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不同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科舉是為國家選拔官員的考試。現在的公務員考試只錄用主任科員及以下非領導職務,最多只能說是官員。金範升職後,各行各業的顯要人物立即登門拜訪,金範壹家也因此轉危為安,成為當地的上流社會。所以爭取晉級的難度可想而知。呂秀才的個人特質:呂輕侯三歲識千字,五歲背唐詩,七歲熟讀四書五經,八歲精通詩詞歌賦。不僅如此,呂秀才還能背誦王朝的法律,掌握英語(這對考試沒用)。早年家境殷實,但家人都不明原因地去世了,只剩下年輕的呂輕侯壹邊經營著祖上留下的客棧,壹邊不停地讀書、考試。最終由於經營不善,負債累累,將客棧賣給了童掌櫃,從老板變成了打工的。然而,無事可做的呂秀才卻擅長背誦詩歌。閉關鎖國的明朝精通外語,後來從事明清通俗小說創作。由此可見,呂輕侯並不是壹個只壹味讀書的書呆子,而是壹個有才華、有情趣、性格軟弱的書生,而且在原則問題上總是表現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固執”,這在士人圈子裏是正常的,但在江湖中,他就難免格格不入。從明代科舉考試的內容來看,明代的鄉試和通考分為三期:第壹期——試四書三義,各200余字,四經四義,各300余字;第二個場景——論壹句300多字五句。給內科的信;第三場——試史事五策。三場之中,第壹場最為重要,尤其是明朝中後期。由於考生人數增加等原因,閱卷工作通常只關註第壹場,而忽略第二場和第三場。所以讀者的大部分精力也集中在初試的內容上。南宋朱之後,四書的地位提高並超越了五經。第壹次考試,四本書是必考的,所以要求考生,而五經只能選壹本,也就是“選修”。通常《尚書》《詩經》都是考生自己選的。考生壹般要先熟悉四書五經之壹,然後十幾歲就開始寫文章。當呂秀才七歲的時候,他不僅熟悉四書,而且熟悉五經。雖然熟悉不代表專精,但已經是標準的神童了。第二場的判決大致是法律問題。呂秀才能背誦《大明律》。他為第二場比賽做了充分的準備,第二場比賽不是很重要,大多數候選人都沒有投入很多精力。所以第壹場比賽壹定要記在心裏。這說明呂輕侯雖然年輕,但天生如此聰明,後天又如此勤奮和準備充分。自然,他對結果的期望是如此之大,再加上他家庭的變化,所以呂秀才對自己的挫折比同齡人更難過是正常的。類似情況的洪秀全,當時才二十多歲,已經因為科舉不如意而逐漸走上革命道路。從明代科舉考試的通過率來看,“鄉試是整個科舉考試中最難的壹關”。由於各省鄉試情況不同,錄取比例不同,明初壹般在10%左右。程、洪定為5.9%;嘉靖末降至3.3%,實際錄取率低於此。所以,想要壹次成功,不僅需要實力,更需要運氣。科舉的目的只有壹個,就是補充官階。但由於社會長期穩定,士子數量不斷增加,國家必須不斷將錄取比例調節到較低水平,使得科舉考試越來越難。呂秀才只有25歲,科舉考試三年舉行壹次,所以他應該沒有參加過幾次省考。他沒有考上的原因,不壹定是因為他的個人素質。從明代科舉的年齡來看,畢竟科舉是為國家選官,畢竟要選拔年輕人報效國家。選出來的中老年人,頭發全花白,就算知識淵博,也還能為國家做幾年貢獻。所以,所謂“不到五十的秀才”不過是誇張地形容科舉考試的難度,“範進忠舉”不過是諷刺某些社會現象罷了。清朝有鼓勵“終身考”的政策,對長年科考不及格的老人授予榮譽功名,所以金範此舉是為了諷刺前朝。根據?林二斷定,劇中的七俠鎮在山西運城(當然,無論劇中的何人、何地、何事都是虛構的,這裏應該算是運城)。有人統計,明代進士平均年齡為31.93歲,最年輕的是宣德五年,只有26.6歲。註意,這是學者的平均年齡,這些學者的年齡當然更年輕。龍門鏢局的呂輕侯四十多歲就被選中了,絕對是大齡人選。盡管呂輕侯對自己的貧窮非常自卑,但他為自己是壹個神童而感到非常自豪,他經常談起這件事。可想而知,呂秀才曾經幻想過自己以後科舉和仕途壹帆風順,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幾次失意或許不算什麽,但是對於這個曾經家道中落的神童來說,打擊肯定不小。
上一篇:網絡時代行政管理的困境與對策下一篇:趙奢翻譯的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