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壹份研究報告
鄉鎮幹部工作作風堪憂。
(農民呼喚“七型”鄉鎮幹部)
沒有稅費,幹部寬松;農民在不交稅的情況下蓬勃發展。然而,在“後尖費時代”,壹些鄉鎮幹部不知所措,甚至有所松懈,特別是在幹部作風方面,有些情況不適應新形勢。
現狀:鄉鎮幹部狀況堪憂。
調查樣本:河南省內鄉縣張觀鎮。轄25個行政村25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65,438+0,786。是內鄉縣典型的農業鄉鎮。
本次調查以張觀鎮25個行政村50個村民小組的150名農民(包括30名村組幹部)為參數,以50名鄉鎮幹部為樣本(對象)進行抽樣調查。在“群眾最喜歡什麽樣的幹部”問題上,53.8%的群眾表示希望基層幹部“能辦實事、辦好事,解決群眾的具體困難”;40.7%的人喜歡那種帶領老百姓發展經濟,和大家壹起致富的幹部。
在“人民群眾對什麽樣的幹部最不滿意”這個問題的調查中,“光說不做其實,說大話、誇大其詞”的幹部被83%以上的人民群眾反感;也有近17%的人非常反感幹部的“大吃大喝、驕橫跋扈”。
“哪些問題急需幹部解決”的調查結果顯示,“迫切需要幫助農民解決增收問題”被列為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其他還有“解決村組運輸困難”、“興修水利增強農業抗災自救能力”、“解決農民負擔過重問題”。另外,“不要急功近利搞建設”也是內鄉縣廣大農民希望幹部註意的問題。
在“妳最想了解什麽?”,71.4%的人最想了解的是“這幾年國家花了很多錢支農,說是支農,農村,農民都花在哪裏了?”
原因:壹些鄉鎮幹部對農民群眾敬而遠之。
在與農民的訪談、座談、問卷、聊天過程中,農民普遍反映對鄉鎮幹部不滿,主要表現在“後稅費時代”,鄉鎮幹部與農民若即若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身在基層,心在縣裏”。這是農民對壹些鄉鎮幹部的簡要概括。這些年來,鄉鎮班子成員大多是組織部從縣壹級派下來的,而壹般幹部現在都是“選調生”派下來的。他們在鄉鎮,在縣城。“看半年,幹半年,期待壹年後升職。”難怪農民兄弟說:“鄉幹部住縣城,周末回縣城,借口去縣城。他們壹年能有多少天在基層!”
——“不懂農村工作,方法簡單。”現在鄉鎮幹部年輕化了,但工作方法簡化了。由於初來乍到,不熟悉農村工作,沒有經驗,做不了艱苦細致的工作,往往采取簡單甚至粗暴的方法解決矛盾,造成幹群關系緊張。
——“我不懂農業,麥苗韭菜我也說不清楚。”現在的鄉鎮幹部知識淵博,但以農為本的觀念已經淡化。現在各地有“農業”頭銜的鄉鎮領導幹部很少,大多是“經濟學家”、“政工師”、“工程師”。甚至有的鄉鎮領導幹部“不管糧”,向農民提問,經常說外行話指導農業生產。
要求:農民呼喚“七型”鄉鎮幹部
農業稅取消後,鄉鎮幹部要及時轉變角色,成為學習型、服務型、發展型、奉獻型、廉潔型、公正型幹部。這既是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新形勢下對鄉鎮幹部的客觀要求。壹個知名的鄉鎮幹部要做好工作,必須“轉型”,做好以下七件事:
——當好學習型鄉鎮幹部,增強履職能力。作為壹名知名的鄉鎮幹部,要養成自學的習慣,在實踐中學習,向群眾學習,向同事學習,全面了解黨在農村工作中的路線方針政策,真正成為勝任農村工作的專家,駕馭農村市場經濟。
——當好服務型鄉鎮幹部,大力構建和諧社會。在“免稅時代”,鄉鎮幹部必須盡快轉變相對於上級的“仆人”角色,不遺余力地做農村政策法規的宣傳員、經濟發展的服務員、農業生產的技術員、農村矛盾的調解員、為民辦實事的勤務員。
——當好發展型鄉鎮幹部,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鄉鎮幹部要創新發展模式。永遠不要忘記農業這個根本,大力興辦種植、養殖、加工等新興產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只有能引導農民學技術、打工、經商、創業,引導農民通過科技致富,農民才受歡迎。
——當好敬業的鄉鎮幹部,把工作做好。鄉鎮幹部要有事業心,執著於事而不執著於官,做自己做的事,愛自己做的事,鉆自己做的事,立誌精益求精。
——做壹個幹凈的鄉鎮幹部,做壹個幹凈的幹事。鄉鎮幹部在基層工作,必須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群眾的尊重和支持。
——做壹個公正的鄉鎮幹部,提升人格魅力。鄉鎮幹部要心無雜念,靜而遠之,以理勝情,公開工作,悠閑生活。我們應該寬宏大量,在大事上講原則,在小事上講風格。為人正直,誠實守信,表裏如壹。
——樹立民本意識,當好“民本幹部”。鄉鎮幹部工作在基層農村壹線,直接和農民朋友打交道。他們必須時刻牢記“權為民所用,情系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恪守為民服務的責任,善於謀劃富民之策,多做惠民之事,自覺為民解難,為民辦實事、謀福利。
第二份研究報告
鄉鎮幹部的“心”有多累?
(鄉鎮幹部渴望理解、尊重和關愛)
雖然鄉鎮幹部隊伍中存在壹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些人甚至對鄉鎮幹部有偏見。但不可否認的是,總體來看,鄉鎮幹部的主流還是好的,鄉鎮幹部在基層,肩負著維護壹方穩定、發展壹方經濟的重任,工作思路多、困難多、強度大、壓力大。目前,鄉鎮幹部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已成為影響其工作和生活的壹大問題。
現狀:鄉鎮幹部的“心”有多累?
——鄉鎮幹部“累”。
調查樣本:河南省內鄉縣馬山口鎮。全鎮幹部73人,其中副鄉科級幹部17人。
本次調查,以問卷形式詢問了17名副鄉科級幹部。調查發現,80%以上的官員普遍有較大的“心理壓力”;64.65%的受訪者認為官員的壓力源主要來自“官場潛規則對個人政治前途的壓力”。
然後,對60名政府官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11%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抑郁傾向。心理壓力也直接導致工作倦怠。比如11.1%的機關幹部認為工作意義不大,36.9%的人認為沒有其他出路,不得不留在鄉鎮政府,66%的人覺得工作沒有自主權,70%的人缺乏工作熱情,59%的人認為工作沒有影響。25%的人有心理問題,3%的人有嚴重的心理問題。鄉鎮幹部普遍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失衡和壹定程度的心理疲勞癥狀,心理浮躁、抑郁,部分人對個人的工作、生活和未來發展感到焦慮和抑郁。
——抱怨最多是升職。
調查發現,全縣80%到90%的鄉鎮崗位是從縣級單位分配的,從鄉鎮副職直接提拔的不到20%。普通幹部提拔到副鄉級也很少見。鄉鎮幹部尤其是副鄉鎮官員說得最多的話題就是升遷,抱怨最多的就是升遷。因為,對於壹個幹部來說,升遷不僅關系到他的政治前途,還涉及到很多現實利益。
壹位副鎮長說,在鄉鎮,成長空間有限,即使不懈努力,也很可能只能熬壹個官級到底。大量幹部幾乎壹輩子呆在壹個地方,活力嚴重不足。大家都覺得自己沒前途。
原因:鄉鎮幹部心理壓力掃描。
——心理壓力大,鄉鎮幹部權力小責任重,引發焦慮。
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鄉鎮機構的精簡,幹部分流力度的加大,鄉鎮幹部被推到了改革的前沿,危機感與日俱增,心理壓力巨大。
目前,強鎮擴權改革在少數地區仍處於理論探討和實驗階段。當鄉鎮面臨著計劃生育、社會綜合管理、經濟發展、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等繁重事務時,法律賦予鄉鎮的權利越來越小。缺乏強制執行力的鄉鎮幹部靠磨抓計生,勸調矛盾,談收社保。說到底,他們就是靠壹張“嘴”做工作,結果自然是身心疲憊,收效甚微。但上級對計生、綜治等工作采取“壹票否決”的考核方式。工作完不成就扣“票”或者丟“座”,給鄉鎮幹部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使他們長期處於焦慮狀態。
——輿論壓力大,文字自卑造成委屈心態。
鄉鎮幹部處於最基層,是整個幹部隊伍的最底層。對於鄉鎮幹部,所有有考核權的縣級部門,如計生局、質監局、工商局、交通局、安監局、農業局、林業局等。,都是“衙門”。他們來檢查,既要做好工作,又不能疏忽接待工作;有些事情雖然符合相關政策,但如果群眾不滿意,很難落實。
很多人對鄉鎮幹部缺乏客觀公正的評價;壹些媒體對鄉鎮幹部的負面報道損害了鄉鎮幹部的形象。好像方方面面都在關心老百姓,就是鄉鎮幹部和老百姓過不去;以上經典都是好的,就是被鄉鎮幹部“歪”了。
——工作壓力大,再細致也造成負擔心態。
“上面壹千條線,下面壹根針。工作不規律,百事糾結。”以上部門和行業的工作要在鄉鎮開展,鄉鎮的事情多,招商引資、結構調整、土地延伸、社會穩定、教育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都是硬任務。同時,碎片化的行政管理體制也削弱了鄉鎮政府的行政職能。鄉鎮壹級從權責統壹變成了權力小、責任大。鄉鎮什麽都要做,卻往往什麽都不說。“權力有限,責任無限”增加了鄉鎮工作的難度和無奈。再加上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安全生產和計劃生育的責任排名,鄉鎮幹部的工作壓力不斷加大。
——幹群關系壓力大,工作方法創新難,形成兩難心態。
隨著農民民主、法治和市場意識的增強,“公共權力”的組織和控制功能有所弱化。壹些鄉鎮幹部逐漸放棄了以往靠權力、靠指標、靠壓力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正在努力探索“還權於民”、“富民於民”的民主合作治理新理念。但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幹部對“老辦法不能用,軟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能用”的現實感到困惑。
——忠孝壓力大,家庭開支和養老壓力大。但是收入低,又沒有時間照顧家人,形成了壹種負罪心理。
鄉鎮幹部在農村工作多年,工資普遍低於縣直部門。鄉鎮幹部的獎金、補貼、福利都比縣直部門低很多。物價飛漲,捉襟見肘,遠離妻兒父母。很難做到“忠”“孝”,心虛,抑郁,郁悶。
——升職壓力大,前途艱難,甚至渺茫,產生混世界心態。
鄉鎮幹部壹般都在遠離縣城政治核心的偏遠地區。他們大多文化素質不高,來自農民家庭,沒有太多的社會關系。他們往往不能引起縣領導的重視,覺得自己沒有升遷的機會。所以很多鄉鎮幹部在努力工作了幾年後,開始變得消沈,得過且過。尤其是看到壹些年輕的“空降兵”從上級機關走來當領導,心理很容易失衡,鄉鎮幹部的混日子心態也逐漸形成。
鄉鎮幹部心理需求透視:
渴望被認可,被理解,被關心。
內鄉縣馬山口鎮黨委書記楊感慨地說:有些新聞媒體,看鄉鎮幹部,總是誇大負面,總是在沒完沒了的文章裏報道壹些鄉鎮幹部的負面事件,從而把鄉鎮幹部“塑造”成天天喝酒、夜夜打牌、張口就罵人、閉口就打架的形象,極大地傷害了他們的感情和自尊心。鄉鎮幹部作為最基層、最底層的國家幹部,要錢沒錢,要權沒權,有時連最起碼的人格尊嚴和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他們是公務員體系中真正的“弱勢群體”。
內鄉縣張觀鎮黨委書記王正強真誠地建議,各級領導幹部要多去鄉鎮,多看他們,多和他們聊天,多了解他們的艱辛,多體諒他們的無奈。不要只在他們下鄉的時候檢查工作,遇到他們就說他們的工作和訴求,給他們施加壓力。各級有關部門要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對鄉鎮幹部親屬給予適當照顧,解決部分鄉鎮幹部配偶就業問題和子女就近入學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後顧之憂。各級組織人事部門要多關心鄉鎮幹部,對工作不利的鄉鎮幹部要“壹票否決”,幫助查找原因,多壹些體諒和包容;要提拔工作突出的鄉鎮幹部,讓他們感受到組織的溫暖,更加努力工作。各級財政要盡量向鄉鎮傾斜,增加對村幹部的補貼,及時兌現獎金,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讓他們安心在鄉鎮工作。各級各方面新聞媒體要多報道鄉鎮幹部的正面形象,重塑鄉鎮幹部在群眾心中的形象,提高他們的職業自豪感。
對策和建議:
建立和完善鄉鎮幹部關懷機制迫在眉睫。
鄉鎮幹部有困難,應該引起各方面的理解、同情和關心。各級黨委要認真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真正關心、愛護、關心”基層幹部的要求,在政策環境、工作環境、人文環境、輿論環境等方面為基層幹部創造良好條件,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壹些實際困難。
——要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體現黨對鄉鎮幹部的政治關懷。
政治關懷是鄉鎮幹部最大的關懷。提拔幹部要重視基層,大膽提拔使用鄉鎮幹部。要不斷提高提拔使用鄉鎮幹部的比例。在選拔任用鄉鎮幹部時,要堅持實事求是,不求全責備的原則。同時,要註意鄉縣之間的幹部交流。對長期在農村工作、有突出貢獻、年齡較大的幹部,可以在進城安排上給予照顧。優秀的大學生村官要及時考入鄉鎮幹部隊伍,保持鄉鎮幹部隊伍的生機和活力。
——要建立健全保障機制,確保對鄉鎮幹部工作的支持。
農村工作站點長、範圍廣、數量大,鄉鎮幹部處於農村各種矛盾的交匯點,可以說是長期工作在第壹線。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壹些鄉鎮幹部感到畏難、迷茫、力不從心,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保護和支持。要充分信任鄉鎮幹部,讓他們大膽幹,真誠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的錯誤,不打棍子,不戴帽,不抓辮子。要照顧好鄉鎮幹部,讓他們舒心,讓他們放心。
——要積極創造條件,解決鄉鎮幹部的生活困難。
鄉鎮幹部處在農村經濟建設的第壹線,任務重,困難多,工作辛苦,生活條件差。絕大多數同誌以事業為重,頂著多方面的壓力,不顧條件,努力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強調使用而忽視為他們解決問題,勢必影響鄉鎮幹部的思想穩定。所以,各級黨組織要把他們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時刻照顧他們。要積極創造條件,有計劃、有步驟地改善他們的工資福利、住房、醫療、夥食、衛生、文化娛樂等,關心他們的父母、配偶、子女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加強正面宣傳,為鄉鎮幹部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鄉鎮幹部在農村打拼多年,生活工作都很辛苦。他們的工作應該得到全社會的肯定和尊重,他們的功過應該得到社會各界的公正評價。各級黨委,上級政府和新聞媒體要采取各種方式和手段,大力宣傳他們愛崗敬業的崇高品德和感人事跡,全面反映他們創造業績,保住政績的無私精神,對工作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鄉鎮幹部要大力表彰和獎勵,形成理解,尊重,愛護,愛護的良好氛圍。 全社會對鄉鎮幹部的關心和支持,營造奉獻農村、紮根基層的光榮偉大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