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問化學教育第六期讓化學課堂散發出濃濃的生活氣息——“生活中的食鹽——碳酸鹽”課堂教學設計?

問化學教育第六期讓化學課堂散發出濃濃的生活氣息——“生活中的食鹽——碳酸鹽”課堂教學設計?

酸、堿、鹽是初中化學中元素化合物的重要知識。筆者從教學中發現,在教完酸、堿、鹽,尤其是鹽的內容後,經常有學生抱怨:“要記的東西太多了,有多少酸,有多少堿,現在又有多少鹽……”為什麽我們的課給學生的感覺是這些化學方程式和化學原理需要死記硬背?怎樣才能解決學生內心的困惑?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對人教版九年級化學學科1《生活中的食鹽》第十壹單元第二節課“碳酸鹽”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思考、探索和嘗試。

1教學設計理念

化學來源於生活,而傳統教育將科學與生活割裂開來,使學生固定在單壹的“書本世界”或“科學世界”中,導致學生忘記自己,遠離“生活世界”,教育因此失去了鮮活的生命。新課程改革的壹個重要目標是使科學教育從科學世界回歸生活世界,將科學視為人類生活中的科學。因此,新課程中的化學教學應努力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努力構建生活化的課堂。

2教材內容的分析

從新教材的編寫來看,似乎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在減弱,但這並不意味著不需要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壹些重要的化學反應和重要的反應性其實是需要的,這些知識也是高中化學學習的重要基礎。但如果像舊教材那樣過於密集、純粹地教授這些反應定律,必然會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困難。我們做什麽呢將鹽相關知識進行“打包”,選取生活場景和問題進行襯托和貫穿,讓學生感受到化學與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的緊密聯系,有效理解知識,進壹步強化“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這壹基本化學概念的建立。

新教材中介紹了三種有代表性的碳酸鹽——碳酸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對於這三種鹽,入門教材中的內容並不多,尤其是這三種鹽在生活中的使用也只是幾張圖或者簡單的講解。可見,教材無非是壹個我們可以借鑒的“生活實例”,但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現實的、有意義的、有挑戰性的素材,需要我們進壹步去挖掘。

3教學目標的確定

知識技能:了解碳酸鈉、碳酸氫鈉、碳酸鈣的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了解中國科學家做出的傑出貢獻。

過程和方法:從自然、生命等多種視角認識碳酸鹽;通過對自然實驗的探索,了解碳酸鹽的* * *性質,從而總結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引導學生聯系物質的性質和用途,使學生學會分析和解決壹些簡單的與化學有關的實際問題,理解“自然決定使用,使用體現自然”的化學基本概念;通過實驗探究和問題討論的過程,讓學生學會從現象中探索本質的科學思維和實驗研究方法;通過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可以建立應用化學知識解決日常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了解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和實例所蘊含的化學原理,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化學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愛國熱情,激發學生振興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教學設計的理念

從“火燒圓明園”這壹歷史事件出發,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強烈好奇心和高度關註,進而引出這節課的主角——碳酸鹽,再緊緊扣住“碳酸鹽的性質和用途”兩條知識線,不斷把握教學時機,找到化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和生長點,將化學知識的學習融入相關的生活現象和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現實生活情境中理解化學物質。

5教學過程與分析

5.1再現歷史,感知物質

(圖片介紹)圓明園遺址照片。

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是我國勞動人民用血汗建成的皇家園林,裏面收藏了許多精美的珍寶、書籍和藝術傑作,並大量使用漢白玉和玉石材料。妳知道漢白玉的主要成分是什麽嗎?

學生們對這種成分感到驚訝、好奇和興奮,互相詢問。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他們猜測這是碳酸鈣。)

請妳告訴我碳酸鈣的化學式好嗎?通常被稱為

漢白玉是大理石的品種之壹。因其潔白如玉,堅硬無比,自古以來就是上等的建築材料。但是有壹段歷史,我們不應該忘記!1860,兩個強盜闖入花園。他們在花園裏到處搶劫、破壞和放火。壹些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宏偉建築被大火燒毀,裂成碎片。

(老師故意在適當的時候“留白”,學生沈浸在悲憤中。)

(老師趁機啟發)圓明園被燒對我們的傷害太大,但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歷史的教訓:落後就要挨打。這裏的每個學生都應該珍惜今天的美好時光,努力學習。

(老師趁機聯系實踐問)它的燃燒其實包含了壹個化學原理。為什麽那些堅硬的漢白玉石頭被火燒後會破碎?能用化學原理解釋壹下嗎?

學生們又興高采烈,積極思考,爭先恐後地回答,寫關於反應原理的化學方程式。)

(再次聯系生產)這個原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壹般有哪些應用?

(學生回答)工業二氧化碳。

(繼續問)那麽我們如何在實驗室制造二氧化碳呢?

(學生在黑板上寫化學方程式。)

【解析】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辦法使學生具有高度情緒化和智力興奮的內心狀態,而是不帶情緒地做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勞,疲憊的頭腦很難有效地吸收知識。”作者通過《圓明園遺址照片》(此處借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石灰巖的利用》專題中有關圓明園的材料)展示真實歷史事件的再現,設置恰當的情境,引以為戒,從壹開始就引起學生的食欲,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角度觀察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體會其中蘊含的化學原理,拉近了化學與生活的距離,激發了學生長久的學習熱情。

5.2實驗探究,走進生活

(問題)利用石灰石和稀鹽酸生成二氧化碳的原理,我們將石灰石的主要成分CaCO3分為酸、堿、鹽中的哪壹種?

(學生回答)鹽。

(言歸正傳)今天我們來介紹另外兩種生活中常見的鹽:碳酸鈉,化學式為Na2CO3,還有壹種叫碳酸氫鈉,化學式為NaHCO3。

(學生思考1)請觀察CaCO3、NazCO3和NaHCO3這三種鹽在成分上的相似性。

(學生觀察交流)都含有碳酸根離子。

(老師補充解釋)其實碳酸氫鈉NaHCO3是先解離水溶液中的碳酸氫根離子,再進壹步解離碳酸氫根離子。因為這三種鹽的成分中都含有碳酸根離子,所以我們稱之為碳酸鹽。

(學生思考2)這三種鹽的化學性質會相似嗎?有哪些相似的化學性質?

(學生積極猜測它可能與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學生分組討論,通過實驗探索碳酸鹽和酸的反應規律,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匯報總結)碳酸鹽與酸的反應規律:含有碳酸根離子或碳酸氫根離子的鹽能與鹽酸反應生成CO2氣體。

(引導學生拓寬思路)從三個實驗中,可以得到啟發。如何檢驗壹種物質是否含有碳酸根離子或碳酸氫根離子?

(學生總結)測試碳酸根離子或碳酸氫根離子的方法。

(學生親身體驗、探索、設計實驗,證明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其中含有碳酸根離子。)

在家裏用什麽物質可以代替上面實驗中的藥物?

(學生爭相發言)

【解析】化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每學壹個知識點,都要盡量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所見所聞。壹旦學以致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高,嘗試的欲望會更強,這對激活課堂、延伸課堂、激活知識、發展能力都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以“探索蛋殼的主要成分”為背景,作者將碳酸根離子的應用和學習實驗方法帶入生活,使實驗有了意義,化學的學習有了價值。

5.3起死回生。為實踐而學

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含有碳酸鈣的物質?

(學生健談,暢所欲言,相輔相成。)

(老師補充歸納並展示圖片)日常生活中含有碳酸鈣的物質:珍珠、貝殼、牙膏、珊瑚、奇形怪狀的洞穴、大理石、漢白玉作品等。

碳酸鈣廣泛存在於生活中。妳知道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麽應用嗎?

(學生互相交流)用途:①制作建材(展示中國手表和大理石地板的圖片);②補鈣,治療胃酸過多(出示相關藥片的標簽圖。

(學生思考人生)妳知道碳酸鈣補鈣和治療胃酸過多的原理嗎?

學生恍然大悟,這是基於胃酸中碳酸鈣和鹽酸的反應原理。)

除了碳酸鈣,碳酸氫鈉也可以用來治療胃酸。

(展示圖片)碳酸氫鈉片說明書。

學生重點關註課件的圖片和文字,分析碳酸氫鈉治療胃酸的原理。)

(過渡,問題)碳酸氫鈉除了治療胃酸過多,還有什麽其他用途?

(投影圖)碳酸氫鈉用作發酵粉。

碳酸氫鈉的俗稱:小蘇打。

(學生思考人生)碳酸氫鈉在其中起什麽作用?

(提供的資料:發酵粉含有碳酸氫鈉和有機酸;饅頭、面包、糕點等膨松食品的壹個特點是面團上有很多孔。

(學生根據剛剛學到的碳酸鹽性質進行分析判斷:小洞原來是二氧化碳居住的小房子。)

(過渡)除了碳酸氫鈉,碳酸鈉也可以用作發酵粉。

(展示實物,投影圖片)方便食用堿包裝袋。

(聯系生活,老師介紹)碳酸鈉廣泛應用於洗滌、造紙、玻璃生產等。碳酸鈉俗稱純堿、純堿、口服堿。

學生認識到碳酸鈉在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問題)碳酸鈉屬於鹽,但為什麽俗稱純堿?

學生通過生活經驗提煉出來的碳酸鈉化學性質可能是堿性的。)

(實驗探索)將酚酞溶液滴加到碳酸鈉溶液中。

(觀察思考)妳能從這個實驗中得到什麽啟示?

(學生恍然大悟:鹽溶液並不總是中性的)

(化學史概論)中國制堿工業的先驅——侯事跡

(小組合作)以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碳酸鈉為例,結合之前學過的關於酸和堿的性質的知識,總結鹽的化學性質。

老師補充實驗,提高與鹽有關的性質。)

(反饋練習)省略

(感悟與收獲)說說妳在這堂課上的收獲?妳感覺如何?

(學生暢所欲言:化學在我身邊;化學無處不在,無處不在...)

【解析】從化學回歸生活,是理性的升華,是知識的運用,是能力的提升,是壹種成功的體驗。

6教學反思

試想壹下,如果我們的教學脫離了學生的生活世界,這樣的教學必然會讓豐富多彩的化學世界顯得那麽蒼白和死板。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覺得化學學習好枯燥,看不到學習它的價值。他們只是覺得那是壹堆需要拼命記憶的符號。化學不應該只是壹些死板的知識教學,不能墨守成規,照本宣科。化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現實生活。化學教學應遵循來源於生活、生活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理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全面、真實、高效地建構知識,激活知識的生存和應用,最大限度地拓展生命的靈性。只有這樣,化學學習才能真正融入學生的生命成長過程。

參考

[1]劉,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6,(5): 1

[2]魏文,陳毅,陸震,化學教學,2006,(7): 28-29

[3]王·,課堂教學走向生活世界,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32-237 .

[4]李惠娟,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9): 24-27 .

  • 上一篇:企業守法口號
  • 下一篇:人民檢察院行政訴訟監督規則(試行)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