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壹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全局高度綜合考慮,做好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要針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大突出問題,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部署。
還要協調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跨部門跨地區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把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充分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
2.生態文明評價體系。
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
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化、生態人居等內容作為重點納入目標體系。
探索建立有利於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探索建立反映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價值的資源環境統計體系,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3.生態文明管理體系。
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的控制邊界,實施用途管制。完善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度。完善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統壹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所有者的職責。
完善自然資源監管制度,統壹行使土地和空間用途管制的所有職責。統壹監管所有汙染物排放,實施企業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推進行業和區域特色汙染物總量控制,使汙染減排與產業優化調整、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緊密聯系。
完善環境標準體系,實施更加嚴格的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
推進重點流域水汙染控制和重點區域大氣汙染控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采取更加嚴格的措施,率先改善這些地區的環境質量。
依法依規加強環境影響評價,開展政策環評、戰略環評和規劃環評,建立健全規劃環評和建設項目環評聯動機制。
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開發與保護區之間、上下遊之間、生態效益與生態保護區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設立國家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對野生動物、生物物種、生物安全、外來物種、遺傳資源等生物多樣性實施統壹監管。建立國家公園體系。
以獎促存,盡可能保護和修復良好的生態系統,優先保護水質良好的湖泊。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性、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促進生態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
繼續深化綠色信貸和綠色貿易政策,全面實施企業環境行為評級。加強行政執法與司法部門的銜接,推進環境公益訴訟,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高環境風險行業全面推行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擴大環境信息公開範圍,保障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完善聽證制度,對涉及群眾利益的規劃、決策和項目,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鼓勵公眾舉報和揭露環境違法行為。開展環境公益活動,培育和引導環保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4.生態文明評估體系。
將反映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環境保護成效的指標納入地方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體系,大幅提高生態環境指標的評價權重。在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主要考核生態環境保護指標。嚴格領導幹部問責,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審計。
建立生態環境損害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嚴格落實造成生態環境破壞責任人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體系逐步完善,國家公園體系積極推進。
資源節約全面有效推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明顯下降。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森林覆蓋率繼續提高。生態環境管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