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職業健康監護有哪些類型?
答:有四種;(1),上崗前;(2)在職期間;(3)離職前;(4)緊急健康監測。
2.為什麽職業健康檢查機構必須取得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的資質認證才能開展工作?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職業健康檢查必須由依法設立並經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認證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無職業健康檢查資質的醫療單位進行的健康檢查不具有法律效力。此外,職業健康檢查必須與其職業相關,健康檢查機構必須掌握其接觸的職業危害種類。只有危害特征、對人體的具體危害以及與工作場所相關的職業危害濃度才能綜合分析檢驗結果。因此,職業健康檢查是壹種特殊的健康檢查,有其特殊性,必須由專業機構承擔。
3.職業健康檢查的檢查項目是如何確定的?
答:職業健康檢查應當根據所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類別,按照衛生部職業健康檢查項目和周期的規定,確定檢查項目和檢查周期。如需復習,可相應增加考試項目。應填寫職業健康檢查檢查表,並填寫《放射工作人員健康檢查檢查表》。
4.為什麽企業在職業健康檢查時壹定要提供勞動者的職業史?
答:職業史反映了勞動者的工作經歷,對判斷健康監護結果非常重要,是職業健康檢查中非常重要的內容。(1)體檢結果異常結合職業史綜合分析,判斷是否與職業有關;(2)職業史是職業病診斷的重要依據;(3)職業史可用於分析勞動者所遭受的職業危害是由哪些有害因素引起的,是否與企業有關。(4)企業提供勞動者職業史,可以防止勞動者不提供或提供虛假職業史,從而引發職業病法律糾紛;(5)《職業病防治法》規定,最後壹個用人單位有證據證明職業病是由前壹個用人單位的職業危害造成的,由前壹個用人單位承擔責任。
5.工人上崗前、上崗中、上崗後職業健康檢查的意義。
答案:(1)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目的是確定勞動者在從事某項作業前的健康狀況,是否適合參加有害作業,是否有職業禁忌,是否有危害他人的疾病,如傳染病、精神病等。為用人單位是否安排就業,特別是是否安排勞動者從事有職業危害的作業提供了客觀依據。
(2)在職期間定期體檢。目的是及時發現職業危害對勞動者健康的早期影響,及時診斷和處理,觀察可疑患者,及時轉移有職業禁忌的勞動者或有職業相關健康損害的勞動者,安排適當的工作。
(3)離崗體檢。體檢的內容和項目是根據勞動者所在崗位和工種存在的職業有害因素,選擇壹些敏感指標,對勞動者進行檢查。目的是了解和判斷勞動者在從事有害作業壹定時間後,目前的健康狀況及其變化是否與職業危害有關。
(4)急診健康檢查。目的是在職業危害發生時,掌握受職業危害影響的員工的健康狀況。
5.為什麽要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的內容包括:勞動者職業史、職業危害因素暴露史、職業健康檢查結果、職業病診斷和治療情況以及其他個人健康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可以為勞動者健康跟蹤、職業病診斷、健康損害責任劃分和職業病危害評價提供依據。因此,用人單位必須為每位勞動者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並在規定的期限內妥善保存。檔案的保管期限壹般不應少於65,438+00年。勞動者離開用人單位時,有權索取其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的復印件,用人單位應當如實、無償提供,並在提供的復印件上簽字。
6.用人單位是否應該如實告知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對於檢查異常的人應該怎麽處理?
答:用人單位必須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前的職業健康檢查,並將檢查結果如實告知勞動者。不得安排未經上崗前檢查的勞動者從事接觸職業危害的作業;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癥的勞動者從事禁忌的作業;勞動者在職業健康檢查中發現與職業有關的健康損害的,應當調離原工作崗位,妥善安置。
7.職業健康檢查有哪些註意事項?
答案:(1)考試前三天避免暴飲暴食,註意休息,睡眠充足。
(2)體檢要求早上7:30-8:30空腹抽血,最遲不超過10:00。
(3)女性在懷孕期間應避免x光檢查。
(4)體檢表中設置的檢查項目除了反映身體健康狀況的基本項目外,還包括壹些針對職業危害的專項檢查項目。有些檢查對早期發現職業損傷和職業禁忌癥具有特殊意義。有的科目因為怕麻煩或者害羞,主動放棄考試。如果受試者真的出現了病變,自然就失去了治療和處置的最佳時機。
(5)解釋病史。病史是體檢者判斷受檢者健康狀況的重要參考。有些考生抱著“考核”體檢者水平的心理,認為疾病只能查出來,查不出來。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病史陳述應力求客觀準確,重要疾病不得遺漏。
(6)如實提供職業史。職業史是職業健康檢查的重要內容,是主任醫師判斷患者職業損傷或疑似職業病的重要依據。
(7)關註體檢結論。體檢結論是對受檢者健康狀況的概括和總結,是主任醫師根據各科體檢結果經過綜合分析提出的合理建議,對糾正不良行為習慣和防治職業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些受試者更註重體檢過程,而忽視體檢結論,沒有認真閱讀和執行,使職業健康檢查失去意義。
(8)本人必須提供身份證。
8.職業健康檢查的流程是怎樣的?
答:(1)企業預約;提供被檢查者信息清單(加蓋企業公章),確定檢查項目、收費標準和具體時間。
(2)體檢流程:
註:根據檢查表中規定的項目,可同時進行;
檢查結束後,必須將體檢表交回采血處。
9.職業健康檢查和壹般健康檢查有什麽區別?
答:職業健康檢查不同於普通健康檢查。職業健康檢查是國家法律強制規定的,其檢查項目根據員工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確定。其主要目的是檢查疑似職業病、職業傷害和職業禁忌癥。壹般健康檢查項目是根據服務對象的需要而設置的,其主要目的是發現各種疾病。
10,職業健康檢查能查出各種疾病嗎?
答:職業健康檢查的目的是檢查與職業有關的疑似職業病、職業損傷和職業禁忌癥。其檢查項目是專門為接觸職業危害而設置的,是圍繞職業病和職業操作而開展的。職業健康檢查是橫斷面檢查,不是動態的、連續的,因此具有壹定的局限性。其檢查結果只是職業病診斷的依據,不用於臨床診斷。不能認為職業健康檢查可以查出各種疾病,壹般疾病需要去綜合醫院。
第二部分:職業病危害監測與評價知識。
1.為什麽工作場所職業病有害因素要定期檢測?
答:對工作場所職業危害因素進行定期、定期檢測,旨在及時了解職業危害因素的產生、擴散和變化規律;鑒定和評價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程度和職業病防護設施的效果,可以為保護勞動者健康和采取相應的防護設施提供科學依據。
2.用人單位如何對職業危害因素進行日常監測?
答:用人單位應當有專人對職業危害進行日常監測,並確保監測系統正常運行。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定期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檢測和評價。結果應當存入用人單位職業衛生檔案,定期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並向勞動者公布。職業病危害的檢測和評價應當由依法設立並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認可的職業衛生服務機構進行。
3.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不符合職業衛生標準,用人單位該怎麽辦?
答:經檢測發現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用人單位應當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處理。經治理仍不符合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必須停止有職業危害的作業。經檢測確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後,方可恢復作業。
4.建設項目必須進行職業病危害評價嗎?
《職業病防治法》第十五條規定,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統稱建設項目),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建設單位應當在可行性論證階段向衛生行政部門提交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第十六條規定,建設項目竣工前,建設單位應當對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進行評價。建設項目竣工驗收時,其職業病防護設施應當經衛生行政部門驗收合格後,方可投入正式生產和使用。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由依法設立並經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認證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此外,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是預防職業病的治本措施。通過評價,可以識別職業病危害,從面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工程防護措施,避免項目同時不符合職業病防治要求,企業重復投資。
第三部分:職業病防治知識
1.什麽是職業病
答: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統稱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而引起的疾病。職業病分類和目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制定、調整並公布。
2.目前我國立法明確規定的法定職業病有幾類。
答案:十類,115。壹是塵肺病;二是輻射誘發的疾病;第三,職業中毒;4.物理因素引起的職業病;5.生物因素引起的職業病;6.職業性皮膚病;7.職業性眼病;職業性耳鼻喉科和口腔疾病;9.職業性腫瘤;十、其他職業病。
3.有哪些職業危害?
答:職業病危害是指對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導致職業病的各種危害。
4.有哪些職業危害?
答:職業危害包括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有害的化學、物理和生物因素以及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職業危害。
5.工作場所的職業危害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工作場所的職業危害因素按來源可分為以下三類:
(1)生產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化學因素:生產性毒物,如鉛、苯系物、氯和汞;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石棉塵、煤塵、有機粉塵等。
b物理因素:主要是高溫、高濕、低溫等異常氣象條件;氣壓異常,如氣壓高、氣壓低;噪音和振動;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激光、射頻輻射等。x射線等電離輻射。
c生物因素:如動物皮毛上的炭疽桿菌、布魯氏菌;其他傳染性病原體,如森林腦炎病毒。
(2).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不合理的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的工作時間制度等。;
精神(心理)職業壓力;
c .勞動強度過高或生產定額不當,無法合理安排適合工人身體狀況的作業;
d個別器官或系統壓力過大,如視力不佳;
e長期處於不良姿勢或姿勢,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工作。
(3)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a自然環境因素的作用,如熱季高溫輻射,冷季門窗緊閉導致通風不良;
b .廠房的建築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區和無毒區設在壹個車間內;
不合理的生產工藝造成的環境汙染。
6.常見的有毒物質有哪些類別?
答:①金屬和非金屬。常見的金屬和非金屬毒物包括鉛、汞、錳、鎳、鈹、砷、磷及其化合物。
(2)刺激性氣體——指能刺激眼睛和呼吸道粘膜的氣體,是化學工業中經常遇到的有毒氣體。刺激性氣體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有氯氣、氨氣、氮氧化物、光氣、氟化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二甲酯等。
(3)窒息性氣體——指能引起缺氧的有毒氣體。窒息性氣體可分為單純窒息性氣體、血液窒息性氣體和細胞窒息性氣體,如氮氣、甲烷、乙烷、乙烯、壹氧化碳、硝基苯蒸氣、氰化氫、硫化氫等。
④農藥——包括殺蟲劑、殺菌劑、殺蟎劑、除草劑等。-如果在生產、運輸、使用和儲存過程中不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可能導致中毒。
⑤.有機化合物——大部分是有毒有害物質,如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以及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例如苯胺和硝基苯。
⑥.高分子化合物本身無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過程中會釋放出遊離單體,對人體有害。比如酚醛樹脂加熱時會釋放出苯酚和甲醛,有刺激作用。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聚四氟乙烯塑料,高溫分解成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八氟異丁烯,吸入後引起化學性肺炎或肺水腫。高分子化合物生產中常用的大部分單體對人體有害。
7.毒物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答:工業生產中,毒物主要通過呼吸道和皮膚進入體內,也可通過消化道進入。
(1)、呼吸道是工業生產中毒物進入人體最重要的途徑。氣體、蒸汽、霧、煙和灰塵形式的所有毒物都可以通過呼吸道侵入人體。人的肺由上億個肺泡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毒物壹旦進入肺部,很快就會通過肺泡壁進入血液循環,被輸送到全身。通過呼吸道吸收的最重要因素是它在空氣中的濃度。
②在工業生產中,毒物被皮膚吸收也是常見的。脂溶性毒物被表皮吸收後需要變成水溶性,才能進壹步擴散吸收,所以易溶於水和脂肪的物質(如苯胺)很容易被皮膚吸收。
③工業生產中,由於個人衛生習慣不良,毒物多通過消化道吸收。被手汙染的毒物隨飲食或吸煙進入消化道。進入呼吸道的不溶性毒物,清除後可通過咽部吞入。
8.預防職業病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1),大力進行技術創新,改革生產工藝,如用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或劇毒物質,用低噪聲設備代替高噪聲設備等。生產過程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從而減少了工人接觸職業危害的機會。
(2)采取通風、解毒、降噪、隔離等技術措施,減少或者消除職業危害。
(3)對新建、改建、擴建和技術改造項目進行“三同時”審查,確保這些項目建成後,有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達到國家標準。
(4)加強生產設備管理,防止有毒物質跑、漏、滴和汙染環境。
(5)制定並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防止事故發生。
(6)加強個人防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防止有害物質進入體內。
(7)合理安排休息制度,註意營養,增強機體對有害物質的抵抗力。
(8)對接觸生產性有害作業的勞動者進行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和定期職業健康檢查,盡早發現禁忌癥和職業病患者,盡早處理。
(9)根據國家制定的壹系列衛生標準,定期檢測作業環境中生產性有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9.勞動者疑似職業病怎麽辦?
如果勞動者疑似患有職業病,第壹,應盡快到取得職業健康檢查資質的醫療機構,初步確定其疾病是否與其職業有關。不能排除職業病的,需要攜帶所有相關職業資料,主要包括用人單位確認的職業史、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史、原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結果、當地健康檢查資料、本人身份證等。,並到用人單位所在地或本人居住地取得資質認證的職業病診斷機構進行進壹步診斷。
kgdm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