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退休人員在下班途中摔倒。

退休人員在下班途中摔倒。

退休人員被單位返聘能否認定為工傷?

2008-09-03

壹個法律案件的事實

退休後,陳先生受聘於上海商業會計學校,成為壹名客座英語教師。有壹天,她在去教室的路上,被壹個跑在她前面的學生撞倒在地,被醫院診斷為左肱骨外科頸骨折。陳老師是退休人員。這種傷害是工傷還是民事侵權?學校和李老師各執壹詞。會計學校說是事業單位,陳老師是學校聘用的退休人員。學校承認陳老師確實在學校被撞骨折,但學校和她之間沒有勞動合同。雙方只有民事勞動關系,沒有勞動關系,不符合申請工傷認定的條件。校方提出,陳老師在校園內被學生撞倒的事故是他人侵權所致,可以提起民事損害賠償訴訟,但不應通過工傷認定的方式解決。因此,學校未按有關規定在30日內向區勞動局申請工傷認定。

於是,陳先生直接向區勞動局申請工傷認定。經調查核實,區勞動局認定,商業會計學校與陳先生之間存在勞動關系,陳先生受傷屬於工傷。

商業會計學校不服工傷認定,故向區政府申請行政復議,要求撤銷對陳老師工傷性質的認定。經復查,區政府維持了區勞動局對陳先生作出的工傷認定。商業會計學校還向黃浦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撤銷對陳老師的工傷認定。

黃浦法院經審查認為,陳老師是商業會計學校聘用的退休人員的事實,有區勞動局出示的工作人員胸卡、會議通知、工資存款憑條等證據證實,並有陳老師本人的陳述證實。同時,商業會計學校對此並未否認,故根據法律規定,陳老師與商業會計學校之間已形成勞動關系。此外,無論陳先生提出民事損害賠償與否,都不妨礙區勞動局根據其申請作出工傷認定的具體行政行為。

最終,法院認為區勞動局有法定權限作出工傷認定結論。被告工傷認定結論事實清楚,行政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依法應予維持。

個案分析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規定,工傷認定必須滿足的基本條件之壹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勞動法律關系。此外,從程序上看,事故發生後,勞動者申請工傷認定,還必須提供“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含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本案中,相關當事人爭議的焦點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是否形成了勞動法律關系,因為這是工傷賠償與普通民事賠償的分水嶺。我們將以此案為例,對勞動法律關系進行法律分析:

第壹,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就建立了勞動法律關系,即使在試用期也是如此。

為了規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法律關系,新頒布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對勞動關系的建立做了詳細的規定。《勞動合同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換句話說,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的協議。勞動合同壹旦訂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就形成了勞動法律關系,即使在試用期內也是如此,所以勞動合同是證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勞動法律關系的有力證據。勞動者在申請工傷認定時,只要提交合法有效的勞動合同,當然可以證明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法律關系。

本案陳老師因未與學校簽訂勞動合同,未能提供勞動合同證明存在勞動關系。那陳老師真的和用人單位沒有勞動關系嗎?我們認為,根據我國現有法律,勞動合同不是勞動關系成立的唯壹證據,勞動法承認事實勞動關系的法律地位。我們來評論壹下事實勞動的法律關系。

第二,勞動合同不是勞動關系成立的唯壹證據,勞動法承認事實勞動關系的法律地位。

為了防止用人單位通過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來規避法律風險,勞動法規定,勞動者雖未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但勞動者有證據證明其實際在用人單位工作,與用人單位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可以按照勞動法律關系的有關規定處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勞動部《關於實施勞動法若幹問題的意見》第二條規定,在我國,只要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勞動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即勞動者實際成為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為其提供了有償勞動,即適用勞動法。值得註意的是,有壹個事實勞動法律關系的證明問題,也就是說勞動者需要提供證據證明自己與用人單位存在這樣的勞動法律關系,這也涉及到舉證的問題。如果勞動者不能提供有力的證據,就不能享受有勞動關系的待遇。

本案中的陳先生雖未與用人單位簽訂合法有效的勞動合同,但有證據證明其在學校工作,如勞動局出示的員工胸卡、會議通知、工資存款憑條等,且這是學校認可的,故可以證明陳先生與學校之間存在事實上的勞動關系。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61條第1款規定,“本條例所稱職工,是指與用人單位在各種用工形式、各種用工期限內發生勞動關系(含事實勞動關系)的人員。”因此,陳先生是《條例》規定的“職工”,當然應當適用《條例》進行工傷認定。人民法院和區勞動局據此作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

律師總結

勞動法雖然承認事實勞動法律關系的法律地位,但也涉及到勞動者的壹個舉證問題。因此,作為法官,我們建議勞動者在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時,提高維權意識,簽訂合法有效的勞動合同。以後壹旦發生糾紛,勞動合同可以作為有力的證據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勞動者也要有風險防範意識,采取有效措施防範工作和生活中的風險。事故發生後,勞動者要有證據收集和留存的意識,這是法律救濟及時有效的保障。

  • 上一篇:鐵路公安體制改革的問題與展望
  • 下一篇:在線起訴平臺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