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最近,中央政治局常務會議和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聽取了關於再就業工作的匯報,並決定在適當的時候召開全國再就業工作座談會,進壹步推動再就業工作。自去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會議精神和《中央國務院關於進壹步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的通知》(鐘發[2002]12號,以下簡稱《通知》),加強對再就業工作的組織領導,陸續出臺配套實施措施,逐步建立目標責任制。但目前區域工作進展不平衡,部分地區存在進展緩慢、責任不清、政策措施不到位等問題,工作尚未取得明顯成效。當前,我國就業壓力大,就業結構性矛盾相當突出,困難群體再就業問題尚未緩解,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非典型肺炎的突然爆發,增加了中國經濟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給就業帶來了新的困難和不利影響,實現今年工作目標的任務相當艱巨。為進壹步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千方百計實現今年凈就業800萬人以上、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00萬人以上(含654.38+0萬“4050”人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的目標。經國務院同意,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壹是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壹)各地要妥善處理防治非典型肺炎與經濟工作的關系,壹手抓防治非典型肺炎,壹手抓經濟建設。各級政府要從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促進就業和再就業作為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大事來抓,繼續鞏固和加強再就業“壹把手”責任制,把這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要把凈增就業崗位、落實再就業政策、加強再就業服務、加大再就業資金投入、幫助困難群體就業等五項具體工作目標作為考核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工作是否落實的重要內容,層層分解,從措施、資金投入、監督檢查等方面予以保障。除非典疫情暫時嚴重的地區外,其他地區要按月、按季度落實再就業工作目標完成進度,實行部門負責制。
(二)加強就業和再就業的組織協調。國務院決定建立再就業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由勞動保障部、國務院辦公廳、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監察部、民政部、財政部、建設部、國資委、中國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工商總局、中央編辦、全國總工會等部門組成。在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加強部門統壹協調,及時通報各部門工作落實情況,分析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研究解決政策困難。地方各級政府也要相應建立再就業工作領導機構,形成統壹領導、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各有關部門要建立自上而下落實再就業政策的推進機制,按季調度工作進度,建立基層單位基本臺賬和本系統統計制度。各部門要加強協調,密切配合,真正形成* * *管理和* * *推動政策落實的合力。要充分發揮工會、婦聯、共青團組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動員全社會參與其中。齊心協力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
第二,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落實政策。
(三)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全面落實《通知》精神,加快落實稅費減免、社保補貼、崗位補貼、小額貸款、就業服務、工商登記、場地安排等各項再就業扶持政策。各地級市要在6月底前制定出臺各項配套政策實施辦法,在街道、社區建立勞動保障平臺,做到機構、人員、資金、場地、制度、工作落實到位,確保7月底前政策全面落實。各地勞動保障部門要因地制宜,進壹步完善再就業優惠證發放辦法,加強規範管理,加快審核發放再就業優惠證,確保符合條件的下崗失業人員及時領取優惠證,並定期向稅務、工商部門通報有關情況。在各項扶持政策的具體實施中,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從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和積極促進再就業出發,切實保證已出臺的各項再就業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努力創造更加寬松的就業和再就業環境。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各地要將中央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納入當地再就業工作計劃,統籌安排實施。
(四)各級政府要根據再就業工作的實際需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落實再就業資金,並按時足額撥付。2003年,中央補助地方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已經下達,並與地方資金實際投入和工作成效掛鉤。各地要根據凈增就業崗位、加強再就業服務、幫助困難群體再就業等目標任務的需要,加大再就業資金的投入,統籌安排使用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做到及時撥付、加強管理、提高效益。
(五)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及時研究解決政策執行中的難點問題。財政部、人民銀行負責組織商業銀行制定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實施細則,督促經辦銀行按要求增加貸款發放,簡化貸款手續,提高經辦效率。各級政府要積極采取措施,在6月底前將擔保基金落實到位,使小額貸款擔保業務盡快開展起來。各級稅務、工商部門要把支持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成效作為部門考核的重要內容,嚴格按規定落實相關減免稅政策,不得以完成稅收征收任務為由,打折扣落實相關減免稅政策。對按政策免征的稅費,可相應沖減基層單位的稅費征收任務。財政部、稅務總局、國資委等部門要進壹步明確享受再就業扶持政策的商業企業標準,細化國有企業主輔分離操作程序,簡化審批手續,使地方和企業能夠準確落實政策。
第三,大力開發就業崗位,多渠道拓寬就業渠道。
(六)各地要努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促進充分就業的雙重目標,因地制宜地提出發展經濟與創造就業有機結合、擴大內需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的具體措施。大力發展有比較優勢和市場需求的第三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鼓勵發展個體、私營、外資、股份合作等就業容量大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積極發展有市場需求的中小企業,繼續發展勞動就業服務企業,推進跨地區勞務合作和對外勞務輸出,千方百計為下崗失業人員創造就業崗位和再就業機會。積極推進城市社區建設,大力開發社會化服務崗位,引導更多下崗失業人員在社區服務領域實現再就業。當前,要特別註意把防治非典型肺炎與開發社區環境衛生、清潔消毒等公益性崗位結合起來,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
(七)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積極運用各項再就業扶持政策,鼓勵服務型企業吸納更多下崗職工;鼓勵下崗職工自主擇業、自主創業,通過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實現再就業;鼓勵有條件的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改組改制、主輔分離等方式安置富余人員。
四、加強就業服務,建立再就業援助體系。
(八)各級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全面落實免費再就業培訓和免費職業介紹政策。必須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要廣泛推行上門服務、即時服務和承諾服務,普遍推廣在同壹地點開展各項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險業務的“壹站式”服務。要努力提高再就業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完善免費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制度,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開展再就業培訓和中介服務。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對社會開辦的職業培訓機構和職業介紹機構進行資質認定,並根據培訓和再就業效果給予補貼。要大力開展創業培訓,結合項目開發、創業指導、小額貸款、稅收減免、後續扶持,以創業帶動就業。要加快研究制定鼓勵靈活就業的政策措施,做好下崗職工社會保險關系接續服務。
(九)建立和完善再就業援助制度,千方百計幫助大齡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這項工作要從政府、部門到基層進行。各級政府要抓緊建立公益性崗位空缺報告制度,對政府投資形成的公益性崗位,優先考慮“4050”人員。街道勞動保障機構和社區工作者要摸清“4050”人員底數,逐壹建立臺賬,為他們提供專項幫助和便捷服務,切實幫助壹批大齡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
動詞 (verb的縮寫)鞏固“兩個確保”成果,做好三條保障線的銜接。
(十)各級政府要繼續落實資金,進壹步鞏固“兩個確保”,不得發生新的拖欠。要進壹步加強三條保障線的銜接,積極穩妥地解決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與失業保險制度並軌後出現的問題。對新下崗職工和離開中心的下崗職工,要做好社會保險,按規定提供失業保險。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應及時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協議期滿的下崗職工,原則上應按規定離開中心,終止與企業的勞動關系。對於協議期滿後暫時無法解除勞動關系的下崗職工,各級政府和企業要繼續利用現有各種資金渠道籌集的資金,保障其基本生活。
(十壹)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將符合條件的城市貧困居民及時納入保障範圍,做到“應保盡保”。妥善處理最低生活保障與促進就業的關系,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但尚未就業的城市居民,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時,應當參加社區組織的公益性勞動就業培訓活動。
六、加強監督檢查,加大宣傳力度。
(十二)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抓緊建立自上而下的政府和部門監督檢查制度,建立自下而上的社會和群眾監督舉報機制,對再就業工作進行監督、督促、檢查和評估。5月底前,各地級以上城市和有關部門要普遍建立再就業政策監督舉報制度,向社會公布監督舉報電話,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從6月份開始,勞動保障部按月匯總各地再就業專項工作進展情況,按季度匯總主要目標完成情況,並通報地方政府(非典型肺炎疫情仍然嚴重的地區可適當推遲)。各級政府也要建立再就業工作通報制度,了解工作進展,推動工作落實。國務院將在今年第三季度組織專項督查,采取地方自查與國務院有關部門督查相結合的方式,切實把再就業政策落到實處。
(十三)加強勞動力市場管理,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各地要結合落實再就業扶持政策,加強勞動監察,組織開展企業用工情況大檢查,依法查處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簽訂勞動合同、濫用試用期、拖欠和克扣工資、拒不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等違法行為。要加強對各類中介機構的監管,嚴厲打擊非法專業中介機構和各種欺詐行為。要進壹步提高勞動者的勞動保護和職業安全健康水平。
(14)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新聞單位要繼續通過多種形式向群眾、企業和基層宣傳促進再就業的政策,大力宣傳黨和政府對下崗職工的關心和對再就業的支持,繼續引導下崗職工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和宣傳壹批下崗職工再就業和企業吸納下崗職工就業的榜樣,營造全社會支持和幫助下崗職工就業的良好氛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2003年5月12日
來源:勞動部網站失業是商品經濟發達的必然產物。同時,由於必要的、合理的失業能夠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起到調節作用,所以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失業。我們要做的是采取有效措施將我國的失業控制在合理適度的範圍內。
1要盡快采取必要措施,加快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實現國有企業大面積扭虧增盈。這樣,既可以減少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數量,又可以增加對勞動力的有效需求。在此,我們想重點談談我國國企改革中擴大企業家決策權與加強職工民主管理和監督的關系對企業的重要影響。在中國的企業改革過程中,擴大企業家的決策權當然無可非議,但如何保證這種權力不被濫用,是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事實上也沒有得到解決。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由於國家和員工無法控制廠長(經理)的行為,而很多人實際上沒有管理能力甚至責任感,企業經營決策失誤進而導致破產是壹種普遍現象。更嚴重的是,當企業負責人的權力膨脹甚至失控時,往往會導致腐敗。事實上,有相當多的企業陷入困境或破產,負責人的責任相當大。這樣,在廠長(經理)的行為超出其控制範圍的情況下,讓員工承擔下崗失業的風險和後果,是極其不正常和不恰當的。因此,要使國有企業大面積扭虧為盈,使職工的權利與所承擔的風險相稱,就必須加強對職工的民主管理和監督。
在解決失業和再就業問題上,政府的作用應該得到加強。我們認為,總的來說,應建立壹個政府管理體系,使就業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並將就業問題納入宏觀調控政策和基本建設、技術改造、合資合作項目的管理體系。具體來說,政府作用的加強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盡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增加對勞動力的有效需求;第二,政府要大力發展各種免費的職業介紹機構,疏通就業信息,溝通就業渠道,規範目前壹些收費的民間職業介紹機構,堅決取締那些弄虛作假的民間職業介紹機構;第三,可以考慮加大政府對失業勞動者再就業培訓的投入,在各行業、各產業建立就業培訓指導中心,通過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和改善勞動者的職業技能,調整勞動者的知識結構和技術結構;第四,作為短期措施,可以考慮在國企改革攻堅的近2-3年內,由政府舉辦各種公共建設項目,暫時緩解再就業壓力;第五,我們可以考慮幫助壹些工人從失業問題嚴重的老工業城市和地區遷移到新的經濟增長區和城市;第六,作為短期措施,可以考慮適當限制剩余勞動力向近年來失業問題嚴重的城鎮和地區無序、過度流入,以減少其與城市勞動力競爭有限的崗位。
采取壹些優惠政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應該指出的是,中國發展第三產業的潛力很大。據統計,從就業人數來看,我國65438-0994年第三產業就業總人數中,幾個國家的比例分別是:美國72.8%,日本62.7%,德國59.4%,俄羅斯56%,而我國只有23%。在第三產業發展中,大力發展區域經濟和社區經濟是壹個可選方案。
大力發展彈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小時工等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拓寬就業渠道。
5.加大宣傳力度。改變勞動者的擇業就業觀念,使他們從相當壹部分人對就業期望過高,不切實際地希望找到舒適、輕松、待遇好、相對穩定的工作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增強就業擇業的競爭意識。同時,政府應對苦、臟、累、險的工作實行必要的優惠分配政策,如減免這些部門和行業的部分稅收,以吸引勞動者到這些部門和行業工作。
清償下崗失業人員的勞動關系。眾所周知,中國企業過去壹直實行低工資政策。在這種制度下,工資實際上只是勞動者應該得到的勞動報酬的壹部分,其余的,連同勞動者在剩余勞動中創造的價值,都積累起來了。可以說,中國龐大的國有資產實際上是廣大勞動者勞動的結晶。從理論上講,這種勞動的結晶應該用來保證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以便勞動,獲得勞動收入。我們和很多下崗職工交談時,他們幾乎不約而同地問了同壹個問題:我們在企業幹了很多年,雖然沒有什麽信用,但現在年紀大了,重新找工作的能力有限,企業虧損或者倒閉,只好自己想辦法。舊賬應該怎麽算?其實這是明確的勞動關系賠償要求。我們認為,這個問題永遠不應該被當作廢話而忽視,工人下崗失業就應該得到清償。具體措施可以是壹次性清算,比如廣東省內服務壹次性買斷,或者分期付款;既可以考慮貨幣支付,也可以考慮國有資產的債權、股權甚至住房等非貨幣支付。或者在職工自願的原則下,適當集中這部分資金建立失業職工培訓基金,為失業人員開辦個體經營提供貸款或者為他們向銀行貸款提供抵押和擔保。我們認為實施這種方法至少有兩個優點。壹是可以增強失業勞動者再就業的經濟能力(例如,失業人員可以用這部分貨幣實現自主創業,也可以用這部分貨幣在“股份合作制”企業投資入股和再就業等。);其次,可以解決部分下崗職工實際上已經再就業,但仍在原企業領取壹定收入,企業壓力實際上並未減輕的隱性失業問題。需要指出的是,絕不能把這種解除勞動關系視為國有資產流失。理論上,這只是取之於民,還之於民。"
增加失業保險基金數量,擴大失業保險覆蓋面,規範失業保險基金管理和使用。目前我國失業保險基金的收繳比例過低(企業繳納部分和職工個人繳納部分僅占工資總額的2%-3%)。因此,應當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的收繳比例,特別是失業保險待遇的支付應當通過法定程序規定,任何企業和個人都應當繳納,否則就是違法。同時,政府也要加大對失業保險基金的投入(政府加大對失業保險基金投入的理論基礎與上述解決勞動關系的理論基礎相同)。在此基礎上,還要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面(目前很多地方只對幾種特殊類型的失業人員進行賠付)。在失業保險基金的管理中,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基金被挪作他用。
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國家,廣大勞動者,從總體上說,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是每個人的全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