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壹部戲劇電影
電影《十二公民》由北京人藝著名青年導演徐昂執導,也是他的首部電影作品。由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12實力演員何冰、韓童生、錢波、趙純陽、米鐵增、高冬平、張永強、李光復、王剛、班贊、劉輝、雷佳領銜主演。
原劇本《十二怒漢》懸念很強,所以要求表演者壹氣呵成,每壹步都恰到好處。再加上《十二怒漢》壹直是全球改編率最高的電影之壹,所有優秀版本都排在第壹位,所以中國版壓力很大。由於導演和演員都是戲劇行業的人,影片在正式開拍前像舞臺劇壹樣排練了近20天。正式拍攝當天,12的演員沒有壹個人扛著劇本順利演出,這也和今天的電影拍攝有所不同。
在昨天的電影放映中,這部電影讓觀眾仿佛置身於話劇現場。因為這部電影涵蓋了戲劇的形式,所以整部電影沒有多變的場景,只有“模擬審判”這個主要場景,這在其他商業片裏是不可思議的。據了解,這個場景是現實中北京798藝術中心的壹個知名展廳。電影拍攝成功後,花了整整壹年時間剪輯《密閉空間》這部劇。最後,邀請法國皇家電影節前主席杜阿梅女士牽頭剪輯,最終剪輯版定稿。
而且《十二公民》的劇本是文藝的,完全以針鋒相對的對話推動劇情發展。影片以陪審團幾乎壹邊倒的裁決11開場。隨著12人對案件疑點的爭議,陪審團的觀點完全反轉,高潮逆轉,引發觀眾對法律嚴肅性和正義性的深入思考。這種敘事手法也常用於戲劇。
這部電影的演員經常表演戲劇,將舞臺劇的戲劇張力帶入電影。《模擬審判》中,12人圍坐,文字相連。妳說壹句我說壹句,針鋒相對,不浪費壹槍壹彈。但以戲劇的形式表現來表達影片,比較煽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見。
原電影《十二公民》的《十二怒漢》已被不同國家搬上銀幕。但由於各國國情不同,類似故事的表達方式也不同。
原版美版《12怒漢》講述了壹個18歲的男孩,在貧民窟長大,被指控殺父。1991日本版《十二溫柔的日本人》通過壹個弱女子殺死前夫的案例,在壹定程度上探討了女性權益的保護,也是唯壹壹部包含女性陪審員的作品。2007年,俄羅斯版的12個憤怒的人審判是關於壹個車臣男孩,他被指控謀殺了他的俄羅斯軍官的繼父。至於2015版的《中國十二公民》,審判的是壹個頗具爭議的“富二代弒父”案件。
由此可見,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偏見:美國的偏見是種族歧視,日本的偏見是女性地位;俄羅斯的偏見是車臣問題;中國的偏見是“富二代”。
而且電影《十二公民》相比之前的版本有壹個特點,就是陪審員都采用不同的性格和社會角色,代表不同的人。那麽對同壹件事的不同反應就表現出不同的偏見。這部電影與其說是關於法律和公平,不如說是披著司法的外衣,訴說著人性的偏見。
《十二公民》中重要角色8號陪審員的扮演者何兵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社會的人普遍充滿怨氣。我們沒有陪審團制度,但在互聯網上,類似的爭論每天都在發生。交換意見的時候,前三句還是能說好的,然後第四句就罵了。希望大家看完電影至少能有話說。
《十二公民》的上映期正是各大電影競爭激烈的五壹期間,國產藝術片與商業片的矛盾再次凸顯。我註意到張艾嘉的《念念》和王小帥的《侵入者》只拿到了1%左右的排片,而且都是以爛片期為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產青春片如《左耳》、《何以笙簫默》等評分較低但相當可觀的影片。這部話劇電影《十二公民》沒有明星光環,文藝元素很重。上映前後都有進口大片。希望發布的時候不要淪為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