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中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研究

中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研究

切常波丁奉

(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5)

油氣資源是重要的能源礦產和戰略物資,在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影響。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石油在世界壹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達到40%以上,成為現代工業和經濟增長的主要能源和動力。相信在21世紀,天然氣將逐漸接近並取代石油,成為第壹能源。自20世紀70年代兩次全球石油危機以來,世界主要石油進口國相繼建立了石油儲備體系,此後加強了對石油政策和能源戰略的探索和研究。21世紀初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各國對油氣資源的爭奪進入白熱化狀態。1993以來,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進口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對外依存度超過40%。因此,關註石油安全,加強油氣資源政策研究,積極探索油氣資源發展戰略,是壹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從戰略全局的高度,加快制定新能源發展戰略。我們必須堅持開發和節約並重,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積極推進能源多元化和進口多元化,加快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逐步建立海外能源生產和供應基地,積極開發石油替代產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中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是對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運輸、加工、儲存、貿易、化工、消費等壹系列問題的綜合分析,回答其全局性、整體性、長期性的方針、政策、戰略和規劃,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油氣資源的需求,保障石油供應安全。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油氣資源發展戰略研究,先後組織開展了油氣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和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成立了國務院能源領導小組和國務院能源辦公室,提出了能源領域的研究要點,為系統、科學、及時地開展中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壹、國內外油氣資源現狀

(壹)中國油氣資源的現狀

中國油氣資源總的特點是總量豐富,質量壹般,分布不均,人均不足,油氣比接近。根據初步評價結果,中國石油和天然氣的總可采資源量超過200億噸和20萬億立方米,其探明程度分別為33%和13%。截至2004年底,石油累計探明可采儲量67.34億噸,其中剩余可采儲量24.46億噸,世界排名11。天然氣累計探明可采儲量2.76萬億立方米,其中剩余可采儲量2.37萬億立方米,世界排名14。

25個省、市、自治區和海域發現油氣田616個,先後建成大慶、勝利等47個油氣生產基地。1950年原油年產量只有12萬噸;大慶油田1963開發,國內原油1965自給;1978年原油年產量超過100萬噸;1993再次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4年生產原油65438+7500萬噸,天然氣408億立方米。到2004年,中國已生產43億噸原油和0.61萬億立方米天然氣。

油氣資源勘探投資逐年增加。自1992年以來,我國油氣勘探總投資每年都在100億元以上,1995年達到157億元,2000年為200億元,2004年為250億元。油氣資源對外合作取得豐碩成果。自1982以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開展了四輪海上油氣資源合作區塊招標和不同形式的雙邊談判,與18個國家和地區的70家國外石油公司簽訂了180份石油合同,引進勘探開發資金超過100億美元。中國陸上石油工業於1985年開始對外開放,吸引了約20億美元的外資。世界三大石油公司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在《財富》雜誌2001排名中,中國石油排名81,營業收入41499萬美元;中國石化排名86,營業收入403.88億美元。中國石油利潤排名第23位,50438+0億美元。它是亞洲最賺錢的公司之壹,也是發展中國家最賺錢的公司之壹。

表1美國《財富》雜誌2000年以來世界500強排名

(B)世界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狀況

世界油氣資源總的特點是油氣資源總量豐富,潛力巨大,分布不均,海域勘探程度低於陸域,油氣比接近。隨著人們對地下石油資源認識的提高,世界油氣資源總量的評價結果將繼續上升。其中,中東已探明剩余石油儲量999億噸,約占全球的61.7%。中東天然氣剩余探明可采儲量72.83萬億立方米,約占全球的40.6%。根據BP公司的數據,到2004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剩余可采儲量為1.61.90億噸,天然氣探明剩余可采儲量為1.79萬億立方米。2004年,世界原油產量為38.68億噸,天然氣產量為2.69萬億立方米。目前,世界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采比分別約為40.5和66.7。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拉丁美洲、西非、中東和中國的非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逐漸增加了其原油產量份額。與此同時,非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的探明儲量穩步增加,非洲尤其是幾內亞灣的資源潛力巨大。近年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加大了對非洲的石油投資,非洲成為世界能源市場的又壹競爭高地,舉世矚目。非洲的石油儲量占世界總量的9.4%。與此同時,非洲的石油產量和出口量也較之前的10年大幅增加。

目前,世界正處於天然氣取代石油成為世界壹次能源的過渡時期。國際能源界普遍認為,未來世界天然氣產量和消費量將高速增長。2020年後,世界天然氣產量將超過煤炭和石油,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21世紀將是天然氣的世紀。同時,未來石油需求將呈現穩定增長的趨勢。世界中長期油價將在波動中逐步上漲。國際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壹是全球經濟復蘇刺激了石油需求的增長;第二是大國操縱和利用油價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第三是投機因素的影響,大量熱錢轉向石油期貨市場,投機加劇,導致油價高企;第四是突發因素的影響。需要註意的是,近期有國外機構散布“中國石油威脅論”,認為國際油價飆升主要是中國石油需求增長過快造成的。事實上,雖然近兩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快速增長,石油凈進口量逐年增加(2003年進口石油9700萬噸,2004年增加到約6543.8+0.5億噸),但僅占同期全球石油出口總量的4% ~ 5%。目前全球每年石油出口貿易總量為23億噸,其中美國去年進口石油6654.38億噸,占全球石油出口總量的26.5%。所以在世界石油市場上,並沒有中國石油威脅論的觀點。總之,未來20年,世界石油天然氣供應的增長因素明顯多於需求的增長因素,總體上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二、世界石油戰略的特點

未來十年,在替代能源沒有出現的時候,還是會依賴常規能源。鑒於能源資源的勘探和開發,預計2015年以後,世界對常規能源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因此,各國都根據自己的經濟社會條件、能源儲備、能源消費效率、未來能源需求預測、環境條件等因素制定了自己的能源戰略。縱觀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戰略,主要特點如下。

(壹)發達國家的能源戰略

(1)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比如美國,能源消耗占世界能源消耗的24.8%,所以在戰略上大力發展海外,近幾年在亞洲和非洲的能源投資已經達到280億美元;日本95%的能源消耗靠進口,還積極開展能源外交,將西伯利亞打造為其能源供應基地。

(2)促進國內資源的開發利用。比如美國,視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適當推進國內原油勘探開發,增加原油產量,減少對進口原油的依賴;歐盟正在積極確保國內能源供應的穩定和安全,能源生產和消費符合環保要求。只有煤炭資源的德國正在積極發展核電,減少能源進口。

(3)提高能源效率,發展清潔燃料,實施“碳稅”政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比如美國有清潔燃料計劃;德國實行煤炭地下氣化和煤炭液化;英國煤-液體混合物的燃燒:丹麥煤灰的利用:國際能源組織(IEA)對溫室氣體的捕獲、儲存和利用。

(4)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美國用天然氣替代汽油;丹麥發展風力發電;英國核燃料循環技術:挪威水力發電等高效能源系統。

(5)增加戰略儲備。第壹次能源危機後,美國開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初期計劃6543.8+億噸,6543+0993年擴大3.4億噸。

(2)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戰略

(1)加強國內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

(2)增加能源工業的資金投入,加強能源利用的研究。

(3)大力開展節能活動,用經濟手段促進能源效率的提高。

(4)吸收和引進更多的資金、技術和設備,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5)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盡快完成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規能源的進程。

(6)以積極謹慎的態度履行國際公約,既要保護環境,又要發展經濟,逐步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爭取平等地共同發展。

(7)加大教育投入,加強環境和能源宣傳教育,促進節能和新能源發展。

未來幾十年,發展中國家仍將主要依賴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以及木柴、農作物稭稈、動物幹糞等非商業燃料。據預測,未來20年,經合組織以外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將占全球能源消費增長的69%。為此,發展中國家需要從現在起每年投資500億美元發展能源。發展中國家不僅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資金發展本國經濟,還要高度重視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在發展中尋求解決環境問題的辦法。

三、中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的基本思路

(壹)總體思路

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在我國能源供應和安全總體戰略的指導下,我們應緊緊抓住並充分利用2020+0世紀前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我國石油天然氣的發展。石油天然氣應堅持開發與節約並重的發展方向,走可持續發展和新型工業化道路,面向世界,充分開發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和靈活配置石油天然氣資源,積極調整和改善我國能源結構,不斷提高石油天然氣供應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建立石油天然氣安全保障應急體系,以保護環境和生態,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2)基本原則

堅持國內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和石油天然氣並舉的方針。國內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壹是加強國內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建立海外石油天然氣生產供應基地,發展多種形式的石油天然氣貿易,實現油氣來源多元化、進口方式多樣化、進口品種多樣化。

石油和天然氣同步開發的原則是在加強石油開發的同時大力開發天然氣。要加快天然氣的勘探開發;要加快天然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拓天然氣利用市場;努力把天然氣產業鏈培育成獨立的能源支柱產業。

要深化油氣行業改革,規範市場行為,引入競爭機制,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和條件,形成和完善中國統壹、開放、有序的油氣市場,實現與國際石油市場的接軌。

總的來說,實現中國油氣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要把握“三個重點”和“三個突破”。

三個重點:第壹,增加國內供給。中國已探明的油氣資源總量豐富,探明程度低。要加強油氣地質理論研究,加大油氣勘探投入,提高勘探開發技術水平。繼續深化東部老油田勘探,加快中西部地區和海域油氣資源勘探部署,積極推進天然氣資源快速開發,不斷加強油氣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增加供給總量。同時,鼓勵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規替代資源。二是深化國際合作。我國油氣資源供需矛盾突出,長期依賴進口已成定局。積極開展油氣資源國際合作,通過多種合作投資渠道參與海外油氣勘探開發,逐步提高海外石油份額,穩步開放下遊市場,實行多源多元化進口,有效降低進口風險,實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目標。三是積極引導消費。中國石油安全逐年下降,對外依存度逐年上升,迫切需要有效引導消費。要優化消費結構,合理引導消費模式,鼓勵能源和資源節約型產品的消費,逐步形成節約型消費模式。要盡快開征燃油稅,建立原油和成品油期貨市場,實現原油和成品油滯後價格向實時價格的轉變。

三大突破:壹是安全獲取海外油氣資源。國內油氣資源產量增長空間有限,消費需求的滿足主要取決於進口的安全性和可能性。我們要努力建立穩定的油氣資源進口基地,采用快速、安全、經濟的運輸方式。同時,原油、成品油和石油產品應以多種形式獲取,最大限度降低油氣資源進口安全風險。第二,積極調整能源產業結構。大力調整能源產業結構是減緩中國油氣資源進口長期增長勢頭的重要舉措。目前,世界能源消費已經完成了從煤炭到石油的轉換,正在向高效、清潔、低碳或無碳的天然氣、核能、太陽能、風能等方向發展。但是,我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特點決定了煤炭仍將是我國主要的壹次能源。因此,建議適當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大力發展水電、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時,積極推進能源生產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開發利用。三是將節能納入基本國策。節約能源和資源,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充分發揮人力資源作用的道路,是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節能必須納入基本國策,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四、中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

戰略目標

1.目標油氣比1:1。

中國天然氣資源豐富,加快發展天然氣產業,實現1:1的油氣比,改善和調整能源結構,充分利用清潔能源,進壹步改善中國環境。

2.穩定石油生產20年的目標。

2004年中國原油產量為654.38+0.75億噸,未來20年,原油產量將繼續穩定在654.38+0.8億噸/年。

3.走出去的目標

2004年,中國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石油份額為2000多萬噸。10年,海外石油份額將達到1.8 ~ 2億噸。

4.發展海洋石油勘探的目標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需求缺口越來越大。陸地能源的開采趨於飽和,海洋油氣能源的勘探成為人類尋求新能源發展的必然選擇。專家認為,海洋蘊藏著全球70%以上的油氣資源,因此加快開發海洋油氣資源勢在必行,這是強國的壹個目標。在5 ~ 10年內,中國將成為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強國。

5.降低能耗目標,節省燃油。

目前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僅為33%,比發達國家落後20年,相差10個百分點。能源消耗強度遠高於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約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7.2倍。中國是世界上單位產值能耗最高的國家之壹。

在中國已探明的能源儲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氣占0.6%。這種“富煤貧油氣”的能源資源特征,決定了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格局在相當長壹段時間內難以改變。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簽署的《京都議定書》於今年2月16日生效,必將對中國的能源結構產生壹定的影響。要加快節油和開征燃油稅的步伐,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二)中國油氣資源發展戰略

1.陸上石油資源勘探開發戰略

堅持“東深西強開新區”的方針,推動陸上石油資源勘探開發的新局面。

依托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在東部老油區勘探新地層、新領域,增加後備儲量,繼續以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及其外圍盆地為重點,以新地層和隱蔽油氣藏為重點,重視華北古近系和東北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的石油資源評價。不斷創新技術,提高采收率,增加最終可采儲量,減緩東部產量遞減。

建立全國油氣資源定期評價體系,實現油氣資源五年定期評價和重點區域任意時間評價,通過定期評價和重點評價提供權威的油氣資源數據。

為了尋找經濟儲量,松遼、渤海灣、鄂爾多斯、準噶爾、塔裏木、四川、柴達木等大盆地將是主要勘探戰場,進壹步加強油氣勘探,不斷增加探明儲量。推進勘探開發壹體化,加快新區產能建設,加強老油田綜合治理,降低生產成本,開發難動用儲量,開發邊際油藏,充分利用資源。

2.海域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戰略

要堅持自主開發與對外合作並重,進壹步提升海域油氣戰略地位,把海域打造成我國增儲上產的重點區域,大力提高海域油氣比重,開創海域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新局面。

加強海域基礎調查和評估,為海域劃界提供基礎依據;通過政治、外交和軍事手段,采取靈活的合作政策,吸引外國石油公司,促進南海南部、黃海和東海的勘探開發,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整合現有力量,建設壹支獨立的、規模大的、技術先進的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隊伍,為中國領海的勘探開發創造條件,為海洋油氣資源的全球開發奠定基礎。

渤海要堅持勘探開發並舉,進壹步擴大現有勘探成果,加快蓬萊19-3油氣田的開發建設,加強伴生天然氣的回收利用,使渤海成為我國重要的油氣接替區。黃海應進壹步加強調查和勘探,努力尋找商業油氣田。東海應加大勘探力度,加快對外合作步伐,加強春曉氣田群的開發利用,多種形式勘探臺西盆地和臺西南盆地,穩步提高油氣產量。在南海,要加大珠江口盆地、瓊東南盆地、北部灣盆地邊緣油田和鶯歌海盆地的勘探力度,擴大勘探範圍和程度,增加油氣資源儲量,重點開發建設北部灣油田和東方1-1氣田。推進深水和爭議海域油氣勘探,充分利用東盟與中日韓合作機制,尋找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加強南海南部油氣勘探,切實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3.發展天然氣戰略

立足鄂爾多斯、塔裏木、四川、柴達木、瓊東南、鶯歌海、東海大盆地,以尋找大氣田為目標,培育有競爭力的勘探市場,加強國內天然氣勘探,為天然氣產業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加快投資體制改革,簡化政府審批程序,放寬審批權限,實現國家授權經營和項目備案制。形成與項目備案制相協調的外匯配套體系和投融資體系。完善工資分配管理制度,繼續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分流企業富余人員,為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打造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運作規範、富有活力的國際化大企業集團。

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供應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實現輸配網絡化為目標,加快南氣東輸、東氣西輸管道網的論證和建設。加大政府對天然氣管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完成西氣東輸管網和沿海天然氣管網建設,建設國家骨幹管網。引進LNG技術,開發小型邊際氣田,發展LNG運輸。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加快天然氣市場發展,打破壟斷,促進天然氣下遊競爭性市場發展,鼓勵天然氣消費,促進競爭,開放市場,調控總量,加強監管,實現天然氣產業快速發展。

4.國際合作戰略

堅持對等、互利、交換、互補的原則,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靈活的方法,用符合遊戲規則的方法加強對資源的控制。俄羅斯和中亞國家以經貿和資源交換為主,中東國家以市場和資源交換為主,非洲國家以投資和資源交換為主。正確處理油氣資源“走出去”與整個石油行業“走出去”的辯證關系,依靠油氣“走出去”帶動其他行業的產品、技術、設備和服務走出去。

壹是盡快建立中國石油工業開展國際合作與貿易的法律體系,確保中國石油工業國際合作戰略的順利實施;二是建立國家海外石油風險勘探基金,由政府參與勘探風險,完善投融資機制;第三,提高政府事務的效率和政府間的協調;四是對參與境外油氣投資的企業實行資質審查制度;第五,積極參與石油天然氣國際交流與合作;第六,鼓勵國家石油公司優先將海外份額的石油回售給中國;第七,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手段,為中國擴大利用國際石油資源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5.安全供應策略

實施海外油氣資源進口渠道和貿易方式多元化戰略,擴大進口國別選擇範圍,通過參與現貨、期貨、產權等多層次國際市場競爭主動影響價格,學會掌控和掌握市場主動權,積極利用周邊國家煉油能力,進口成品油。通過市場采購、市場換資源、合作開發,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外油氣資源。

以構建多元化油運體系為目標,加快中國油輪船隊建設。國家可以整合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招商局集團的油輪船隊運力資產,對油輪船隊建設涉及的金融、海關、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國家也可以考慮由船東、船東、港口三方投資組建大型油輪船隊。

6.石油儲備戰略

石油儲備是穩定供求關系、應對突發事件、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以國家儲備為主、企業儲備為輔的戰略儲備結構,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選擇石油、油(田)井、石油資源儲備和技術儲備方式,形成布局合理、集中管理、統壹調度、快速反應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

國家制定油氣戰略儲備管理法規,設立石油戰略儲備建設專項資金,確定儲備種類和指標、經濟政策和使用規則,安排專項儲備預算和年度儲備計劃,確定儲備收購、儲存和調運計劃,並組織監督實施。國家還應通過法律規定,以優惠政策鼓勵石油企業在正常周轉庫存之外,建立和增加商業儲備。作為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補充,在國家統壹管理和集中調控下,企業應自行安排。

儲備目標是2005年達到16萬立方米,2065.438+00年達到4400萬立方米,相當於2065.438+00年90天的進口儲備。

7.節油增效策略

中國人口眾多,缺乏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節約油氣資源是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國際競爭力、迎接加入WTO挑戰的現實選擇。

加大節油力度,制定節油計劃,實施節約能源法,建立全國節油監測網絡;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建立節油型經濟體系;建立和完善節能技術服務體系,培育和規範節能技術市場;綜合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抑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費。

大力推進交通運輸行業燃油經濟性,狠抓燃油節約和替代技術發展,在電力、石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五大重點行業設立示範工程,實施“以氣代油、以煤代油”工程,力爭到2020年在工業燃油經濟性五大重點行業形成4500萬噸節能和替代用油能力。

作者簡介

[1]車常波,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2]丁奉,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員,在讀博士。

  • 上一篇:為進壹步減輕中小企業負擔,嘉定、靜安、楊浦出臺新政策!
  • 下一篇:武警部隊安全主題討論發言材料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