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自由主義者約翰·洛克(John Locke)主張人類生來理性,但必須通過年齡、經歷和教育才能成熟。在洛克的概念中,“自由是自我保護的前提”,法律是自由的前提。只有在法律的範圍內才有自由,沒有法律就沒有自由。洛克說:“只有當妳理解了法律,妳才能被視為壹個自由的人。”
最近,以賽亞·伯林用“積極自由”的概念進壹步解釋。積極自由指的是能夠做自己的主人。理性控制欲望的能力越高,就越自由。越是被欲望控制,越是被外界條件控制,越沒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
罪與罰
影片中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罪與罰》的主人公拉斯科尼科夫具有雙重對立的人格。壹方面,他是大學法律系學生,有正義感,樂於助人。另壹方面,他創造了壹種理論,認為人可以分為兩類,即“非凡的人”和“平凡的人”。前者可以“建設世界”,因為建設之前必須摧毀它,所以非凡的人犯罪也是合理的(他舉了拿破侖·波拿巴的例子);後者是平庸的人群,只是和前者“滋生相似素材”的工具。這個論點對弗裏德裏希·尼采有著深遠的影響。
然而,拉斯柯爾尼科夫在犯罪後,經不起良心的指責和懲罰,盡管他不停地為自己尋找合理的借口。最後,在女友蘇尼婭的精神感召下,他飽受贖罪之苦,從信仰中重生。在這壹點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普世價值、基督教的犧牲和救贖方面與尼采的思想分道揚鑣。
尼采的理論
弗裏德裏希·尼采的超人理論是影片中兩個嫌疑人的核心思想,尼采在其代表作之壹《查拉圖斯特拉》中提出了這壹理論。鑒於當時的歷史和社會環境,尼采覺得神權壓縮了人的活動極限,甚至否定了生命的價值。他試圖構建“超人”(&;UumlBermensch的概念取代了神權政治和善惡的舊道德標準,成為人們的理想模式和期望(值得註意的是,尼采壹生並沒有完全放棄宗教信仰)。尼采強調人的不確定性和可塑性,認為生命的本質是不斷的超越。所以,理想的超人是敢於做自我超越和價值重估的人。尼采也認為,人類個體是不平等的,但這種不平等是面對超人的終極目標,個體所能達到的人生高度是不壹樣的,而不是法律權益上的不平等。
然而,在《死靈法師》中,布蘭登·肖和菲利普·摩根(對應真實事件中的利奧波德和勒布,但內森·利奧波德和裏查德·婁波都是影片中布蘭登和菲利普的混合體)曲解了尼采(在劇中化身為魯珀特·卡地亞教授),試圖為人類提出壹個積極的生存標準,卻把他們視為非凡的人。魯珀特之前曾和他的高材生談論過謀殺的藝術,那只是超級聰明人的頭腦風暴,壹個極端而任性的假設遊戲。現在發現受害者是他的學生,兩個兇手也是他的學生。這是卡地亞教授沒有想到的,他為此痛心疾首,甚至後悔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