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法律的起源是什麽?

法律的起源是什麽?

法律的起源簡稱為“法源”。通常指創作方法和法律文書的形式。可分為直接起源和間接起源。前者是成文法,後者可以是判例、慣例甚至判例。

意義

“法律的起源”壹詞在中外法律著述中是壹個有著多種解釋的概念,包括多種含義而非某壹種含義。可以指法律的本質起源,即法律是植根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還是上帝、君主或人民的意誌;可以指法律的形式淵源,即法律的各種具體形式,如憲法、法律、法規等;可以指法律效力的來源,即法律源於立法機關還是其他主體,源於什麽樣的立法機關或其他主體;可以指法律的物質來源,即形成法律的物質來源是來自成文法,還是來自政策、習慣、宗教、禮儀、道德、法律或理論、學說;等壹下。但是,中西方法學著作對法的起源的解釋是壹致的,即法的起源主要是指法的效力來源,即根據法的效力來源的不同對法的基本分類。在中國,法律淵源含義的規範表述是指由不同國家機關制定、認可和變更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地位的各種法律形式。

起源

法律的起源理論通常將法律的起源分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兩種。形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主要是指以規範性法律文件形式出現的成文法律,如立法機關或立法機構制定的憲法、法律、法規、規章、條約等。非正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主要是指具有法律意義的概念和其他相關規範,如正義和公平的概念、政策、道德和習慣的規範、權威的法律著作等。

法律的起源是發展的,在不同的時代和國情下,法律的起源是不同的。例如,古羅馬的法律淵源主要是法律、習俗、最高執政官的布告和法學家的著作;中國封建社會的法律淵源主要包括成文法、相關的封建法典、倫理和習俗,其中成文法在不同朝代往往有不同的形式。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壹種法律。壹個國家有多少種法律淵源,有什麽樣的法律淵源體系,主要是由該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

中國法源

中國法的淵源有壹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形成了以成文法為主要法源的傳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成文法的形式是不同的。我國現行成文法的來源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行政法規、特別行政區法律和國際條約。其中,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在中國法源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和特別重要的地位。這主要是從立法體制、法律效力的級別和範圍的角度來分類,也可以說是從立法的角度來分類。這類法律的起源是我國各立法主體立法活動的結果,主要是從中央到地方的相關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還有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制定的規範性法律文件,以及其他相關政府機關制定的規範性法律文件。不成文法往往是對中國法律起源的補充。目前,作為中國法的淵源,主要有政策、習慣和判例。

組成

憲法不僅是法律起源的概念,也是法律體系的概念。憲法作為法的淵源,是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通過特別程序制定和修改的壹種法律,全面規定了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的根本問題,具有最高法的效力。它在法源體系中占據最高、最核心的地位,是壹級法或根本法。從實質特征來看,憲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加嚴格。只有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才能行使制定和修改憲法的權力。憲法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憲法的修改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五分之壹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出。憲法規定和調整的內容比其他法律更重要、更系統。它全面規定和調整國家的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權力的總任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以及國家機構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憲法具有最高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據或基礎。其他法律的內容或精神必須符合或不違背其規定或精神,否則無效。從技術特征上看,我國現行憲法是成文憲法、標題憲法和單行憲法;它是封閉具體的憲法和開放模糊的憲法之間的妥協。也是嚴格憲法與綱領性憲法、指導性憲法與非指導性憲法、制度性憲法與功能性憲法的折中。也是壹部集中了有條件憲法和無條件憲法兩個特點的憲法。

法律

這裏所謂的法,是指作為中國現行法的壹個法源的法律,而不是各種法律的總稱。法律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制定和變更的,規定和調整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中具有根本社會關系或基本問題的某壹方面的法律。它通常也被稱為狹義的法律。它是中國法律的主要淵源體系。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低於憲法,高於其他法律,是法律正式體系中的二級大法。法律是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的立法依據或基礎,後兩者不得違反,否則無效。法律分為基本法和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基本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大常委會)有權補充和修改其中的壹些條款,但這些條款不得與憲法的基本原則相抵觸。基本法規定了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的基本問題,如刑法、民法等。基本法以外的法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規定對基本法以外的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中的壹些重要問題進行調整。調整範圍比較窄,內容也比較具體,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兩部法律具有同等效力。NPC及其常務委員會還有權就相關問題做出規範性決議或決定,這些決議或決定具有與法律同等的地位和效力。

行政規範

行政法規由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依法制定和變更,是與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事項有關的規範性法律文件的總稱。它是中國法律淵源體系中某壹特定法律的淵源,而不是規範和調整行政關系和行政事項的各種規範性法律文件的總稱。行政法規在中國法律淵源體系中起著橋梁作用。

行政法規的基本特征是:

首先,在中國法律淵源體系中,行政法規作為壹種法律淵源,處於低於憲法、法律而高於壹般地方性法規的地位。行政法規的制定應當符合憲法和法律,不得與之相抵觸。壹般地方性法規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否則無效。

第二,行政法規在中國法律淵源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行政法規的立法目的是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有了行政法規,憲法和法律的原則和精神才能得到更好、更有效的體現和實現。行政法規是地方性法規與憲法和法律之間的重要紐帶。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進壹步保證了憲法和法律的實施。

第三,行政法規調整的社會關系和事項遠比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事項廣泛和具體。只要經濟、政治、教育、科學、文化、體育等方面的社會關系和事項不是根本性的,或者只要不是憲法和法律必然調整和規定的,行政法規都可以調整和規定。

地方法規/法律

地方性法規由特定的地方國家機關依法制定和變更,其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區域的範圍。地方性法規作為地方司法的基礎之壹,在法源體系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地方性法規是低於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基本法律的來源。現階段,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省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不壹致的前提下,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地方性法規在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區域內有效。地方性法規的基本特征是:立法主體只能是地方國家機關,其任務是解決地方問題;要處理的關系更多,比中央立法更復雜、更具體;它具有從屬性和自主性的二重性;城市地方性法規在整個地方性法規中逐漸占據重要地位。地方性法規的主要職能是:有效實施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政策;解決單靠中央法規解決不了或暫時不適合中央解決的問題;獨立解決各種應由地方性法規解決的問題。地方性法規應當堅持兩個基本原則:壹是體現地方特色。第二,不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

自治法律法規

自治條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權力機關制定的專門的地方性規範性法律文件,即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條例是民族自治地方根據自治權制定的綜合性法律文件;單行條例是根據自治制定的調整某些事項的規範性法律文件。根據現行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各級人大有權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經省或者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後生效,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與地方性法規在立法依據、程序、層次和組成上,在與憲法和其他規範性法律文件的關系上,在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國務院的關系上,都有所不同。在中國法律淵源中,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低於憲法和法律的壹種形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作為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依據。

行政法規

行政規章是有關行政機關依法制定的與行政管理有關的規範性法律文件的總稱。分為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部門規章是國務院各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職權範圍內發布的各類行政規範性法律文件,也稱部門規章。其地位低於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不得與之相抵觸。政府規章是由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制定的規範性法律文件,又稱地方政府規章。政府規章不得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也不得同上級和本級地方性法規相抵觸。行政法規本來不屬於法源範圍,但由於1989的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法規是司法機關辦理相關案件的參考依據,所以在中國法的形式上成為壹種“準法”,可以納入法源範圍。在通過的立法法中,行政法規具有法律淵源成員的正式地位。

國際條約

國際條約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國際組織之間為確定相互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而締結的各種協定,是國際交往中最常見的法律淵源或形式。締約方是國際法的主體。國際條約不僅包括以條約名義訂立的協定,還包括國際法主體之間形成的憲章、公約、盟約、法規、公約、協定、議定書、換文、公報、聯合聲明和最後決議。國際條約屬於國際法範疇,但對締結或加入條約的國家的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社會組織和公民也具有法律約束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際條約也是這個國家壹項法律的淵源或形式,與國內法具有同等約束力。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發展,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日益頻繁,與其他國家締結和加入的條約越來越多。這些條約也是中國司法的重要依據。

其他法律來源

除了上述法律的淵源之外,中國的成文法還有幾個來源:

壹是壹國兩制條件下特別行政區的規範性法律文件;

二是中央軍委制定的軍事法規和軍隊有關方面制定的軍事法規;

三是有關機關授權其他機關制定的規範性法律文件。

經濟特區的規範性法律文件,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規定的權限制定的,屬於地方性法規;根據有關機關的授權制定的,屬於根據授權制定的規範性法律文件的範疇。

  • 上一篇:深化國企國資改革,落實國有科技企業哪些政策?
  • 下一篇:有哪些文科專業就業率比較高?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