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認定民法中的因果關系

如何認定民法中的因果關系

當事人的民事侵權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是追究當事人民事責任的客觀依據之壹。然而,法律因果關系問題是法學家們研究已久且仍有爭議的重大理論課題,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還遠未得到真正解決。本文簡要論述了筆者對民法因果關系若幹問題的理解。第壹,民法因果關系的特殊性。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有聯系,但又有區別。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因此,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必然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相關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因果關系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世界上壹切個別現象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為了理解個別現象,我們必須把它們從普遍聯系中抽象出來,孤立地加以考察,這裏不斷變化的運動就表現出來了。壹個是原因,壹個是結果。也就是說,因果是有順序的。同時,因果關系是客觀存在的,可以通過人們的社會實踐來認識。因此,由於人類的活動,因果概念的基礎得以建立。因果關系是人們對客觀事物之間客觀關系的認識,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在研究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時,不能違背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和順序性。但是,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法律上的因果關系不是研究壹般自然現象的因果關系,而是研究某些社會現象,即人們的行為所參與的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壹般來說,主要是研究具有壹定法律意義的人們的行為與特定法律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也決定了刑法中的因果關系與民法中的因果關系是相關聯的。但不能忘記,民法上的因果關系不同於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壹,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某壹個人的社會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它的目的是為了確認某壹危害行為造成了什麽樣的危害後果,即確認主體的特定行為是犯罪結果的原因;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某人違反民事義務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的目的是確認誰的行為造成了特定的損害後果,從而確定誰應該承擔責任。因此,如果說刑法因果關系的研究首先是基於某壹個人的危害行為切斷客觀現象之間的某種因果鏈,那麽民法因果關系的研究首先是基於某種危害後果切斷因果鏈,進而去追究造成這種危害後果的具體原因。第二,在研究刑法因果關系時,作為原因的行為多為積極行為,即作為;而民法上可以作為原因的行為,有相當壹部分是不作為,也就是消極的行為形式。比如違約,大多是不作為的形式。壹個人借了別人的自行車放在門外,另壹個人晚上弄壞了。從刑法上講,人的行為與自行車的損壞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但從民法上講,不能否認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第三,刑法中作為原因的行為只是犯罪主體的行為,但在民法中往往是雙方的行為。換句話說,如果刑法在多因壹果的情況下只考慮行為人的行為對壹個原因的作用,那麽民法就要考慮每個行為在多個原因中的作用。比如行人過馬路被迎面而來的車輛撞傷,追究司機責任壹般只考慮司機的行為性質;在民法中,需要考慮行人的行為,分析司機的行為。而且民法上作為原因的行為,往往是利益相對人(如債權人和債務人、被害人和加害人)的行為。第四,刑法中的原因行為壹般是個人行為,而民法中的原因行為往往是集體(法人)行為。就壹個人的具體行為而言,在刑法上,只能是自己的行為造成危害後果的原因,而在民法上,這個行為就會被視為法人的行為,成為法人造成危害後果的原因。刑法因果關系與民法因果關系的不同,決定了刑法因果關系理論不應該也不能照搬民法。刑法因果關系理論對民法因果關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無可爭議的借鑒或啟示作用,但刑法因果關系的解決並不意味著民法因果關系的解決。第二,正確認定民法因果關系的關鍵。正確認識條件與原因、必然性與偶然性是正確認定因果關系的關鍵。因果關系理論歷來分為兩大流派:條件論和原因論。條件論認為,壹切產生結果的條件都是因,壹切因對結果的發生具有同等的因果力量。按照這種觀點,只要結果的發生與行為之間存在邏輯關系,就是因果關系。根據原因,在造成結果的因素中,要區分原因和條件,其中壹個是原因,其他的是條件。原因和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條件和原因之間沒有因果關系。這就涉及到因果關系了。唯物辯證法認為“行不通的道理不是道理。”反之,起作用的理由都是理由。事物的發展變化有壹定的原因,這些原因是客觀現象,對事物的變化起作用。在這裏,沒有原因和條件之分,只有內因和外因。內因是事物變化的內在基礎,外因是事物變化的外在條件。顯然,根據和條件是壹對範疇,條件是相對於根據而言的,條件和原因根本不是壹個平面上的壹對範疇。但是在不同的平面上屬於不同的類別。把條件和原因相提並論,至少是邏輯上的錯誤。壹切對現象的出現起作用的事實,都是現象發生變化的條件或原因。誠然,這些原因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壹般情況下,內因是變化的基礎,起主導和決定作用,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外部因素在某些場合也是極其重要的,正是它使可能性成為現實。如果忽視這壹點,就會犯形而上學的錯誤,導致忽視對違法者的問責。比如,A患有重度高血壓,B罵A,惹A生氣,導致血壓升高致死。在這裏,A死亡的根本原因無疑是他患有高脂血癥,但是否可以說B的行為與A的死亡沒有因果關系呢?妳能說B的行為不是死因嗎?當然,B對A死亡的民事責任,要看B的行為是否違法,主觀上是否成立,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否定。主張區分條件和原因的人所持的壹個很重要的理由是,如果把條件和原因等同起來,把任何壹個條件都視為危害結果的同等重要的原因,那麽因果關系的範圍就擴大了,法律責任的客觀基礎也就擴大了。這個理由是站不住腳的,沒有說服力的。因為:第壹,我們不區分原因中的原因和條件,不把任何壹個條件看成是造成危害結果的同等重要的原因。所有的條件對結果的發生都有同樣的因果力量,這是條件論者的觀點,哲學上是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但否定條件論的關鍵是區分各種條件對結果的不同影響,而不是區分條件和原因。區分條件和原因的結果只能是走向形而上學。否定條件就是原因,即否定條件對結果發生的作用,對原因和非原因的現象壹視同仁。第二,條件是因果關系,不是擴大責任的客觀基礎,而是精確劃定責任客觀基礎的範圍。否認條件原因必然導致這種結果,即雖然壹個人的行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這只會主觀上縮小責任的客觀基礎,在實踐中是不可行的。有社會主義民法學者提出了必然因果關系理論,認為違法行為在必然導致危害結果時才具有因果關系。但對於如何理解必然原因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往往把原因和必然性、偶然性交織在壹起。唯物主義爭論認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對立統壹的,是事物發展的表現形式。壹件事,壹段感情,壹個過程,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特殊表現,必然性在於偶然性。必然性取決於事物發展的內在基礎,偶然性取決於事物發展的外在條件。壹個人的違法行為造成的結果,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我們不能認為某件事是偶然的,也不能認為任何現象都是必然的。因果關系是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關系。原因和結果是相反的範疇,就像偶然性和必然性壹樣。因果也是相互轉化的。任何現象都不是原因也不是結果。某種現象必然導致另壹種現象,所以這兩種現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因果是有時間順序的。但是,僅僅因為壹個現象發生在另壹個現象之後,就得出壹個現象和另壹個現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結論是錯誤的。比如,不能因為B罵了A,A後來死了,就說罵人和人的死有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本質上是事物之間必然的因果關系。因為我們研究的客觀現象不是單壹的自然現象,而是包括人類行為在內的社會現象。我們在研究法律因果關系時,從客觀現實的普遍聯系中提取出來的是損害後果與這種後果的原因之間的關系。如果不能說造成這種後果的所有原因,至少可以說大多數場合並不是唯壹排他性的,而是多種原因的組合。這些原因中的任何壹個單獨出現時都可能不會導致後果,但當它們組合在壹起時就會發生。當這些原因包括當事人的行為時,我們有理由說,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可以說是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系。當然,我們這樣說是以其他條件(原因)為代價的。如果單純看這種行為的發展過程,結果是偶然的,但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在這種場合,在其他因素的配合下,結果是必然的。我們所說的因果關系中的必然聯系,無非是行為或包括行為的動作在內的事實組合導致了結果的發生。後者如雙方的行為、第三方的介入、不可抗力的影響等。,在這種情況下,既可以看作是多因,也可以看作是壹果,有的還可以看作是幾個因果關系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集或復合。三、確認因果關系應註意的問題。民事因果關系的認定不能從抽象的概念出發,而應根據法律的規定,客觀具體地分析。因為客觀世界是復雜的,當事人的行為在事件的發展中起著客觀的作用,因果關系既是順序性的,又是鏈式的。因此,我們在分析某壹具體損害後果與當事人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時,不能從主觀想法出發,更不能用固定的模式來設定。而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根據法律的規定擴大或縮小繪制的接觸面。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第壹,要註意因果關系的時間連續性。因果關系的時間連續性表明,原因在前,結果在後。前壹種現象是原因,後壹種現象是結果。因果關系總是因為某種原因而導致某種結果,但從我們對案件具體情況的分析來看,我們通常是從損害事實入手,以損害事實為結果來探究這種結果的原因中是否存在當事人的行為。這時候就要註意,不能把當事人違法行為實施之前已經存在的現象作為結果。第二,要註意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因果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也不以普通人的觀念為轉移。因此,因果關系的認定必須建立在客觀調查研究實際情況、反映事實真相的基礎上,而不能建立在主觀臆斷的基礎上。第三,要註意因果表現的多樣性。所謂多樣性,是指損害結果的原因是由各種因素引起的,包括當事人的行為,當事人作為原因力的行為是不同的。需要註意的是:1。在合夥責任中,如果違約是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的過錯,雙方應當根據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2.在某些場合,無法確認是誰的行為造成了損害,或者是誰的行為造成了損害,或者是實施行為的壹方的行為原因,各方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例如,連帶債務人不履行合同義務,以及* * *侵權行為等。* * *不同於侵權行為和* * *與犯罪,而* * *與犯罪的* *要求犯罪人之間必須有* * *共犯的故意。民法上的侵權行為不是基於同壹過錯。在某些情況下,即使當事人沒有侵權的意思聯絡,也可以構成相同的侵權行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比如某廠、某廠排放的汙水使丙的農作物無法收割,甲乙雙方的行為構成了侵害丙權利的共同侵權行為,雖然沒有共同侵權的故意,但甲乙雙方仍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 上一篇:尋找書中主人公的都市力量美文。
  • 下一篇:如何寫商業計劃書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