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10年的紀檢監察崗位上,用她的正直書寫了壹個黨的忠誠衛士的光輝篇章。
她以飽滿的熱情溫暖著人民,詮釋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先進理念。
她就是丹陽市委原副書記、市紀委原書記王健。
“幹部要保護,不能庇護,否則得不到群眾擁護。”
65438至0996,王建履新丹陽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她深知紀委書記崗位的重大責任,她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公平正義,做黨的忠誠衛士。
2003年,根據群眾舉報,丹陽市邁溪鎮原黨委書記、副鎮長褚、徐存在重大違紀問題。查處這兩起案件時,麥溪鎮正處於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壹些重點項目正在建設中。有的同誌擔心,對褚、徐的調查會影響投資者的信心,阻礙這個鎮經濟發展的步伐。對此,王堅嚴肅地說:“企業需要的是清官和公平競爭的環境。我們需要的是壹個能幹事、會幹事、不出事的幹部。”
褚和徐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幹部,他們在各方面的關系錯綜復雜。在案件調查過程中,王建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巨大阻力。經過初步調查,在上報丹陽市委立案後,壹批說客找上門來,其中不乏王健的老領導和朋友,求情電話鋪天蓋地,軟硬兼施。面對沈重的壓力,王建沒有動搖自己的意誌和信念。她堅定地告訴辦案人員,查案是我們的職責。壹個案件沒有查處或者查處不好,就是我們的失職。如果調查,壹定要壹查到底,把每壹個案件都做成鐵案,壹定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接下來,她親自帶領大家日夜奮戰,排除各種幹擾,終於突破案情,查清了褚貪汙受賄22萬元、徐貪汙受賄104000元的犯罪事實,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事後,有人寫信或打電話向她表示支持、感謝和慰問。看到聽到這些溫暖的話語,王建很欣慰。
2003年,丹陽市紀委在王建的領導下,先後查處了包括原丹陽市醫保中心主任毛在內的5起廳級“壹把手”腐敗案件,在丹陽市引起極大震動。老百姓對此拍手稱快,但也有人說王建“沒有保護幹部”。面對這些,王建堅決回應:“幹部要保護,不能庇護,否則得不到群眾擁護。”
任職期間,她找30多個鎮、部門負責同誌談話,認真提醒。通過信訪排查,350多名黨員幹部得到澄清,還了他們清白,保護了他們創業的積極性。
“群眾發生的事情重要,要壹件壹件做好。”
王建的桌子上有壹把剪刀。王建每天就是用這把剪刀剪開人們的信件。每壹次切割都是那麽認真細致。她說,人民來信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這裏有人們的感受和期待。他們願意告訴我們紀委,讓我們主持正義,維護正義。多好的信任啊!
多年來,王建堅持嚴格執行信訪接待日制度,親自閱看人民群眾的每壹封來信。每當她值班的時候,不管工作多忙,事情多,她都堅持接待來訪。有壹次,壹個叫胡春生的老人的經歷引起了王健的極大關註。胡春生年輕時被錯判為反革命。他經歷了5年的監禁,20年的副業和兩次婚姻。他被平反已經35年了。當時胡春生喪偶,無兒無女,沒有生活。老人給各級部門發了幾百封信,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王建立即召集紀委分管領導和有關同誌研究這個信訪問題,並派人到老人所在的鎮、村走訪調查。查了事情的起因後,她親自和鎮、村、司法、民政等部門交涉。經過反復協調,胡春生最終被安置在當地壹家養老院,讓老人能夠自食其力。這件事在當地影響很大。人們評價紀委不僅是查人的部門,還是幫人解決困難的部門。
僅2001至2005年,王建親自批轉的群眾來信就有423封,親自接待上訪群眾313人。她還在丹陽市紀委實行信訪“雙下鄉”制度,變群眾上訪為政府官員接訪。幾年來,她走訪70余次,接待群眾400余批次,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120余次。
王建經常對身邊的紀檢幹部說:群眾反映的很多事情,對我們壹些幹部來說是小事,但對群眾自己來說,就是大事,壹定要壹件壹件做好。“群眾最想知道的,只要不涉及秘密,都會公開。”
王建在查閱大量群眾來信和查辦案件中註意到,許多腐敗案件都與暗箱操作和政策信息不透明有關。2001年,王健在全市開展了《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規定》執行情況公示制度,為後期推行黨務公示奠定了基礎。
有壹次,她在農村調查了解到,在修建鄉道之前的丹陽市延陵鎮房屋拆遷過程中,群眾要求公開拆遷政策和補償標準。受此啟發,她決定改變過去少數人關起門來制定政策的做法,而是開門征求意見,在反復討論和修改中形成* * *學問,公布各種補償標準和執行情況。透明拆遷、陽光作業,僅用壹周時間就圓滿完成了延陵鎮的全部拆遷任務。事後,鎮領導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拆遷是個磨破嘴、摔斷腿的苦差事。沒想到壹旦公開,問題就徹底解決了。”
有了這次成功的實踐,王建萌生了壹個大膽的想法:在丹陽試行黨務公開制度。2004年初,在鎮江市委、市紀委和丹陽市委的領導下,王建帶領丹陽市紀委壹班人廣泛調研,研究制定了《丹陽市實行黨務公開的意見》,作出了黨委重大決策、領導班子自身建設、幹部人事制度改革、 以及領導幹部的個人廉潔自律情況,以各種形式在不同層次公開,並建立了相應的領導機制、責任機制和監督機制。 試點後,全市涉及產權的42個黨委、28個黨組、243個村級支部、459個機關事業單位全面實行了黨務公開,公開率1.000%,基本實現了“群眾最想知道什麽,只要不涉及秘密”。幹部普遍感受到了評價帶來的壓力,也真切感受到了來自群眾的監督力量。
丹陽市在全國率先推進黨務公開,很快在鎮江市和江蘇省推廣。得到了中紀委和省委領導的充分肯定,在全國也有很大反響。19個省(市、區)近1800人先後來鎮江考察。
“紀委書記是公平正義的象征。如果自毀形象,如何管理人,如何說服大眾?”
16歲的時候,王建從老家常州插隊到丹陽,走上了丹陽的領導崗位。雖然他的家離常州只有幾十公裏,但他很少有時間回家探親,年邁體弱的父母只能靠弟弟妹妹來孝順,為此她時常感到愧疚。前幾年,我嫂子和姐夫下崗了,我表姐和外甥失業在家。起初,他們滿懷希望地向王建尋求幫助。王建安慰他們:“我的位置很特殊。請妳理解,只要妳肯吃苦,哪裏都可以吃,妳不來丹陽,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有時候連自己的愛人都覺得王健不懂親情。王建對他說:“紀委有權,但監督別人的人壹定不能讓別人說閑話。如果我有私事找別人,如果有人或者他們的親友來找我有事,網絡壹旦打開,我就沒法收拾了。在黨員幹部和群眾眼裏,紀委書記往往是公平正義的象征。如果自毀形象,如何管理人,如何說服大眾?”在紀委內部會議上,王建經常告誡身邊的紀檢幹部:人不能沒有親情,但不能被親情所困。生活就像騎自行車。妳應該保持身體挺直,眼睛向前,雙腳用力。關鍵是永遠保持平衡的態度,才能騎好自行車。
2006年7月,王建從丹陽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壹職調任丹陽CPPCC副主席。回顧在紀檢監察戰線工作的10年,她平靜地說:“我沒有做什麽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做的是壹個黨員,壹個紀委書記應該做的。但是,組織給了我崇高的榮譽,這不僅讓我很感動,也讓我很愧疚。雖然我現在已經離開了紀檢監察這個崗位,但是這個職業壹直縈繞著我。我將永遠是壹個忠誠的衛士,不會帶著這份榮譽,帶著對黨和人民的愛退休。”