宦官有絕對的權威。當時宦官的升降都是由內務府吏部決定的,也就是說宦官升不升由內務府說了算。如果內務府不同意,太監就永遠不能升職,除非得到皇帝的特赦令。另外,明確提法?太監犯法內務部可以先拿了再打嗎?只要內務府認定太監有違法之事,就可以不請自來,直接派人逮捕,定罪後再打。

所以在滿清親桂掌管內務府的過程中,為了不讓宦官有機會給自己的國家帶來災難,自然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千方百計打壓宦官。

第二,嚴酷的宦官管理制度。自順治皇帝建立宦官制度以來,順治對宦官進行了壹系列的限制。第壹,順治十年(1653),順治頒布上諭,對宦官做了如下限制:壹、未經差遣,不得離開皇城;第二,在職能之外,不允許幹涉;第三,不允許吸引外人;第四,不允許移交外國官員;五、不要讓兄弟侄子親戚暗相交接;第六,不準用兄弟侄子的假名字購買房產,以控政擾民。?後來順治十二年(1655),順治也模仿朱元璋的老例,鑄鐵碑立在交泰殿,明文規定太監?凡有違法行為者,年中處死?宦官壹旦犯下法外之事,將被處以年刑,絕不姑息,無論是貪汙還是幹預朝政。

此外,在《王宮現有規矩》中還規定:太監級別只有四品,除非被發配,否則不得擅自離開皇城,違者殺無赦?。從上面可以看出,清朝對宦官的管理是非常殘酷的。可以說,當時的宦官只要犯哪怕壹點點錯誤,都有可能在當年被殺,甚至被處死。那麽,在這樣苛刻殘酷的規則下,清朝有多少太監敢在他們傳統的頭上動土呢?敢冒這樣的風險幹涉國家大事?

第三,嚴格限制宦官的實際職權。縱觀歷代,宦官之所以亂,主要原因是皇帝給了宦官太多的權力。例如,唐朝的宦官被賦予了控制廁神軍隊的權力。再比如明朝的宦官給的?批紅權?,擁有和明朝宰相壹樣的權力,所以正是因為他們手握如此大的權力,唐明才有了宦官亂政的問題。

所以到了清朝,清朝統治者開始嚴格限制宦官的實際職權。清朝末年,宦官的職權始終局限於?阻止故宮掃黃服務?在…的範圍內。到了清朝,首先宦官被限制在大內,沒有機會擔任外國或地方官員。其次,從順治開始,清朝徹底廢除了讓宦官統領皇軍、出監軍的制度,宦官不再有掌管軍隊的權利。再次,清朝從來沒有賦予宦官寫詔書、處理國事的權力,所以宦官也沒有掌管國家大事的權力。最後,清朝從來沒有給過掌控皇宮財務的權力,太監的財務壹直由內務府管理,所以太監無權管錢。

所以在末代清朝期間,清朝的宦官從來沒有機會出去工作,掌管軍隊,掌管政府,掌管財富,那麽他們有什麽資格去做,甚至控制政府呢?

第四,嚴格限制宦官的地位。在清朝,除了慈禧太後獨裁時期,清朝的太監從來沒有過四級。順治十年後,順治頒布法令:衙門官品雖不同,寺民不過四品。雍正八年,雍正還頒布了另壹項法令:?點四到八個產品,不分對錯?此後,他在乾隆七年,但四品的規矩被編成了現在的宮規,上面寫著:宮中某太監官職等。,是基於現在的四個產品,而不會加入三個產品,第二個產品甚至第壹個產品?從此太監等級過不了四品規則,成為定制。

同時,到了清朝,清朝皇帝不僅嚴格限制宦官的等級,還將宦官的卑微地位合法化。康熙年間,康熙曾指示:宦官最低等,螻蟻之輩,見大人、侍衛不立。?是太監的卑微地位。他見到侍衛時,王公大臣必須畢恭畢敬地站著讓路,切不可傲慢無禮。此後,雍正元年11月28日,雍正再次頒布聖旨:從今以後,凡王和外國使節進來,宦官等人都要整肅規矩,不得靠在壹起,交頭接耳。?我已將所有不守規矩的獄警交給王調查。壹旦我拿到它們,我會被判重罪?從今以後,所有宦官見到王公和外國使節,都要畢恭畢敬地站著讓路,不得交頭接耳,更不能無禮。如果他們不守規矩,壹經查實將嚴懲不貸,他們的主管太監也將壹同受罰。

這樣,在清朝康熙、雍正等眾多皇帝的刻意打壓下,清朝的宦官可以說是毫無地位可言,就是壹個任人宰割的存在。這個時候連侍衛都可以對太監大吼大叫,何況是文武百官,那麽清朝的太監怎麽會亂呢?

第五,嚴格限制宦官的政治交往。歷代宦官之所以能把政務搞得壹團糟,是因為皇帝賦予了他很重的權力,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朝臣有數百名官員依附於宦官,從而給了宦官掌控朝政的機會和力量。所以清朝建立後,從順治開始,清帝就嚴禁宦官與外交大臣交好,違者壹律處死。

之後清朝皇帝嚴令宦官不得任人唯親,不得與王公交朋友,不得與文武官員交朋友。比如康熙的指示,禁止宦官結盟、聚會;雍正的指示禁止宦官私下與太子交往;甘龍訓諭禁止宦官與文武官員交往,甚至禁止宦官在慈禧太後面前說三道四。嘉慶大臣批示的奏章必須交給外事官員,不能交給內政太監。如前所述,即使在清朝皇帝嚴令禁止的情況下,除了慈禧專權時期,宦官與外朝的溝通幾乎完全斷絕,宦官也沒有機會與外朝官員控制朝政。

第六,清朝對宦官的數量有嚴格的限制。明朝之所以出現,可與?公務員群體?競爭?太監集團?壹部分原因是宦官數量太多。據記載,明朝鼎盛時期的宦官多達數萬人。所以借助數量上的優勢和皇帝有意無意的支持,宦官的影響力遍布全國,從京城到郡縣。這樣,明朝宦官自然就有了掌控朝政的權力。

因此,自順治在清朝建立宦官制度以來,就嚴格限制宦官的數量。入關之初,順治將崇禎末年的宦官減少到9000人,並很快下詔:按照益銘宮睡的舊制度,有多少執政崗位?,即宮中太監人數維持在壹千人以上。後來到了乾隆時期,宦官人數增加到3000人左右。此後,清朝的宦官數量基本保持在1000至3000人。比如乾隆五十八年,宮內及其周邊的管理人員、領導、太監有2605人。嘉慶三年十二月,* * * 2675;道光二十二年,學生2216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學生1596人,光緒十三年十二月,學生1693人。

第七,清朝皇帝自身的原因。不可否認,清朝之所以沒有宦官之亂,主要原因不是對宦官的限制,而是皇帝。歷代宦官亂政的問題都歸結到皇帝身上。如果不是皇帝的懶惰,不是皇帝的放權,宦官作為皇家的奴隸,怎麽可能有機會亂?想想吧。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宦官的管理非常嚴格。他曾說:宦官不過是個掌管朝政、發號施令、掃地的粗人仆人?因此,他規定宦官不得識字,不得為外臣,不得與外交大臣有私交,不得涉足政治。當時宦官可以說是被打壓的。但是後來為什麽會有王鎮、知望、劉瑾、魏忠賢等等呢?難道不是因為明成祖放權,疏於政務?

所以壹個朝代要想避免宦官亂政的問題,只要皇帝勤政,不放權,宦官絕對不會對壹個朝代造成多大的傷害。

事實上,清朝皇帝在這兩方面都做得很好。清朝的皇帝都記得很牢?明不是死於流氓,而是死於太監?所以歷代清朝皇帝對宦官都非常警惕。每壹代皇帝都會不厭其煩地重申宦官對壹個王朝的危害,更有甚者,還總是告誡後人,壹定要時刻註意宦官亂政的問題。這樣,清朝每壹任皇帝在位期間,幾乎都禁止宦官從政。比如乾隆壹登基,就立即頒布嚴令,禁止宦官在宮中對政事妄言,並發布命令:凡國家政治至關重要的地方,不得跟風制造虛假傳說,怕太後聽到會不高興。?妳的壹言壹行都傳了出去,然後誰要是平白無故地到皇宮裏說閑話,誰就是背叛法律的人,永遠逃不過我的偵查。或者發現,或者承諾,做正確的事?就是只要太監敢插手,就會被教訓。這樣壹來,在清帝的警惕下,宦官又怎麽可能從皇帝那裏得到暴政的權力呢?

此後的清朝皇帝,雖然不能說都是賢明的君王,但都可以說是勤政的君王。無論康熙、雍正、道光,在治國理政上都沒有懈怠,但都兢兢業業,比如雍正?從早到晚做事,不停歇?,世界政府事務?無論大小,服務期是否全面細致?據統計,雍正親自撰寫的朱批聖旨動輒千言萬語,其朱批更是堆積在保和殿的東西兩側,現已印出34本,多達360卷,223人。所以清朝的皇帝那麽勤政,太監有什麽機會從政?

綜上所述,清朝之所以沒有宦官亂政,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清帝勤政,不放權。正因為清朝皇帝對宦官的警惕和警惕,宦官失去了幹預政治的機會。之後,在嚴酷的管理制度、獨特的管理機制、對宦官實際職權的嚴格限制、對宦官地位的嚴格限制等因素的制約下,清朝的宦官沒有機會亂。

  • 上一篇:普法口號
  • 下一篇:求法律界的好心人幫忙...急!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