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由國家制定,地方教育管理部門根據地方差異進行指導,學校根據相應的課程資源開發實施。“國家規定——地方指導——校本開發與實施”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三級課程管理體系”的特色表現。
為此,貴陽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註重了兩個方面:
第壹,更加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
以學生為本,就是堅持科學的教育發展觀,即堅持“以學生為本”和“以教育為本”。首先,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為了他們長遠的未來生活質量。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是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與新課程改革相結合,直接指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管理。學校充分考慮綜合實踐活動的特殊性,因地制宜,不斷豐富和完善學校的壹系列管理制度,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實施氛圍。學校成立了相應的指導管理領導小組,負責統籌規劃、組織協調校內外工作,並制定了相關管理制度,確保綜合實踐活動有序開展。
第二,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以知識的邏輯系列呈現,而是以主題活動的形式呈現。活動的實施離不開壹定的主題。主題的選擇主要基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現實生活。學校組織教師開發校本課程,教師指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探究內容。如果壹個學校沒有自己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就很難取得成功。提高教師開發校本資源的能力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在要求。
開發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體現學校的個性,體現學校所在社區的特色。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內容以學生為中心,緊緊圍繞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的關系、社會以及學生自身的相關問題這“三條線”展開。
加強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必須加強領導。綜合實踐是課程層面的獨立課程。沒有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其他學科的老師組織不起來,更談不上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綜合實踐很難開展好。因此,學校必須從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入手,加強綜合實踐活動從開發、實施到評價的全過程管理。學校要成立研究小組,研究協調綜合實踐活動,成立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指導小組。同時,還應與家長和社區溝通,建立指導學生課外活動的教師團隊,建立學生課外活動的合作單位,開發綜合實踐活動基地,以確保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
第二,以學生為本,註重教師素質的提高
綜合實踐活動是壹門實踐性、開放性、生產性的課程。為了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價值,提高課程實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性,克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生發展的表面影響的局限性,必須增強教師指導的有效性。
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關註教師的發展和成長。因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最初是“人為”的,主體是教師。課程設計的內容和形式是否體現了教學文化的價值觀,是否指向任何壹個具有開放品格的班級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這壹點非常重要。其次,是“人”。我們的教學生活是不是把學生的生活質量作為所有課程的出發點?學校周邊有哪些課程環境資源?如何將它們結合起來,成為學生人生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重中之重。同時,教研部門和學校如何為教師提供壹個成長的平臺,激發他們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熱情?
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素質是關鍵問題。教師是教育的第壹資源。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強調學生是活動的主體,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但是在活動的組織上,內容的選擇甚至壹些活動的實際操作都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和輔導。教師在實施本課程和提高活動質量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指導的方式方法必須有深刻的變革和大膽的突破。首先,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是參與者、組織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師生之間建立了壹種新型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應該與學生壹起進行探索知識的過程。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聽從老師的指令,而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課題開展各種探究活動。其次,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非常全面,涉及面也很廣。在某些特定的知識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這時教師的指導重點是學生的實踐活動,而不是如何掌握知識。雖然知識也是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此時的知識不是老師傳授給學生的,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教師的指導轉向了學生獲取知識和擴大知識廣度的途徑和方法。所以,如果不改變教師的觀念和傳統的教學方式,千篇壹律地組織教學,綜合實踐活動就失去了意義。
第三,以學生為本,註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綜合實踐活動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學生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幫助學生獲得積極的體驗和豐富的參與實踐的經驗,提高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關系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人格品質。
以學生為本,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人格品質。教育始於研究學生,研究學生就是研究教育。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做”出來的,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學生是需要全面發展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正如古羅馬教育家普羅泰斯所說,“兒童不是壹個可以被填滿的罐子,而是壹個可以被點燃的火種。”面對多元化的社會需求,只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把知識的傳遞當作教育的全部,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發展的需要。老師應該是點燃火種的人。
全面發展的人需要全面發展的教育。對於每壹個學生的發展,書本知識的學習、積累甚至訓練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樣,生活經驗的積累、感悟和升華也不可或缺。近10年來,通過貴陽市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與實踐,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課內外逐漸形成了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氛圍,探究能力也逐漸得到了錘煉。這些不僅促進了學科課程教學效果的整體穩定增長,也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四、以學生為本,註重學生生活體驗的教學。
綜合實踐活動是否真實,取決於教學生活是否給予,課程開發是否有學生的“身邊世界”。教學生活是通過交往實現的,交往是人的內在需求的表達,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現。對於學生的成長來說,教學和生活經驗在解題策略上是相通的,因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需要嚴格的科學推理程序和嚴格的證明程序,它不是模仿和教學,而是未成年人未來生活的高級體驗。這種體驗無法表達,只能“體會”。
對於每個人的成長,經驗是人生的財富,是發展的過程資源,是學生成長的條件資源。經驗是理解的基礎,是理解的條件,是概念表達的背景。公共知識向個人知識的轉化需要經驗的參與、經驗的轉化和各種“實踐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個人知識”不僅來自於“公共知識”的轉化,更來自於個人經驗的升華。對於學生的成長,如果我們把“公共知識”轉化為“個人知識”的過程稱為“外部輸血過程”,那麽,把學生的個人經驗升華為“個人知識”的過程就是“自我造血過程”。豐富學生的閱歷,積累對自然、社會、自我、生活乃至文化的體驗和理解,已成為我國中小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必須解決的難題。
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多重感受、新知識、意識和能力。人們常說,孩子的心理素質太差,經不起挫折和失敗。溫室裏的幼苗註定要長成參天大樹。作為老師,妳要懂得不經歷風雨,如何見彩虹。所以,以學生為本,壹切從學生出發,讓學生在實踐中壹次次經歷成功、失敗、磨煉、苦難,以激發他們的奮鬥精神,錘煉他們的意誌。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自由、快樂、健康地成長。學生學會學習,快樂學習是我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